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19-04-16魏晓晶

新财经 2019年2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魏晓晶

[摘 要] 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个发展战略中,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其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在遵循“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有效治理”等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展开。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切入点,就如何促进该建设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以此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就乡村振兴战略来讲,其主要目标就是有效治理农村与农业在发展上的不充分,以及城乡发展之间不均衡性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其主要要求就是转变以往城镇经济发展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该建设目标同乡村振兴战略基本相同,都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基于此,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势在必行。

1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问题

1.1 城镇化质量低导致乡村发展的滞后性

一直以来,我国城乡间的发展都是处于单边发展的状态,使得城镇化发展建设质量相对较低,无法为振兴乡村提供较强的推动力。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也在不断增多。但城镇中大部分都是常住人口、非户籍人口,这种人口的不完全转移,导致城镇化建设的运行发展处于亚健康状态。尽管近几年我国强化了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但已经处于固化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打破,使得农业发展同工业发展相比具有滞后性,城乡间差距不断被拉大。[1]

1.2 城乡间经济发展失衡

在城镇化发展期间,人力、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都需要逐渐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中,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2]而这种单向资源流动的方式,导致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现代化生产要素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城镇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也造成城乡间的发展越发失衡。

1.3 城乡建设差距较大

我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一直都是以城镇为重点,农村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这种趋势下,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但农村相关事业和服务系统的建设则尤为缓慢,农民生活质量和条件同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极大的差距。[3]

2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战略

2.1 借助振兴乡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新型城镇化来讲,其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发展,也是城镇化建设期间的本质要求。对于城镇人口来讲,农产品作为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也是维持轻工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原材料。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朝着市民化的方向逐步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城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总存储量,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城镇中轻工业也可以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资料,从根本上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由此可以说明,农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促进工业生产和升级转移工作的顺利推行,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推动力。

2.2 借助新型城镇化创造振兴乡村的条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工业化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承载力,而工业化的发展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设置和基础社会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更多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农民在进入城镇工作一段时间后,愿意在城镇定居成为市民。随着城镇中农民转移数量和定居人数的增加,农业人口也会随之减少,勞动力过剩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5]这样一来,原本被细分为小块的土地资源便可以在集中后进行连片化的处理,为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市场化建设进程,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行和目标的快速完成。

2.3 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重新构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就在不断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上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城镇中原有的公共复苏和基础建设设施滞后性较为严重,产业承载能力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原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根本性需求。加之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中市民化转变速度的加快,城镇中的常住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城镇供给和居民需求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与之相应的,乡村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提升生产效率,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施行应当同新城镇化建设同步进行,使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共同纳入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使乡村长期属于城市从属单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凸显乡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在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期间,还可以通过调整城乡关系中乡村和城镇地位的方式,对于城乡产业的互补连接、统筹融合空间布局、共建和共治生态环境、平等和均等完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协同展开,促进呈现一体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4 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下双向流动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从目前城乡之间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受乡村地区自身发展条件较差、生产要素逐利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生产要素以单向的方式逐步流入城市中,且这种单向流入方式也成了一种发展惯性,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改变。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施行都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面对此种趋势,我国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顺利推行,首要应当从政策上入手,对于城乡间生存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推动作用,达到促进城乡间要素协同和融合发展的目标。为确保该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对人口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借助出台相关政策,改进现行机制的方式,让更多优秀的农村人口主动投入到建设家乡的工作中,加大对乡村振兴建设的投资,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合理的保障和体现。

3 结 论

总而言之,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讲,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可以说是促进该战略顺利展开的一个路径。从服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可以从基础设施、人居生态、公共服务三方面的建设目标出发,逐步同城镇化建设目标相靠近,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从而向乡村和城镇能够在互相依托的过程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祥.乡村振兴战略,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J].中国合作经济,2017(10):21-22.

[2]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等.“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41(11).

[3]张鑫.以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J].环境经济, 2018(Z1).

[4]吴晓萍,LIU Hui-wu.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5]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2018(3):155-169.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