雨幕下的洪洞
2019-04-17
过街楼。
标志石。
大槐树景区大门。
大槐树下移民图。
仿制的一代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公园的“公园”二字因有损大槐树的苍凉神圣感而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正门又是新建的,奇大奇硕奇宽的仿古槐巨门,吐纳着天南地北的寻根者,虽然气派却没有历史。好在公园内的建筑不但养眼而且惊魂。入大门,先見一个嵌有“根”字的巨大影壁,其后石拱桥、献殿、祭祖堂,沿中轴线一字排列,虽是全新的仿古建筑,却仿出山西古建千古承袭的特有辉煌,奇伟、庄严、崇丽的造型,非山西人想象不出来。献殿,殿顶大十字脊四面出厦,歇山顶交叠错落,不要说雕梁画栋,就是那多样组合的殿顶自身,也足以让人嗟哦惊叹了。殿堂高旷,楹联、壁挂,皆寻根主题,殿后是戏台,戏台面对着一个宏阔的万人广场。广场北面正中,高台上架起的祭祖堂,三宇并峙,半空有彩虹廊相连,壮观得无以伦比。广场上竖的根字旗,成阵成矩,加上积水中的倒影,连天透地。
新园旁还有一个老园,民国初期始建,门开在南面,迎门亦有“根”字影壁,再向里走是过厅、牌坊、古大槐树处、碑亭、茶室、一枕窑、祭祖堂、碑林。碑林之碑是为捐款者立的,特定的年份里,百元以上募捐者,均列其上。
新园老园融而为一,看着大得不着边际,若只是逛园,一会儿也就逛完了。
来到大槐树公园的人,有几多是单纯为逛园而来的?
都是来寻找那棵闻名天下的大槐树的,不管这棵大槐树与自己的祖先有没有关系。那是一棵永久活在人们心中的大槐树,它是民族的,是文化的。炎黄子孙重视根文化,根文化不始于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却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典型象征。
而且,时间也在起作用。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时间会筛去所有具象的历史,让具象的历史笼罩在迷蒙烟雾中,这迷蒙却让根的文化情结一代代粗硕成人们心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并让其脉通向洪洞。时间越漫长,洪洞大槐树就越变得跟任何人都有关,因为你无法证实你的祖先是不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发生在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的大移民历时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迁出的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南、陕西、甘肃、宁夏,此后又有移民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地区,几乎是全国各地无所不有,几百年后出生的你,敢说根不在洪洞吗?
移民,是明政府的英明决策。频仍的战争,黄淮水患、蝗灾、瘟疫,让中原地区赤地千里,万户萧疏,人口十失七八,得有人去恢复,去建设。制定了很多优惠奖励政策,但让富得连老鼠吃食都挑挑拣拣的晋南人去那种地方,还真是难上加难。欺骗、强制性手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大移民对600年前的祖先,绝不是美好的记忆。故土难离,何况是福窝中的故土。
大槐树是强制离别故土的见证。所有的移民手续都要在大槐树旁的广济寺办理,移民也要在大槐树下集中并迁移。绳子捆着穿连成队,兵丁们羁押着,一个一个背着手拧着胳膊步履蹒跚地离开了大槐树。
我寻找着那棵大槐树。
大槐树曾经屹立的地方变成了一座碑亭。碑上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着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碑前摆着供案,碑后是孔小窑,小窑与一个城台连为一体,通过城台券门洞的那条路据说是真正的古驿路,它在大槐树旁,从古洪洞县城伸展过来,傍着广济寺门延展而去。对着广济寺,有一组雕塑:戴枷的苏三和解差。那属于另一闻名中国的悲催故事。
情景雕塑。
同源渠。
根字献殿后是影壁。
深深遗憾的是,明初移民时代的大槐树早已作古了,连尸身都已化为泥尘。那是汉代的大槐树。
古槐的生命就像人类,它通过后代延续。二代大槐树和三代大槐树在古驿道东侧的高崖上,是在汉槐同一槐根上长出来的。二代古槐也作古了,却依然坚挺着,被铁筘筘住,历两百多年,并未长得多么粗壮。三代古槐只近百年,正生机盎然,体现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种族精神。
大槐树遗址几百年来未被关注过,也没有纪念性建筑,直到乱世中,洪洞一城人被大槐树所救。那一年来了屠城的兵匪,兵匪在大槐树处齐刷刷跪倒,都言自己是大槐树的子孙。
我忽略了一个存在:古槐树碑亭后的石经幢。它和清代被汾河水淹没的广济寺一样古老,它和古槐一样默睹了明初四十几年大移民发生的一切。石经幡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石经幡上石雕的古人有的生着翅膀,生翅膀的古人能飞越几百年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吗?
