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梅阁相关形制探析

2019-04-17张雄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4期

张雄飞

摘 要:在文物建筑修繕过程中应做到“最小干预”,保持其“原真性”。文章以2017年实施的红梅阁修缮工程为基础,对红梅阁相关形制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建筑形制;道教建筑

1 引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律法规及准则中,都相继明确了文物修缮工程应遵循的相应原则,其中“原真性”与文物保护长期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对于“原真性”的充分解码,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次红梅阁修缮工程中,文物部门始终秉承“原真性”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历史风貌,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在修缮方案存在争议时,一方面求同存异,通过可逆的修缮工艺及材料消除建筑的安全隐患,恢复结构安全稳定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追踪溯源,力求通过查找史料佐证其原有形制。

现存红梅阁系清末重建,距今已逾百年。本文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2017年红梅阁修缮工程中的相关发现,对红梅阁相关形制做一初步探析。

2 工程概况

2.1 建筑概况

红梅阁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红梅公园内,建于约2米高台基之上,五开间面宽约23.7米,进深约16.0米,脊高约13.6米,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栱翘角,气势壮观。阁内壁间尚存清代所刻《重建红梅阁施田碑记》《紫阳真人刻像》《重建红梅阁碑记》等石刻。阁南侧有云鹤纹冲天石坊1座,四柱三开间,明间南额书“天衢要道”,北额书“青云直上”,两侧石柱楹联“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

2.2 主要修缮内容

依据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修改的红梅阁修缮方案内容所述,本工程的主要修缮内容如表1所示。

2.3 原真性探析

文物建筑修缮中坚持的“原真性”原则,就是要恢复建筑的原有形制,确保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

据南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唐昭宗年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建元寺西侧修建了香炉寺,北宋咸平年间改名“荐福寺”,寺内建有红梅阁。后随荐福寺的兴废,红梅阁历经变迁。南宋淳熙年间,寺和阁楼全毁,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红梅阁,后又废毁。荐福寺后有龙兴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赐名“天庆观”。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天庆观于元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观”,道士徐养浩在玄妙观内东北建飞霞楼,元末焚毁。至明末,寺、观俱废。清嘉庆年间,荐福寺没有再建,红梅阁在玄妙观内的飞霞楼故址重建。红梅阁最后一次毁于咸丰年间战乱,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

从荐福寺内重建至天庆观中,从宋代的贡士试院到紫阳真人著经的道场……近千年来,红梅阁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毁弃于咸丰兵燹,现存红梅阁系清末光绪年间重建。据记载,清光绪年间重建后,红梅阁内供奉秦汉到元明时期得道成仙的“仙学源流”。据档案资料记载,红梅阁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常州市博物馆(今常州博物馆)搬离,移交给园林绿化部门后进行的。结合“原真性”原则,此次红梅阁修缮工程应尽可能恢复清末光绪年间重建后的建筑形制。

3 相关形制探析

3.1 外墙粉刷层颜色探析

现今的红梅阁黄墙黛瓦,抱梅拥翠,绿竹悠悠,与“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毗邻,初来游览的宾客恐将其与佛教庙宇混淆。然而作为晋陵旧里中颇具道教色彩的建筑,它不忘初心,翘盼有朝一日良人归来,使其重焕旧颜。

清代著名文学家、常州邑人洪亮吉曾有一首有关红梅阁的诗——《红梅阁小憩》,其中有一句:“红楼出林梢,星坛入云裹。”从这首小诗中引出对红梅阁外墙粉刷层颜色的疑惑,虽仅凭“红楼”二字不足以证明其外墙粉刷层为红色,但作为道观其传统正宗色彩确是红色无疑。虽有文献记载部分道观也有黄色粉刷,如苏州的玄妙观等,但这也不足以为反证,因佛教庙宇中也有少数外墙是红色粉刷的。传统宗教建筑颜色变更往往都是由重大事件所致,亦或是由君王钦定,目前暂未发现有红梅阁外墙粉刷层颜色变更记载的文献。2011年,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进行了修缮,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建筑是明清时期皇家道观,作为御用道观,它的外墙粉刷也是正统的红色。虽然南北建筑风格、形制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是中央集权建造的屋舍深远影响着地方建筑的发展方向。例如,孟河万绥东岳庙、金坛乾元观等建筑外墙粉刷层颜色均为红色,作为同一地域的红梅阁外墙可以初步研判为红色。

