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与伦理困境

2019-04-17李家圆高殿帅

理论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践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

李家圆 高殿帅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其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实践方面来看,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需要进一步解决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壁垒、制度缺失、路径依赖、身份难题等现实问题。从伦理方面来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人权与责任、情感与隐私等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这场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困境;伦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3-089-05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DNN)的提出与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由量变发生质变,它不仅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很多简单机械劳动,而且可以从事医疗、教育、文学创作、科技研发等方面的高级脑力劳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校作为国家的智慧高地和创新中心必须敢于突破现有体制,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教学革命,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技术发展的步伐,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如果说高校是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主阵地,那么思政课堂就是塑造优秀人才思想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指出:“2018年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2]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如何解决二者融合所带来的实践与伦理困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及其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

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从提出到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1956年召开的达特茅斯学术研讨会上,人工智能首次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概念。从它的定义来看,人工智能(简称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3]。从其技术定位来看,很多人习惯把“人工智能”定义为互联网4.0,以此来与互联网3.0(大数据)时代相区分,然而,笔者认为,就广义的人工智能来说,大数据技术为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脱离大数据单论人工智能是不科学的。而且,如果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层次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弱智能阶段、强智能阶段和超智能阶段。在弱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对大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在强智能和超智能阶段大数据的作用相对较弱,我们现在显然正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人工智能”是指建立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人工智能。

当人工智能技术遇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它既可以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用于教学成果检验。它可以极大地解放教师,让他们从繁重的重复性常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教学创造力、增加师生人文关怀上,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它也可以使个性化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份个性化学习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它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教育的“阶级鸿沟”,使落后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聆听知名高校教授讲解的一流思政课,学生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会消失,只要愿意学,就一定能学好。简单来说,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将具有以下特征。

1.学习个性化。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数据搜索存储、高速加密计算与分析推荐引擎,它可以在快速全面掌握学生教育大数据的基础上准确地为每位学生贴上个性化标签,充分地了解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并且依据学生的个人属性为其量身定制一套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芯片和先进的高速算法之上的。它可以为学生推送最适合自己的思政课学习资源,帮助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思政课堂”不再是一个奢侈品,真正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在未来十年内将促进国内高校思政课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2.教学精准化。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大数据采集+智能终端分析技术,我们可以收集和处理学生日常学习与完成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灵活安排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在教学方式方面,人工智能课堂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政课教学手段,全时互动、以学定教,教师上课时也不再只有一本教科书,而是可以任意调取后台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

3.内容丰富化。如果没有丰富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再丰富,教师队伍再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高涨,一切都将是一句空话。同理,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人工智能也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机器盒子而已,它并不擅长做没有数据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的提出以及数据网络存储终端的发展完善,我们可以利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来获取海量的教学内容,世界各地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将得以共享,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

4.管理科学化。传统高校思政课多采用大课形式,一个教学班级内部涵盖众多专业近百人,这就给老师的排课与备课造成很多困扰。AI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方案,教务处可以通过智能决策支持解决管理过程科学化的问题。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排课,学生只需提交自己的课程选择,系统可以结合课程、教室、师资等进行快速排课,极大提高效率与学生满意度。在班级管理方面,AI智慧校园终端可以帮助教师对班级实现科学化管理,将教师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學水平上去。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

虽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水平,促进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技术的介入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实践困境出现。

1.资源壁垒。这里所说的资源壁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壁垒,二是人才资源壁垒。任何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向社会分享其优质教学资源和成果时都不可能毫无保留,他们为了保持学术资源的稀缺性,维持自身竞争力,并不愿意将自己最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与他人完全共享。相反,名校总会像企业一样牢牢守住自己的资源“黑箱”,这个学术资源“黑箱”对于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和领先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课学习的资源壁垒,如果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那么即使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早已被相关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这一大趋势不可阻挡,教师队伍素质能否跟得上高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优秀思政课教师资源必定会相当短缺,越优秀的高校越容易吸引优质教师资源,而相对弱势的高校将会出现人才真空,人才资源壁垒问题会十分突出。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高校思政课的任课教师大多属于文科背景,计算机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然而人工智能教育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这就在实践层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他不可能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而消失。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立益所说:“教育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言传身教、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都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并不表明教師的主要职能不会发生改变,部分思想僵化的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2.技术壁垒。人工智能目前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已经可以放心的将其投入到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去,答案是模棱两可的。不可否认,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印度人工智能机器人MoglA成功预测美国总统大选;微软智能语音机器人Tay的语言理解能力首次超过人类;美国谷歌公司的机器人AlphaGo 以4∶[KG-2mm]1的成绩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IBM沃森机器人被成功运用于癌症和白血病的诊断。但目前这些成就还并不足以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达到强智能阶段,这些机器人本质上还都只是数据、代码、算法和公式的结合而已,它们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也不能泛化,甚至很多人工智能机器人只能按照特定的程序回答有限的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关于隐喻、暗讽、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方面,人工智能还很不擅长。但是,这些方面却是思想教育中时常要用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质的教育一定是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结合,但是尚处于弱智能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感性教育方面从来就不具备优势。因此,人工智能终端本身的发展水平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

3.制度困境。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引导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习近平也在多次讲话中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但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出台配套的人工智能思政课程规范标准,国家也尚未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配套的上层建筑加以预防和解决,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健全必然会阻碍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是生命线,是中心环节,是统帅更是灵魂,这项意识形态工作绝对容不得出半点差错。因此,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切勿让其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绊脚石。

4.身份难题。这里的身份难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身份问题,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身份问题。