进古槐公园的人,大都在祭祖堂祭拜祖先,1280个姓氏列于榜上,按韵脚四字一组排列:山西洪洞,历史尤长,炎黄子孙、万代荣昌……这是一个索引,只要你说出自己的姓,服务人员很快就能找出供厨里你那姓氏的位置。
我一直在想我的祖先是否与大槐树有联系。祭祖堂里收捐银查姓氏牌位索引的人说,杨、赵是洪洞的大姓。我问为什么?杨侯国呀!杨家的封地。我听洪洞当地人聊天,方言中有很多与我家乡话相同的语素。我记起了大槐树公园过厅里的一首诗: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私家记述就是家谱。翌年,我回河北河间老家,被同族人领着去看清乾隆年间的先祖立下的一块石碑。读碑文上的文字,才知私家记述也可在石碑上,而且惊诧明代的先祖竟真的来自洪洞大槐树,由不得想,我去洪洞时的那场秋雨,是否是明初洪洞大槐树下生离死别的先祖之魂,在时隔五六百年后于此见到后人,百感交集中流下的热泪呢?
献殿外景。
影壁。
苏三的待遇很中国
在洪洞的几天里,最怕听的就是窗外雨打房檐雨打外空调铁皮箱的声音,你越怕,它越响,响得很有节奏,很有韵律。天没有晴的希望。起床,洗漱,下楼吃早餐。街上人都打伞,我不打。浇也就浇个半湿,天灰灰的,雨已经小了,雨丝若断若续。瞥了苏三监狱一眼,考慮今天要不要进去。苏三监狱盛名在外,是保留最完好的明代监狱,它的得名和保留都有赖苏三,苏三在里住过。大名鼎鼎的苏三对我来说就是那些戏曲明星,还有一个日本女孩,她跟一位京剧名旦学戏,天天必修的功课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她父亲是中国通,她说她日本的家里父亲摆的都是中国硬木家具、中国古玩。
苏三和中国硬木家具、中国古玩一样很中国。
早餐是吃饽糕、酥肉丸子面还是赵城羊汤?这都是很洪洞的风味小吃。
就赵城羊汤吧。此汤自诩槐乡一绝,味道还真是不错。槐乡是洪洞的统称,洪洞包括了过去的赵城和洪洞两县。羊汤为赵城专属,烧羊汤的小姑娘这么说。一碗羊汤两个火烧下肚,身子暖了起来。羊汤让我联想到山东,山东的羊汤和赵城羊汤一样地道,想必山东人差不多都是从赵城发送去的。山东人来考证过赵城的羊汤吗?不同的只是赵城羊汤喜欢用杂碎,山东羊汤喜欢放肉片。用葱很山东化,或说山东羊汤用葱很赵城化,葱段长长的就扔锅里了。
还是不进苏三监狱,天说不定再有半日就能晴了呢?阴雨中的苏三监狱太凄冷。想着,信步到了关帝庙街。关帝楼又在眼前了。多彩的街厢夹着一片红。红墙红楼红殿宇,红得并不耀眼。雨中的红缺少金色,金红的红才是红。不好,雨越下越大,刚刚还有要晴的趋势呢,怎么就又下成这样呢?
关帝楼高22.7米,重檐十字脊顶,琉璃瓦剪边,多层楼阁式建筑。它是过街楼,在关帝庙外,又与关帝庙连体,正楼北侧东西各立钟鼓二楼,三楼从北面观成品字形,三面券门洞,北面券洞上是戏楼,又是山西人才想得出来的结构,它还有两个称呼:春秋楼、三真阁。在关帝楼南墙上,出现了第四个称谓:苏三还愿处。
雨下得稀里哗啦,看来哪儿也去不了了,满足满足好奇心吧。苏三是怎么和关帝庙发生联系的?她什么时候在这里许的愿?又什么时候在这里还的愿?进关帝庙是她在未蒙冤入狱之前,还是戴枷解送太原之时?
