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批判性思维落实历史学科素养之史料实证素养
2019-04-17陈萍华
陈萍华
摘 要: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不断求真求实的态度与精神,是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有限的时空环境里落实这一学科素养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批判性思维的质疑、反思性特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落实历史学科素养之史料实证素养的角度出发,浅谈实现历史知识学习和实证精神培养相融合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历史知识学习 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是一个求真求实的学科,历史研究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求真求实的过程;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不断求真求实的态度与精神,是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所谓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追求完全史料实证不太现实,但是基于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关键特征,没有史料和实证意识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历史的、不合格的。“理想状态下的历史学习,应该是基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基于史料分析的学习的有机结合”[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引入和刺激是在有限的课时和资源占有条件下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最好的黏合剂,是将史料分析融入历史知识学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的有效途径。所谓批判性思维,第一要义是质疑,其次是反思性和公正。本文试从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实现历史知识学习和实证精神培养相融合的角度谈谈粗浅的认识。在中学历史课堂有限的时空环境里,运用批判性思维落实历史学科素养之史料实证素养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充分发挥质疑效应。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首要特质,首先要敢于质疑才能走向批判,才能刺激活跃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时,有学生提问:在古希腊,古希腊妇女地位很低吗?问题源于人民版《历史·必修一》(2009年版)第104页表述:在古希腊社会,“公民通常由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他们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很显然,学生认为从教材理解,妇女地位是很低的,但是他对此产生了怀疑。追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他认为古希腊有很多女神,赫拉、雅典娜、阿尔忒弥斯等,妇女地位应该是比较高的。抓住这个契机,我趁机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古希腊的妇女有没有公民权?可不可以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地位如何?”一开始学生从教材出发,基本都认为妇女没有公民权,社会地位很低,应该不可以参加公共活动。我在课堂上没有给予定论,而是提供了一些阅读书目(书目如下):要求他们回去阅读后回来讨论。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吴寿彭译,1965.(网易云阅读电子书)http://yuedu.163.com/book_reader/e581293a1be 34a37b0888b307817569f_4.
②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电子书).商务印书馆.2001.http://www.verycd.com/topics/2829335/
③郭小凌.一位现代女性史家眼里的古代妇女——《古希腊的妇女》一书评价(万方论文).
④苏艾平.古希腊理想的妇女与现实的妇女──谈谈古希腊的审美观、妇女观及其演变过程(万方论文).
⑤付翠莲.古希腊妇女观的衍变(知网论文).
⑥子文.古希腊时期妇女的地位是怎样的(历史学习网专题).http://www.xuexila.com/lishi/bk/guxilawenming/2148.html
⑦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卷2).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网易云阅读电子书)http://yuedu.163.com/source/cm00000000000404047121_4
阅读完讨论时,部分学生对古希腊公民权和古希腊妇女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古希腊不同阶段不同城邦对公民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古希腊不同阶段不同城邦妇女地位不尽相同,大多数时候她们是可以参加公共活动的,比如他们可以参加奥林匹克竞技赛,可以参加大型节日和各种赛会。
在这个过程中,既肯定了学生的质疑,鼓励了他们的质疑批判精神,又引导他们进行了主题阅读,让他们对相关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教材和各种资料,以实证的态度求解质疑;使学科素养之史料实证意识真正得以落实,实现历史知识学习和史料分析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学生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理性地、批判地认识历史。
思维的高度和广度是批判性思维质量的关键。任何一堂没有刺激学生思维运转的课,都不能算是一堂高效的课。历史课堂尤其要注意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历史课很容易一不小心就上成时间、地点、史实的堆砌,变得枯燥无趣,激不起学生任何思维运转。这是为什么学生普遍爱历史,却不爱历史课的缘由。因为历史不像数学一样,通过公式运用可以不断推理;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基本在教材中一目了然,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理解就是记住这些史实要素。殊不知,历史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质疑的辩证思维过程。而批判性思维便恰恰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主要特征是面对一个新的观念或者一个有力的论证时,谨慎地分析它,检查其逻辑一致性,搜集那些可能会扭曲真相的隐含假设,不放过对观念和行动的背景和具体环境的考察。批判性思维过程的展开,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理解的广度与深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史料实证是这种思维过程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如何具体实施呢?以《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的学习为例:在专题开题中讨论完“民主”和“专制”的概念以后,很多学生仍然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优于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他们即使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也只是局限于教材笼统的结论,对雅典民主制缺乏深度理解。所以,我们设置“苏格拉底该不该死?谁是杀害苏格拉底的凶手?苏格拉底的死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样一个讨论的问题链作为批判思维的起点。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争论得非常激烈。课后,我们提供和引导学生阅读了一系列相关题材的书籍与论述,引导他们以“古希腊雅典民主制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用史实支撑自己的观点,逻辑一致。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组织自己的论述过程,就是批判思维的过程。他们对古希腊民主制形成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古往今来,“西方在接受民主的同时,西方社会对民主制度进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西方正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获得民主的现代性的,对民主的批判构成西方民主文化的另一面”[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拓展,不仅解决雅典民主制这一历史知识的学习问题,而且解决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三、历史教师应该加强阅读与思考,开阔自己的视野与认识。
俗话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面对的是世界上一切有生命、无生命事物的发展历程;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视野须相当开阔,才能应对历史中的各种主体,而视野的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视野的高度,老师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事业深度与广度。因此,历史教师的阅读应该广而杂,不仅要读教育学与历史学相关著作,而且要尽量阅读各种文学类的、社会学和科学类的名家名著。只有教师先阅读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典政制》等书籍,才能理解古希腊公民权的复杂性和阶段性;读了裔昭印的《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苏艾平的《古希腊理想的妇女与现实的妇女──谈谈古希腊的审美观、妇女观及其演变过程》、付翠莲的古希腊妇女观的衍变》等书籍与文章,才能深刻理解古希腊妇女的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质疑,刺激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从中引导学生开展史料实证的过程。
再如,在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二》(2009年版)之《中國古代手工业》的时候,教材第14页对于中国冶金业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煤做燃料有两处阐释:“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炭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在上课过程中,特意将这两句表述摘录出来,问学生:“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煤作燃料的?”大部分同学是懵的,不知所以然。有一些大胆学生提出质疑,是不是教材搞错了。其实,在汉代的时候就开始用煤作燃料了,但是到了宋代才有明确记载,而且宋代用煤不仅是用作燃料,还应用煤做还原剂,加强铁的纯度。这些跨学科知识在历史专业书籍里面是比较难接触到的,只有在教师本身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情况下才能运筹帷幄地挑起学生的质疑,刺激他们的批判性意识,引导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会史料分析,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
总而言之,由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时空限制,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落实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是比较难的。批判性思维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还能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点燃中学历史课堂的激情。
参考文献:
[1][2]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2016(11).
[3]佟德志.传统政治哲学对雅典民主的批判[J].思想战线,2008(2).
此论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历史学术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