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2019-04-16唐红群李庆华王方彭慧雯彭金波

新财经 2019年2期
关键词:韩国

唐红群 李庆华 王方 彭慧雯 彭金波

[摘 要] 东亚地区战后经济发展引人瞩目,东亚模式成为关注热点。文章尝试通过回顾东亚经济模式的代表韩国经济起飞的历程,分析韩国经济数据,来概括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并且通过总结韩国经济腾飞的经验,尤其是韩国的“新村运动”,来揭露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东亚模式;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启发

[中图分类号] F114.46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讨论,有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也有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诚然,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各种矛盾问题激化,需要我们理性思考、谨慎判断。而借鉴邻国先前的经验,成为我们打开迷局的一个有效方法。故本文以韩国为例,分析东亚模式,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1 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韩国2017年年底人口约为5144.6万,2017年GDP为15301.86亿美元,人均GDP约为29744美元,公认为发达国家。韩国战后至1961年是其经济动荡和恢复阶段,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其间李承晚当政,采取先统一后经济的政策,经济发展缓慢,但政府亦进行了土地改革,为其后经济腾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62—1992年为高速增长阶段,通过军事政变手段上台的朴正熙努力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韩国通过大量吸收日本以及欧美的产业转移,经济迅速起飞。20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已有较大突破,朴正熙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进一步推动了韩国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斗焕当政期间,通过推行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韩国得以延续高增长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韩国实现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任务在转型调整、产业升级之后基本完成,1994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1.2 韩国经济腾飞的特点

通过分析韩国历年经济数据,可以概括出韩国经济腾飞的特点。

1.2.1 总体增长速度快

过去60多年(1954—2017年),韩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7.2%,以美元计的名义增速高达12.42%,甚至高过了中国过去30余年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朴正熙和全斗焕执政期间,韩国GDP的平均增速更是高达9.3%,名义增速高达17.43%,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韩国一跃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韩国1953—2017年经济增长折线图见图1,韩国和中国平均经济增速表格见表1。

1.2.2 成功的外向型经济,倚赖对外出口

韩国国内市场较为狭小,面对战后全球化的浪潮,韩国当局积极采取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高位,2008年以来,其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几乎保持在50%左右。至2012年,韩国出口总额高达5479亿美元,比台湾的GDP还要高,即便受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引进“萨德”反导系统干扰中韩经贸关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17年韩国出口总额仍然高达573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指导下,韩元一直保持贬值的通道,战后汇率由1美元兑44韩元一路狂瀉至如今1美元兑1100韩元左右的水平。被低估的韩元提升了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近年来出口占GDP的比重见表2。

1.2.3 具有儒家社会的特点

韩国社会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诸如高储蓄率、家族企业、注重教育、勤劳等社会特性,这对确保韩国经济持续走强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战后,韩国储蓄率一路走高。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1960年以来,储蓄率从10%左右攀升到20世纪90年代35%以上的水平。与此同时,投资率也和储蓄率保持一致,从战后的10%左右一路攀升至20世纪90年代35%的高位。高储蓄率下的高投资率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快速发展。

另外,韩国亦如东亚各国一样,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2年的国际学生测评数据显示,在37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韩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第一,阅读成绩排名前三,科学成绩排名前四。截至2011年,韩国25~64岁的人口中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占比高达40.4%。

韩国的家族企业对其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著名的三星集团为例,其不仅是一个智能手机制造商,旗下子公司或者由三星控股的企业包括第一毛织、第一企划、三星爱宝乐园、新罗酒店、三星生命、三星保险、三星火灾、三星信用卡、三星制糖、三星航空、三星重工、三星化工等,从轻工业、重工业到金融行业,基本涵盖了韩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几乎绝大多数韩国人的工作机会都与三星联系在一起,有时候,韩国人会笑称自己来自“三星共和国”。而三星集团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办人李秉哲一直掌管三星集团至其去世,之后由其三子李健熙担任董事长,各家族成员也继承了部分产业。在福布斯公布的《韩国 50 富豪榜》上,前二十几乎都被来自五大家族的企业所占据,它们分别是三星李家、现代郑家、乐天辛家、SK崔家以及 LG 具家,财富总额达到了 578 亿美元。

