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法艺术的社会功用

2019-04-17杨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抽象创新

杨萍

摘 要: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其与生俱来的艺术之美就已经产生了。文字来源于自然,又记录着自然,传递着信息,是自然界与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用以记言微不足道,但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却玄之又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抽象;创新;雕虫与玄学;社会功用

1 书法线条的抽象美

书法艺术介乎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既体现了文学的空间思维之美,又有绘画的画面感。所以说书法作品既具象又抽象,观之意味无穷。

书法作品中的“眼”既是文眼又是画眼。在技巧上,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长、短,力度轻重,布局上的疏密错落,气息上的强弱对比,笔速上的快慢缓急,气韵上的凝滞与流动来作铺垫,目的就是要突出情感上的波动起伏,以烘托“书眼”直戳人心,拨动心弦,产生共鸣。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层次呢?唐代前辈孙虔礼说出了其中的奥秘,他在《书谱》中说:“书法线条在形态上的各种变化,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要做到这样必须‘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还要心手合拍,气息相应,意在笔先,以手写心,‘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这里讲到了自然变化之理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与文学创作异曲同工。人来源于天地,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自然界的点滴变化都能引起人类在情绪上的灵敏反应,喜、怒、哀、乐、悲、思、忧、恐都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喜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出焉;悲则“顿足呜咽,声如哀鸿”——音乐出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不是复制自然,而是对自然之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内心情绪瞬息变化的记录和宣泄。能理解到这一步,则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水准,这是唐代画师张璪的至理名言。可见书理、画理、文理乃至乐理,其理“一”也。

2 何为创新

“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在任何领域创新是必然的!但创新不是人为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上发生了质变,促使形式做改变。任何一个时代,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必定是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美结合。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新内容寻求新形式,但是没有继承,无以求新。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淘掉的是糟粕,载入史册的才是精华,这正是我们要继承的内容,更是创新的根基。现代人总是急于创新,搜肠刮肚也创不出“新”,只好在装璜上下功夫,导致展览体泛滥,特别像制作的工艺品,偏离了做学问的方向。就好像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变着花样穿高档服装,却总看着不是那个味道。一个人没有在灵魂上脱胎换骨,何来品位呢?同理,艺术作品没有在思想上达到质变,何来创新呢?艺术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悦人眼目,更是要通过作品向外界传递作者的心声。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这即说明了人的修养品位达到什么水平,在他的文章里、艺术作品上会自然而然地显现,无需张扬,也掩盖不住。所以说“创新”是“质变”的产物,是不期然而然的事情,急不得。

3 雕虫小技与育人基础

把汉字写好本是每个人分内的事,可为什么人们一面耻笑写字为“雕虫小技”,一面又乐此不疲代代相传呢?其实书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從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其自身所具备的艺术美就已经应运而生了。单纯地把字写好,能记言即可。但要挖掘它的艺术美,却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的积淀。纵观书法发展史,能载入史册的书家无不是国家冢宰、将相良才。他们饱读诗书,胸怀天下,既有治世之良策,又有安邦定国之韬略,与此相比,书法的确是“小道耳”!汉代杨雄曾斥“诗赋为小道”与此如出一辙。杨雄所反对的是当时人们沉迷于汉大赋之华丽辞藻劝百讽一,争相以发靡靡之音为能事的不良风气。杨雄所担心的与汉代《非草书》的作者赵壹所担心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怕人们弃本逐末,偏离经国之大道。中国文化讲究允直厥中,任何事矫往过正都会过犹不及。书法虽为“小道”却是育人的基础,俗语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类秉天地之灵气,三岁成形,七岁成人。启发童蒙必是从如何做人开始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皆是开蒙之读物,讲授天文、地理、人文之基础知识。学习文字以记言必定是从学习单个汉字开始的。所以书法才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且妇孺皆爱,并以此作为教育子弟修身养性的途径。

4 书法的社会功用表现在哪里

书法的社会功用仅仅是用以记言的吗?仅仅是用来启发童蒙的吗?书法艺术为什么会成为老少闲宜的修心养性的途径呢?

人类为什么要修心养性?是因为要接通天地之心,达到天、地、人心心相印、天人合一。合“一”的目的即是合“德”,合天地之德,合社会之德。人之本性恬淡宁静,与天地之性相通。天地永恒,道之无穷。我们的祖先仰观日月星辰之变化,俯察草木鸟虫之足迹,创制符号以记生活。文字产生于自然,又记录着自然,它是人类与天地沟通的桥梁。无论是把它锲刻在龟甲兽骨上,还是镕铸在钟鼎礼器上或镌刻在石碑上,都体现着人类对于天地大道庄严肃穆的敬畏之心。且人之少年都以习练书法为开端,继之以经世致用之学方可成才,并伴随终生。书法既能实用记言又可怡情悦性。所以书法这件事,说“小”则“小”,可比“雕虫”;说“大”则“大”,可以写出“玄学”之美。

玄学是人类对于天、地、人三才关系的哲学思考。《文心雕龙》原道篇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文”者,“纹”也。书法以手写心,以线条的玄妙之美来表现内心对于自然变化的无限感应。故“心”者,“道”也;“道”者,“德”也。书法艺术的社会功用就在于涵养人的本性合于天地之大德。

5 结束语

我们的民族以独特的智慧和方式与天地对话,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虽然艺术门类众多,但是文化的源头却是唯一的。书法不是一门技艺,它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并且艺术门类之间是有通感的,舞蹈、音乐、武术等,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传递的内涵却是相同的。它们就像打开的一扇扇窗口,向外传递着一个民族对于天地大道的认知与信仰。“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书法的美是随着人的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不可预先设计的。有什么样的心境就能写什么样的书法,所以鲁迅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人在天地之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心动而情生,或发言为诗,或咏歌畅怀,或泼墨画彩,正所谓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魂。诗魂与画魂,都付与书痕。书痕香飘逸,承继民族根。

猜你喜欢

抽象创新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由“抽象”变“具体”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