未来必然是一个“人机共教”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终端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身份将会发生巨大改变,他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机器人配合着完成工作。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师主要应用在智能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与考核、学生学习障碍智能诊断与反馈、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测评与改进辅导、教师个性化智能教学指导顾问等方面。今后,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还将进一步扩大,年轻大学生群体将凭借自身年龄和技术优势获得更多知识,而年长的教学者相较之下则处于劣势,教师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年轻人学习,“后喻现象”开始出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不耻下问”的勇气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教师的身份必然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前进道路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和榜样道德的示范者。

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身份问题我们也不禁会发出疑问:机器人到底是人还是机器?学生和教师应该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它?如果是机器的话不可避免就会存在若干机械问题,而且机器人也是由人设计出来的,设计者本身的局限性将不可避免的在机器身上得到体现。虽然人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时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但是,当思政课教师出现问题时会有一整套考核监管机制对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一定的更正。如果机器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责任应当由机器人自己来负还是由它的设计者来负?是否存在相应的追责以及补救机制?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5.路径依赖。现如今,“手机重度依赖症”已经超过“抑郁症”成为世界第一大心理疾病。全球有超过87.5%的人都存在强烈的电子设备及网络依赖,大学生群体成为最严重的患病人群。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教学不可能离开电子设备和网络来进行,这就需要重点关注“路径依赖”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独立学习以及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避免由于对网络教学过度依赖而产生的思维惰性,眼高手低。在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堂过程中应当科学地运用“不足效应手段”,“不足效应”的缺失会使学生变得愈发懒惰,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及唾手可得的学习资源过度依赖,适得其反。适度的“不足效应”则会促进饥饿教育的产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资金难题。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资金难题。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属于高精尖技术,所需研发投入巨大,能够实际投入应用的却是少之又少。对于思政课教学过程来说,初期,人工智能教育终端开发与购买费用高昂,相关师资人员的培训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中期和后期还会涉及到智能终端的维护、人员队伍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笔者在走访一线思政课教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一线思政课教师的相关工资待遇问题。当前技术革新换代势头快,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被鼓励或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但是相应的工资待遇和技术培训却没有跟上,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教学新技术运用与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便因为经费不足等问题停止探索,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聘请专门技术人员从事教学辅助工作,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一线教师,切实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这一环境变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伦理规则的制定成为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伦理规则的完善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广运用。

1.“人权”及“责任”伦理问题。随着智能机器人教师技术水平的提升、数量的增多,对于其“教师”身份的界定必须提上日程。思政教师机器人并非像其他领域的机器人那样只是从事部分简单的机械性劳动,“他们”责任重大而且使命光荣,我们是否给予他们“人权”乃至“教师权”?机器人教师是否也应当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教育权、科学研究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同样,机器人教师是否也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等义务? 如果思政教师机器人拥有合法的人权地位,我们就必须给予其应有的“道德主体”地位,学生们要向尊重人类老师一样尊重他们,不能让其无休止地工作,也不能随意地诋毁、谩骂、諷刺、侮辱他们。另一方面,如何用人的道德要求来约束人工智能机器人?高校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优于常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但是思政机器人教师能否做到这一点呢? 据新华网报道,国外研发的某聊天机器人在网上开始聊天后不到24个小时,竟然学会了说脏话和发表种族主义的言论,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加以解决?徐英瑾认为:“人工智能涉及的伦理问题需要将业界编程思路与哲学思辨思路相结合。思政教育专家、伦理学家、机器人编程者之间必须保持良好沟通,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2.“情感”及“隐私”伦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以及政治素养的综合性意识形态教育,思政课教师和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当然也就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倾慕与爱戴。优秀的思政机器人教师在算法设计上一定是情感细腻并且与大学生群体有共同语言和爱好的,所以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很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但是,“此爱非彼爱”,从本质上来说,机器人老师是不会真的“爱”上我们的,它所谓的感情不过是设计者编写的算法而已。可是,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动物,学生们真的有可能移情于机器人老师,当这种感情一旦发生,我们该如何面对?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精准且全面的大数据基础之上的,随着各类人工智能终端的发明与运用,我们在学生教育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所面临的技术障碍越来越小。但是,全面、真实、系统的大数据收集过程将使得学生的个人信息高度透明化,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一样展示在冷冰冰的数据面前,这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大学生关于生理缺陷、家庭情况、婚恋交友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这些数据不被收集的话将导致数据链不完整、课堂教学方案与结果不科学的问题。而且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大数据的收集与运用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历史过程,且不论数据的初始收集是否已经触犯到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与应用过程中出现隐私暴露和非法利用等问题将由谁来负责?

通过利用AI技术,我们可以根据前期反馈数据对学生的未来行为进行精准预测,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系统反馈提前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进行干预性引导,有效避免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但是,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权利对任何学生进行“有罪推定”,这将会涉及到大学生的尊严和名誉问题。受到数据分析结果的指引,在事情发生以前已经被刻画为“存在不良倾向”的对象,其丰富的情感与内心活动被忽视,干预性教育使他们失去了及时纠正自己以保持尊严、获得尊重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探索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况且,我们在进行数据收集前能否获得所有学生的授权许可,即使拿到了授权许可,谁又能保证自己手中的数据是绝对安全的,数据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是否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既不能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也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冒进。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是一个辅助,不可能全部替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思政课的教、学、管等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了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远比想象要快,如何在接纳它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实践和伦理困境?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

[3]Kevin Warwick.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Basics[M].Taylor & Francis Group,2011:23.

[4]杨澜.人工智能真的来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

[5]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6]松尾丰,盐野诚.大智能时代:智能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与生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新观点和新趋向[D].武汉大学, 2017.

[10]陈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1]李俊平.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2]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5(5)∶28-51.

[13]余明华,冯翔,祝智庭.人工智能视域下机器学习的教育应用与创新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11-21.

[14]林晶.新形势下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发展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2)∶153-160.

[15]舒跃育.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25(05).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与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