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企业角度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

2019-03-05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张 友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00)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更快更全面的接触工作岗位和更好的融入工作,企业能削减员工培养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快较好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如:企业捐赠合作专业共建、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培养模式、现代学徒模式、多位一体模式等。但是校企合作仍然面临着重要的困境: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深度不足,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势合作模式上;双方合作模式单一,以实习培训居多;双方合作积极性不高,易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双方后续合作有限,“一次性合作”现象突出等问题。

二、从企业角度进行原因浅析

(一)校企合作成本高

校企合作期间,企业会安排专业的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派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指导和教学,因此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实习实训期间,企业要承担学生带来的材料损失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校企合作没有相对激励性政策作为保障,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没有获得利润。久而久之,企业的积极性容易受挫,易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导致校企双方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对学生的培养实质意义不明显,甚至部分企业还会提前终止合作项目。

(二)校企合作见效缓慢

企业如果难以获得收益,同时又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量急需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将会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投资回报,二是获得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通常从新生入校时开始实施,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经过长达2至3年的努力,培养出一部分优秀人才,但无法确定培养的人员就一定能签约到企业,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投入和收益不对等的情况下,便不会有持之以恒的校企合作。

(三)校企双方管理责任不明

虽然在校企合作实施期间,企业按照合作协议约定具有管理学生的权利,但是往往由于实习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不能按照本单位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也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经常请假和无故迟到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专业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和企业沟通不足,学校常常将管理责任完全交于企业,而企业又面临着无法管的境地。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比较涣散,完全达不到学生实习的目标,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也会对企业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为保证内部高效运转,会选择减少接受实习学生的数量,甚至不提供实习机会。

(四)学校专业建设落后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应该是紧跟社会潮流和行业发展方向,及时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需要的技能技术型人才,但是学校的专业建设往往落后于行业发展,一般落后于行业3-5年。主要体现在学校缺乏能支撑专业开展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所需的资源。

三、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对策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作为追逐利益为目的的企业,必须探索出合作中的利益共同点、有效的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学校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合作优势提供更好的合作条件,形成吸引力,将利益点达到最大化,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受益。

(一)共享学校资源,实现三者共赢

学校拥有大量的资源,包括生产设备、生产场地和人员。通常购买生产设备来建立实训室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生产、教学、实训的使用价值,造成一些价格不菲的设备长时间闲置。而闲置的实训场所和生产设备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因素,所以共享学校资源是很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校中厂”的建立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一种形式。

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建“校中厂”的方式将生产场所引进学校,能更好的应用闲置的实训场所和生产设备。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和在业余时间进入车间上岗学习,更好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提高实践技能,也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的优秀员工也走上讲台,结合自身经历,将实践知识融入课本之中,便于学生们更好更快的吸收掌握。学校通过“校中厂”更方便地将实践融入理论之中,也可以产生一定效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的大量成本投入,同时也可以获得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在企业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

(二)探索利益共同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上得到了保障,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和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企业可以利用享有的权利,结合自身需求,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将学校视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缩短人才培养时间,减少培养成本投入。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和产业发展的信息优势,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成立产、学、研为一体的团队,增加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双方从自身出发找到更多的利益共同点,成为利益共同体,使得企业在投入成本后获得收益,增加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双方共同投入办学,将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真正融合,达到产教一体化,校企双方按学费比例分成的方式、企业的“校中厂”按生产收益分成方式进行合作,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利益一体,这是深度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积极性,确保学校、企业、学生多赢。

(三)加强校企合作,紧跟时代潮流

企业是新技术发展的风向标,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一般滞后于行业发展3-5年,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往往落后于社会需求,主要是由于学校缺乏能支撑专业开展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所需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掌握的先进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先开展专业建设,建立专业优势。前期,企业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和共同编写教学资源。后期,学校教师也可以反哺于企业,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提升企业优越感

校企合作的长效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目前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不是很健全,缺乏对企业来说实质性的激励成份。在国外,明确规定了校企合作的企业应该享有的权益和对应的责任,因而国外企业具有较强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企业可以按照投入资金的比例来分享教育和研究成果;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享受免交部分国税、获得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的支持等优惠政策。再者加拿大实行带薪实习教育税额抵扣的项目,接收带薪实习学生的企业,可享受25%~30%的抵税比例。这将对企业产生莫大的吸引力,大大提升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企业所需技能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的困境中,可以通过共享学校资源和相应的激励政策等手段来增加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在合作中通过探索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寻找多种合作模式。相信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会不断的深入,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