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2019-04-17谈煜鸿
谈煜鸿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领新常态,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人才输出。因此,立足于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研究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以使高职大学生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
一、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从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的选取
量表的测量指标借鉴了已有文献,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已毕业多年的高职大学生、负责就业指导的学校老师等进行多次论证,最后选取了评价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23个指标。所有测量指标均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
(二)数据收集
正式调研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面向已毕业工作的高职大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进行采集数据,共回收问卷365 份,其中有效问卷336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1%。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22.0对量表进行统计分析。
1.指标的确定
在SPSS中录入问卷数据后,运行软件便得到了Communalities(变量共同度)表,见表1。变量共同度主要反映了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的方差(变异)的解释程度,也表明了变量对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公共因子能解释变量方差的百分比越大,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表1 Communalities
表1给出了该次分析从每个指标中提取的信息,其中a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和a13(与同学和老师之间有融洽的关系,较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的变量共同度低于0.5,信息损失较大。我们依据①变量共同度大于0.5 和②在同一因子下的测量指标能够从一个共同的、重要的方面去解释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两条原则删去了a1、a13,而其余用于解释因子的测量指标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0.5。最后确定的测量指标为表2所示:
表2 量表的指标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X21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对相关行业有一定的定位和认知。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
2.信度和效度分析
对量表做KMO 和Bartlett's 球体检验,量表的KMO 值为0.923,大于0.7 的标准值,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偏相关较小,说明量表有较高的信度;由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检验统计量显著,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该量表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从内容效度来看,该量表的测量指标来源于已有文献,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3.提取公共因子
本次分析选择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并按照因子累计贡献率大于60%的标准选取公共因子。SPSS 软件按以上的方法提取的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3反映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了66.569%,大于60%的标准,并且其特征根大于1,说明这四个因子所代表的信息已经包含原有观测变量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四个公共因子F1 、F2 、F3 和F4,其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表4 成份矩阵
因子载荷矩阵是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是各因子对各变量的影响度。
由于该表是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不显著,初始因子的实际含义不清,无法解释因子的意义。为使因子的含义更加清晰,能够更好的解释各因子,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本文釆用了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也就是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转换,使因子和原始变量间的关系重新分配,从而使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更容易解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所示。
表5 旋转成份矩阵
三、结果分析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5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F1 在X9(有较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X10(有比较敏锐地直觉和灵感)、X8(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X11(具有较为开放和活跃的思维)、X7(较快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X6(有较强的自学能力)、X12(有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X5(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8个测量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8个测量指标在公共因子F1 上的载荷均在0.5 以上,代表了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而且公共因子F1 对X1 的方差贡献率已达44%之多,说明F1是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主要部分。此外,X9(有较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对F1的贡献相对较大,这也是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高职大学生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在这个公共因子上下功夫。因此, 第一个公共因子可以命名为职业核心能力因子。
第二公共因子F2 在X15(良好的心理素质)、X16(良好的职业道德)、X17(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X14(健康的体魄)、X13(坚强的意志品质)等5个测量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这5 个测量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的载荷均在0.6以上,主要从心理、身体素质两方面体现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X15(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公共因子F2的贡献很大,突出了在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第二个公共因子可以命名为身心素质因子。
第三公共因子F3在X21(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X20(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对相关行业有一定的定位和认知)、X19(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X18(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等4个测量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精神方面体现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第三个公共因子可以命名为职业素养因子。
第四公共因子F4 主要由X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X3(在校期间有在学生会、社团或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有社会实践经历)、X4(在所学专业的实践实训环节中有较优秀的表现)、X2(熟练掌握英语及计算机知识)等4个测量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实践能力方面体现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第四个公共因子可以命名为职业基础能力因子。
综上所述,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核心能力、身心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基础能力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认识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