2 韩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从韩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来看,中国目前也到了经济增速换挡的时间节点,继续通过扩大投资维持高增长是违背规律的。韩国的经济增速在经历20多年平均8.3%的高速增长之后,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其增速下降了一个台阶,切换到了4%左右的中等速度。而此时韩国的剩余产能也达到了一个峰值,大约达到35%的水平。较大的剩余产能以及一定基数的经济总量,使韩国经济增速由高速挡位换到中速挡位。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非常大的规模,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逾8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也达到了8836美元。而中国的产能过剩亦非常明显,据工信部粗略估计,截至2011年,中国的过剩产能达33%(见图3)。即便通过实施“三降一去一补”,过剩产能得到一定消化,但目前中国的过剩产能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借鉴韩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经验,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速也到了换挡的时候,继续保持高增速显然已不太现实。准确地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违背了客观规律,中速增长才是常态。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经济增速,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由高速度转化为中高端,由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由“保增长”转为“稳增长”,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避免继续企图通过扩大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带来的可能是债务风险、泡沫破裂和长时期的大萧条。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新村运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教科书式的典范,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新村运动”在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新村运动”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为韩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是“新村运动”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三是“新村运动”强调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并且辅以“道德运动”,提升了国民的素质,为韩国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反观中国,由于农业早期过分地补贴工业,加上地少人多的国情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如果不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深,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继续扩大,如此势必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从韩国的经验和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来看,“新村运动”非常值得中国研究学习。

韩国的“新村运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時任总统朴正熙提出构想。事实上,韩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和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颇为相似,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持续扩大,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大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免费提供水泥,让村民自己组织劳动,改善基础设施,“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新村运动”逐步演变为村民自发的运动,政府逐步退出。村民自治下的“新村运动”不仅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还重点关注乡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注重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新村运动”开发委员会,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委员会旗下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村民互助共同利用农机设备、水利设施,并且传授农业技术,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除此之外,在村民互助的制度设计下,村民能够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邻里环境,在乡绅精英的带领下,显著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80年代以后,“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随着人口和产业转移,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展,帮助城市解决在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笔者认为,从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可以借鉴以下三点经验。

第一,推动村民经济生产自治。早期“新村运动”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但当运动渐入佳境之后,政府主动撤出了运动,由村民自发组织,真正让农民成为农业经济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乡里的热情和智慧。因为在韩国政府看来,只有农民自己才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什么。而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在协调、管理、监督方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再加上政府和农民合力邀请的专家智囊团,“新村运动”的政策措施便颇具科学性了。反观我国的情况,农民的参与程度低是我国各项惠农政策实施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程度低。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部门和专家为主体,农民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状态,存在政策设计与农村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以致农民没有主人翁意识,各项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分散化加快,组织化程度不断降低;三是乡村政权改革滞后,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经济管理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社会事业的发展被排在了经济发展的后面。传统的民间经济发展力量被遏制,新的民间力量得不到发展。国家应该积极推动村民经济生产自治的水平,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农业发展的中心。韩国“新村运动”将农民摆在中心,通过实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设,让农民安居乐业,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国过去多年,为了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实行农业支援工业,以致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近年来,国家非常注重农业产业发展,强调守住耕地红线,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但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农业产业的底线却忽视了农民真正的需求。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相应地增长,农业技术提升有限。总体来看,农村面貌的改善与政府的预期和农民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国家应该注意深化对涉农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更多地倾听农民的需求。鼓励土地流转,支持集约经营,给予农民更多自主权,既保证粮食安全,又显著提升农民收入。

第三,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这一点是与以上几点相关联的。“道德运动”是韩国“新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谐友爱的村邻环境辅以传统儒家式乡绅精英的表率能够实现教化村民、提高道德素质的作用,而政府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则直接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高素质的农民一方面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也为城市提供了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中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阶层,总体来看,群体综合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农民工团体虽然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在目前中国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被进一步边缘化的情况。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能够缓解目前城市中出现的城中村等各种社会问题,也能够避免农村陷入荒芜,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一支扎根基层,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通过他们与农民的互动,影响和提升农民的素养。

3 总 结

韩国的经济发展路程是东亚模式的典型代表,折射了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包括出口导向的经济格局、政府主导的农业经济、儒家思想的社会特性等。韩国能够从战后一个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发达经济体,说明了东亚经济模式具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中国目前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能否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成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韩国的经济发展史则是一个正面参照。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借鉴韩国历史经验,并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有以下建议值得注意。

一是亟待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素质,以高素质的农民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源和发展动力;二是认识到经济增速换挡是客观规律,不要强行刺激经济来保持虚无的高增速;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努力使中国经济的发展由追求高速度转向追求中高端;四是要通过实施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措施,着力缩小城乡差别,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桎梏。如此,我们的梦想就一定不是梦。

参考文献:

[1]谷军,康琳.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国、日本、韩国经验为借鉴[J].发展研究, 2011(2):82-86.

[2]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EB].http://data.stats.gov.cn/ks.htm.cn=B01.

[3]金光熙.大韩民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郑新立.韩国“新村运动”启示录[J].人民论坛,2006(2).

[5]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Selected Indicators for Korea[EB].https://data.oecd.org/korea.htm.

猜你喜欢

韩国
韩国之行话感悟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在韩国走马观花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山东省一韩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在韩国首尔成功举办
2013年韩国电影观察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