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明代玄武形铜砚滴赏析
2019-04-17吴艳丽
吴艳丽
摘 要:许昌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玄武形铜砚滴是馆藏文物中不多见的文房器具之一。它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是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的展现,蕴藏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和文化历史传承。
关键词:铜砚滴;玄武;明代
位于中原腹地的许昌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许昌市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代表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精美文物。漫步在展厅中,从旧石器时代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从夏商王朝的瓦砾,到春秋战国的金戈铁甲;从汉砖碑刻到唐镜宋瓷;从明清造像到近现代书法绘画……可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识文物的价值和其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但即便如此,观众也不可能欣赏到馆藏的全部文物,因受陈展内容和展厅面积的局限,大部分文物仍保存在库房中。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许多沉寂许久的精美文物被再次展示出来。作为一名文物普查员,当笔者整理出这件明代玄武形铜砚滴时,不由得被它的精美深深吸引,觉得一定要推介给大家。这件明代玄武形铜砚滴通高4厘米,通长12厘米,通宽5.3厘米,重250克。作一蛇伏于龟背状,龟蛇合体。龟四脚朝前,呈爬行状,头昂立,双眼圆睁,龟颈前伸,嘴中部有一圆形小孔,衔一耳杯。龟背甲阴刻的纹样规则清晰,背中部有一突出的圆口,腹部中空,绕过圆口有一灵蛇蜿蜒曲卧龟背。蛇头环绕龟颈左侧,蛇尾与龟尾绕缠,蛇身花纹呈点状分布。这件器物铸工精美,造型生动自然。龟背中央的圆口有两个作用:一是当作注水口,二是用来控制水量。当往龟腹注满水后,用拇指封住圆口,不管如何倾斜,水都无法从龟口处滴出;当拇指移开后,稍作倾斜,水立马可通过龟颈从龟口的小孔流至所衔耳杯中滴出,以此来控制水的流量。真的很感慨,聪明的古代人利用了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通过调节器身内的气压,精确控制了砚滴的出水量[1]。这件明代玄武形铜砚滴设计精巧,令人叹服,不失为铜实用器中的精品。
砚滴的别名有多种,又称“水滴”“書滴”“砚蟾”等。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研墨用的滴水器皿,作为古老的传统文房器具,用来贮水供砚磨墨,是古代文人习字、作画和写文章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禹余粮石,形似多怪,磈礧百出,或正类虾蟆,中空藏白粉,去其粉,可贮水作砚滴。”[2]《饮流斋说瓷》云:“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久矣。”[3]其实,在砚滴出现之前,向研墨器具中注水的工具就已经存在。最初,古人研墨用水丞、水盂等器皿贮水,往砚池里倒水,这便是砚滴的雏形。水丞、水盂为敛口,鼓腹,圈足,无柄无流,因造型特点不便执掌,口径大,出水量又不好控制,而影响研墨的质量,于是就出现了可以掌控出水量的文房第五宝——砚滴。一直以来,大家公认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称之为文房四宝。随着文房功能的不断提升,由文房四宝派生出了许多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具,砚滴便是其中之一。还有具有辅助功能的文房用具,如笔洗、笔筒、笔架、笔插、墨盒、镇纸、压尺、砚匣、印泥、印章等。除了以上这些与习字作画相关的文房用具之外,一些高品位的文人墨客还特别注重打造清新优雅的创作环境,把香熏、手炉和茶具作为文房的标配。
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东汉时期砚滴就已经出现。1983年12月,江西省高安市东郊七星堆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陶罐内放置了1件三足蟾蜍形陶砚滴[4]。砚滴虽为陶质,但其贮水、注水和出水功能已具备,蟾蜍的背部有一圆形注水孔,空腹可盛水,水从口中流入砚池。玄武形铜砚滴东汉时期也已出现。197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培训班的学员们在四川省温江地区大邑县五龙公社盐店大队马王坟清理了两座东汉墓,其中M1出土1件铜玄武砚滴(原报告称水注)[5],龟背中部有圆柱形注水口,水从龟口流入耳杯。这件铜玄武砚滴对水量的控制比起三足蟾蜍形陶砚滴把握性更大。与铜玄武砚滴同时出土的还有六十多块“建安元年六月造作”的带纪年铭文的砖,据此判断该墓葬年代在东汉末年,那么铜玄武砚滴的年代最晚也是东汉末年。另外,2012年4月4号,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播出了1992年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汉墓中出土的1件东汉时期的铜玄武砚滴,这件铜玄武砚滴造型与四川省大邑县出土的相差无几,流行时间应该是一致的,说明至少在东汉末年铜玄武砚滴已经出现了。
玄武,四神之一,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由龟和蛇组合而成的一种灵兽。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因而玄武成了水神。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武又成了北方神。它和青龙、白虎、朱雀三灵合称四方四神[6]。在河南南阳汉画馆展厅中陈列着一组由九块石头组成的一副巨型天象图——四神天象图,图中央正面端坐者为天帝,其四周有四神环绕: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图像右边还刻有女娲捧月及南斗六星;图像左边刻有伏羲捧日及北斗七星。玄武是由天下二十八星宿中之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的龟蛇相缠之象[7]。《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8]《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9]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10]
在古代,砚滴的形制、色彩和材质繁多。据有关资料和现世留存的实物显示,砚滴的形态各异,有动物形,如龟滴、兔滴、鹅滴、鸟滴、鱼滴、蛙滴、蟾蜍滴、鸳鸯滴等;有植物形,如佛手滴、笋滴、荷叶滴等;有人物形,如寿星滴、童子滴等;还有船形滴……砚滴的色彩也很丰富,有宝蓝、翠绿、青花、茄紫、梅青、娇黄、乳白、乌金、三彩、五彩……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早期砚滴有陶制品、铜制品,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逐渐出现了瓷、玉、石等材质制品。随着制瓷业的兴起,瓷器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技艺的进步,瓷砚滴直到明清时期始终是文房用具的主角,各种釉色的瓷质砚滴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除了瓷质外,砚滴的材质还有金、银、铜、玉、木、石、陶、象牙、犀角……
砚滴的样式没有固定模式,历代均有创新。题材多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域习俗密切相关。比如,汉代的砚滴多表现为古朴浑厚型,宋代则表现为雅致精巧型。而许昌博物馆的这件明代玄武形铜砚滴既有汉砚滴的古朴浑厚,又有宋砚滴的雅致精巧,并且传世的铜砚滴更为稀少,可见其弥足珍贵。端详着这件明代玄武形铜砚滴,不由得让笔者联想其主人当时在构思诗文、挥毫泼墨之时,会搁下笔,然后端起案头的玄武砚滴,也许是给砚台磨墨添水,或是欣赏把玩,希望其能给主人带来更多灵感、意境,更好地给以精神上的栖息。
小巧雅致,姿态万千,色彩斑斓的文房“萌宠”——砚滴,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造型,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既承载着文房之实用功能,又寄托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情怀。砚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备受文人雅士的关注与喜爱,也是古今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艺术收藏品。
参考文献
[1]蔡文彬,李东风.从砚滴看中国古代设计文化中的精确性[J].美术界,2013(5).
[2][6][7][8][9][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清)许之衡,杜斌.饮流斋说瓷·说杂具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肖锦秀.东汉蟾蜍砚滴[J].南方文物,2000(2).
[5]丁祖春.四川大邑县马王坟汉墓[J].考古,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