进庙,东配殿整殿都是苏三“生平事迹”展。苏三赫赫洪洞名人,正说苏三几个大字撩人眼目。图片文字实物看下来,吃惊不小,苏三王三公子夫妇挂像、苏三墓的照片、苏三墓出土的石马、苏三蒙冤解秘档案、苏三与王三公子一见钟情的北京怡春院、与王公子私定终身的北京关王庙、洪洞大堂、洪洞监狱的照片、沈妻与赵昂合谋差王婆买药毒死亲夫嫁祸于苏三的药店益春堂的照片,还有苏三、王景隆的考证文字。
雨中关帝庙街。
广胜寺的鸽子。
纪念园。
碑亭、茶室。
我有点犯晕。
苏三居然不只活在历代戏曲舞台上,她还是洪洞县实实在在的历史名人!洪洞遍布苏三遗迹:大槐树卸枷处、关帝庙、洪洞县大堂、洪洞县监狱、估衣巷、青石口、益春堂、广胜寺……
洪洞人真是大度、宽厚,苏三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把洪洞县骂出了名,洪洞人便真诚地让她屹立在历史真实生活的舞台上,活在几百年前的洪洞人中,享受成都之于唐代女诗人薛涛级别的待遇。
雨再下,苏三监狱我也得进了,阴霾下雨水中更能体会苏三冤与恨的深。
监狱就是监狱,巴掌大的一块地方,12间普通牢房,狱神庙,加上狱卒室,加上两间大窑洞和一个看起来还过得去的窑洞院。窑洞院是死囚活动的区域,猫腰钻虎头下铁钉门后的洞洞才能进去。院中有一口水井,被认定为苏三井,靠西侧的北面窑洞被认定为关押苏三的窑洞。我不知道认定的依据是什么。苏三蒙冤解秘档案?那是比普通牢房明显宽敞得多的居所。
我看到的是对一个弱女子几百年不衰不竭的同情。
苏三监狱已不是原材原貌的苏三监狱了,1972年,它毁于一个军代表的无知和任性中,毁掉以后遭到了上级训斥,也仅是训斥而已。复建的苏三监狱形貌上不会相差太远,一是有有心者拍下的照片,一是拆毁的时间不长,见过的人记忆犹新,还有它的结构布局本不复杂。来过苏三监狱参观的人很多。不是苏三,这座明代监狱之于游人吸引力肯定会降低。王冶秋、马少波等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写下的观狱诗里均提到苏三。马少波是搞戏曲的,说的也实在:弱女夜夜诉冤情,古槐俯首不忍听。位高敢认缧绁女,南北至今唱金龙。
为苏三搞认定的有老作家苗培时,把苏三的身世、冤情考证得一清二楚。但我总觉得苏三老传、新传,大体都没脱开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套路。小说和戏曲的力量太强大,强大到可以左右考证?
過街坊门。
万人广场雨中根字旗。
祭祖堂后廊。
我肯相信苏三案是明朝有名的一大冤案,就像杨三姐告状实有其事一样,只是怎么也接受不了苏三与王景隆或王金龙的那种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苏三的命运结局都是传说,原本有三,一是封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不能允许一个朝廷命官与青楼女子结合,王三公子辞官不做二人入乡为民。二是苏三平冤昭雪后,有两条路供王公子选,认苏三丢官,不认苏三保官,王选择了后者,苏三痛骂王之后自尽。三是王认下苏三后,更名改姓复又科考中举。现实生活中最缺的,往往是期望指数最高的。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尾:王三认下了苏三。其实或也许,整个苏三故事就与王三无关。事实真相是一位负责刑事的高级官员,路过大槐树,在广济寺门前小歇喝茶时,听到了苏三毒杀亲夫案,觉得事有蹊跷,访查疑窦甚多,让发太原重审,辨明是冤案,平反。冯梦龙拿来编成了小说,编时派给了苏三一个有情郎,目的和现在所有的历史剧、戏说剧同一:吸引眼球。他没想到后世竟依其小说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考据,非让明史上有载的王炳之子王顺卿认下苏三不可。
洪洞人和知道苏三故事的中国人,宁可信有王三,重情重义的王三。
我也像中了魔,沿考证者考证出的苏三赴太原走向王三公子的洪洞段戴枷路,走了几走。估衣巷依旧是繁华的大街,远比明代繁华,遗憾的是无法确认青石口、益春堂原址,而且很奇怪苏三当初为什么会被允许拐着弯走,一路走一路骂洪洞无好人,一路喊冤。走向大团圆的路总是曲折而又曲折的吧。
TIPS
地理位置:山西省临汾市,南与尧都区接壤。
旅游景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明代监狱、苏三还愿处关帝庙、广胜寺。
交通:同蒲铁路洪洞站每日有10班列车停靠。出站坐公交车可到大槐树景区、苏三还愿处、关押苏三的明代监狱、广胜寺。除广胜寺较远,其余景点均在中心闹市区,相距不远,步行亦可达。
美食:饽糕、擦圪蚪、赵城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