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预防作用

2019-04-17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残端脐部脐带

马 燕

四川省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四川都江堰 611830

脐带是母体向胎儿传送营养物质、氧以及抗体的重要通道,对于围生儿而言,脐部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门户。新生儿娩出后需剪断脐带,新生儿脐部断端极易出现细菌入侵问题,其病菌感染的发生率极大,脐带剪断后脐部就会出现一个与外界接触的伤口,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全身感染,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脐部极有可能被厌氧菌感染或残端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新生儿出现败血症。因此,针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这一问题,通过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诱因分析,及时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发生率、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将这1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早期干预护理组两组,其中常规护理组50例,早期护理干预组50例。常规护理组男30例,女20例,胎龄24~41周,体质量 1903~ 5200g,平均(3805±114)g,早期护理干预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23~40周,体质量1900~ 5400g,平均(3877±132)g。本次患者分组通过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产程、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按临床常规来说,在新生儿出生后1~2min内要对新生儿脐部及其周边皮肤进行消毒,并通过改良式脐带结扎法对新生儿脐部进行结扎,简短脐带、挤掉残血后用局部消毒常规用75%酒精,有感染时加用0.5%碘伏对脐部残端进行消毒,暴露等待脱落。

常规护理组护理:新生儿沐浴时可以清洗脐部,沐浴后用75%的酒精棉签以旋转的形式在脐带断面及脐轮周围进行擦拭,按照这一流程每日一次,直到自然脱落。常规护理组按照这一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早期护理干预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强化对新生儿脐部的管理。具体内容如下:对产房和新生儿沐浴室设置专人护理,并在空气和台面方面进行定期消毒隔离和监测,沐浴相关用具及时更换,并对其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同时避免沐浴用具的共同使用,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新生儿的各项操作前后都应注意洗手,操作过程中做好手部消毒工作,沐浴过程严格按照各项操作流程要求进行,沐浴后应用消毒毛巾擦干新生儿全身,并对脐带进行处理,轻轻提起用无菌棉签将脐轮内水擦干后,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每日一次。同时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教育,宣传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产妇及其家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护理教育学习之中,对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方法进行专人示范,并手把手教会这些方法,同时配备新生儿脐部消毒用品如无菌棉签、酒精、无菌脐贴等,方便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1]。

两组护理情况通过产后回访的形式对新生儿脐部愈合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新生儿脐部是否有渗血、黏稠性分泌物、潮湿、脐轮及其周围皮肤颜色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并做好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创面愈合时间的记录工作。

1.3 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判断标准

在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判定[2]上,新生儿脐部愈合标准为脐部局部干燥,无异味、渗液等情况出现,并且脐收缩到脐轮内。而在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情况的判定上分为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两个标准,将脐部皮肤出现轻度红肿、同时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相伴的情况视为轻度感染,而新生儿脐部重度感染的判定标准为脐部皮肤出现明显的发硬红肿症状,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机及更为严重的全身症状。统计脐部潮红、渗血以及分泌物炎症发生率,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9,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评分范围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脐部皮肤感染率及炎症发生率比较

常规护理组50例新生儿中,出现脐部皮肤感染1例,感染率为2.0%;早期护理干预组50例新生儿中没有出现感染病例,两组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护理干预组患者脐部潮红、渗血以及分泌物炎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新生儿脐部炎症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脐带脱落时间比较

常规护理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是(6.5±3.1)d,早期护理干预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为(5.1±1.9)d,两组脐带脱落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3~5d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早期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8.0%(44/50),常规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8.0%(39/50),早期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脐带是由血管和其中的胶质构成的,随着新生儿出生胶质内的水分也会逐渐丢失,脐带残端也会逐渐干燥脱离并最终脱离,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剪短脐带、经过处包扎,残留的脐带也会在六到十天完全脱落,而脐部血管则要经过三到四周的时间才能完全闭合,在这一时期,也是新生儿脐部极易发生感染的时期,脐部残端的开放性创面很容易成为病原菌侵入的路径,同时也会导致脐带脱落延迟、脐带感染的概率增大。

新生儿娩出后需剪断脐带,脐带剪断后脐部就会出现一个与外界接触的伤口,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门户。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备,新生儿对细菌抵抗能力较弱,而新生儿脐部断端是开放性创口,血管丰富,如果处理不当极容易造成残端出血或滋生大量的细菌,尤其是厌氧菌,继而引发局部感染,甚至是败血症,所以我们应对脐部护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升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在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原因分析上,可以从产前因素、产时因素、产后因素、环境卫生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在产前,胎儿在宫腔内已经感染,或是因为早期破水、妊娠晚期出现不规则出血、会阴部位护理不当等情况导致胎儿在产前就已出现感染,在产后也并未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在生产过程,胎膜早破可能引发羊水被污染、使整个产程延长、或是出现急产情况,或是在生产过程中助产消毒不严格、或是在难产、滞产情况下进行反复的阴道检查等,这些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新生儿感染的几率[3-8]。在产后,对新生儿的消毒隔离措施不当,或是新生儿脐部残端滞留之间过长,或是新生儿脐部脐圈拆除不及时等都会增加交叉感染、病菌侵入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几率[9-16]。同时产前、产时、产后卫生环境条件也是新生儿脐部感染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根据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研究来看,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早发性感染的发病时间一般是在出生后三天内,这些多是因为产前感染引起的,而晚发性感染发病多是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4 ~ 7d内,这和产后新生儿所处环境及护理操作等有着密切联系。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在出生7d以后才会自然脱落,脐部创口需要2周才能完全愈合,这个阶段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与新生儿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必须对新生儿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降低新生儿脐带感染。由于脐部潮湿易滋生病菌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日常中需保持脐部的干爽,注意做好脐部保护及消毒,避免感染及摩擦,以防止脐炎及脐部擦伤。在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脐带发红、脐带渗血、脐部分泌物、脐带脱落迟及脐肉芽肿等脐部特殊护理,从而减少脐部并发症。针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消毒液选择、新生儿脐部管理、家属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新生儿脐部消毒不彻底,这是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每日的脐部消毒对新生儿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出院后新生儿家庭护理,引导家长可以针对新生儿脐部残端开放性创面实施正确处理,避免出现脐带脱落延迟、脐带感染等发生。在研究采用75%酒精消毒液、0.5%碘伏溶液来进行新生儿脐部消毒,对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有较好的效果,酒精的纱巾效果持续时间较长,杀菌效果良好,能够使致病细胞中的化学成分迅速氧化、碘化,同时还具有无刺激性、方便清洁、腐蚀性较小等优势特点,能够在局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使新生儿脐部创口不容易受到细菌、污物等入侵。乙醇溶液在细菌的杀菌效果上较为明显,但与活力碘相比,其真菌杀菌效果较差,挥发性较强,容易导致脐部残端出现干燥情况,同时对皮肤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17]。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选择合适的消毒液,加强医院生产各环节卫生环境消毒,加强对家属的相关健康教育,强化对新生儿脐部护理、周围环境改善等的管理,这些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率。

猜你喜欢

残端脐部脐带
宫颈残端癌的致病因素及预防分析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理念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脐带脱落的影响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腔镜和 阴式缝合阴道残端的疗效观察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对比观察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染毒的脐带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感染性脐炎的局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