恢复建筑形制必须严谨而慎重,为了进一步佐证红梅阁外墙粉刷层色彩为红色,后期资料收集工作没有因方案的确定而中断。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找到了一张宝贵的彩色照片(图1)。该照片虽较模糊,但还是直观地传达了正确的历史信息。在照片找到数日后又传来捷报,在修缮工程实施中,工人铲除外墙粉刷层时发现了未铲除干净的红色粉刷层(图2)。在图片中明显可以看到,较晚黄色粉刷→较早黄色粉刷→较晚红色粉刷→较早红色粉刷→纸筋灰基层→砖基层。在后期铲除工程中还发现了大面积的红色粉刷层(图3)。且不说这两层甚至是多层红色粉刷层是什么时期遗留的,它至少说明在一段时期内红梅阁是红色的外墙,而且直接粉刷于纸筋灰之上。这再一次证明黄色粉刷是在后期修缮中更改的,具体是什么时间、缘由无从考证,但其外墙颜色为红色是无疑了。

3.2 戗角小兽(小跑)探析

红梅阁修缮前,水戗上的小兽自戗脊端部向后依次为獬豸、狻猊、狎鱼、海马(图4)。单从小跑外观来说,制作确实较为精致,但从数量、排列顺序来讲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据《大清会典》记载,琉璃釉面小兽从戗脊端部往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狎鱼之位可调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则依先后顺序,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儿”,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在封建社会,琉璃瓦件一般用于皇宫,民间只能使用黑活瓦,且民间只有庙宇宫观能够使用脊兽。无论是琉璃还是黑活瓦,小兽设置一般多为单数,其大小、数目是根据柱高、等级、角脊长短诸多因素而定的。

雖然《大清会典》《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文献对小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记载,但这一般是官式建筑的则例,不同地区的匠人都因地制宜对建筑进行改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常州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古代对常州地区建筑风格影响最大的非苏式建筑莫属,近代在苏式建筑中最权威的教科书又属《营造法原》无疑。书中有言:“戗背置走狮、坐狮以为装饰,其数成单,以戗之长度而定,普通或三或五,颇觉疏朗有致。”其实不难发现,南北流派的小兽数量皆是由戗之长度控制,不同的是官式建筑是十只不同的神兽,苏派建筑一般是姿势不同的狮子。

综上所述,矛盾就出现了,现今红梅阁修缮工程中戗背的小跑到底是神兽还是狮子呢?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在常州地区现存的庙宇宫观中,有的建筑用的是神兽,有的却是狮子,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也无法去裁定孰是孰非。据史料记载,自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天庆观,观宇恢宏为吴中地区道观之最。可见天庆观内建筑等级不低。其后虽然历经战火,乃至到清代佛教兴盛道教势衰,但不影响其建筑体量的宏大。清嘉靖十四年(1809)丹徒道士徐体微来常,“见观基宏敞,殿宇虽倾过半而规制严整”,以修复为己任,历时19年修缮完成。可见在玄妙观中的红梅阁也应是恢宏壮观。作为历代祈福祭祀的场所可以用高级别的装饰,据此恢复神兽小跑也在情理之中,若按官式建筑恢复小跑,则其戗首须为骑凤仙人,后列狮子、天马、海马等,其数为单,具体以戗长定。

此次修缮工程中,小跑形制争议未有定论,仅将位于第四的海马取下,保留三只小兽,花篮靠背空置。在无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3.3 瓦件探析

红梅阁重檐歇山建筑等级较高,二层有精美斗栱,按等级分应将其定为大式建筑。大式建筑屋面瓦件多为琉璃瓦或黑活筒瓦,且周边的大式建筑不论庙宇还是宫观基本都是筒瓦屋面,而红梅阁现状屋面仅排山部位使用筒瓦,其余瓦件皆为小青瓦。红梅阁屋面瓦件究竟是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时开始使用的小青瓦,还是后期修缮因物资匮乏而使用的小青瓦,仍有待考证,但是筒瓦铺装更符合建筑形制。

4 结语

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项逐步接近历史真实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文物保护工程各参建单位要始终坚持“原真性”原则,把恢复建筑历史原貌作为第一要义,任何与形制有关的修缮工艺及流程都要经得起推敲。在此基础之上,如若再加入民族文化自信这味催化剂,修缮工作定可更为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钱焕根,贺忠贤.常州名胜古迹[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2]常州市红梅公园管理处.红梅公园[M].内部资料.2000.

[3]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常州市档案局.记忆龙城——百年常州旧影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4]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祝纪楠.《营造法原》诠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