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研究

2019-04-16王丽芳王冠孝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错位山西省文化产业

王丽芳,王冠孝,晋 迪

(运城学院 文化旅游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文化为旅游的灵魂,旅游为文化的表达,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国外关于文化和旅游研究早于19世纪60年代,研究内容侧重于两大产业关联性,Rosenberg提出的技术融合(Techno logical Convergence)成为产业融合研究的基点[1],Curran认为当不同学科、技术和市场融合时,产业融合会不断发展[2]。近年来关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分别从融合发展模式[3]、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4-5]、融合的时空变动演化[6]、融合动因及效应[7]等进行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研究单元多为经济发达区域[8-9]或是旅游热点城市[10]。但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的区域差异研究较少。翁钢民、李凌雁等对中国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错位研究,揭示了中国西部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三者之间的时空演变规律,提示针对性措施[11-12];周凤杰等学者通过构建重力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了2001—2010年环渤海城市的人均旅游收入、旅游资源分布等要素的空间错位特征,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态势[13];刘占福等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计算,依据旅游业空间错位程度对我国53个沿海地区城市进行分类总结[14]。总的看来,目前研究范围多从宏观尺度进行错位分析,省域范围研究文献较少,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从空间上进行错位研究,并进行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更少。

2017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的思路[15],在继续打造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旅游品牌的同时,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文章依据2005-2016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实际发展数据,采用重心理论,测算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重心迁移的轨迹,通过空间错位指数定量分析两大产业的时空动态错位程度,并通过SPSS聚类分析,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空间错位类型进行定量表征,以期为加快实现山西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跨越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 确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数

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选择尤为关键,根据王岚等相关学者研究成果[16-18],采用产业绩效和产业要素两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于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评价公式为:

(1)

(2)

在(1)和(2)式中,C(y)T(x)分别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数;j为两大产业评价指标的个数(j=1,2,……,n)[19];Wj为评价指标的权重;nij,mij为分别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第j个指标第i年份的无量纲化值。

首先,由于所选指标单位不同,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准确性,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

(3)式中,xij代表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据:xj(t)表示在第t年份中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max(xi)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i)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19]。

然后,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熵值:

(4)

(5)

(4)、(5)式中,yij是第j项指标在第i年份的比重;ej是第j项指标对应的熵值[19]。

最后,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dj=1-ej

(6)

(7)

(6)、(7)式中dj代表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w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熵值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2. 重力模型。利用重力模型计算山西省某区域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重心。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8)

(9)

表1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3. 空间错位指数模型

空间错位是指两个彼此联系的要素几何重心偏离的现象。为了能够量化山西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11-12],本文运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指数,引入空间错位指数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10)

其中,Nj是山西省地市个数(取值11),eij是山西省11市中j市旅游产业指数,Ej是山西省旅游产业总值,Pij是山西省11市中j市文化产业指数,Pj是山西省文化产业总值。

(二)数据来源

本文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20],并以此来测算山西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和空间错位程度。山西省2005-2016年的实际数据来源与《山西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6年和2009年阳泉和朔州两地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均采用两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而得。11个地市地理坐标均采用行政中心的地理坐标,数据均来源于Google Earth。

二、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心时空动态分析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心在纬度上演变对比分析

由图1表明,2005到2016年间,山西省旅游产业重心高于文化产业重心,也就是说山西省旅游产业重心在文化产业之北。旅游产业偏移差为0.6°,文化产业重心偏移差为0.5°,这说明山西省旅游产业总体上比文化产业重心迁移的幅度较大。2007年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重心在37.7°N,说明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重心在太原市区。2007年之后山西省旅游产业重心逐年向南偏移,截止到2016年,旅游产业重心为37.2°N,说明这时的旅游产业重心已经迁移到晋中市。反观文化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可以看出,山西省文化产业重心迁移轨迹较为平缓,但整体由向北迁移趋向,表明山西省文化产业重心逐渐从晋南向晋中迁移。但在总体上讲,山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重心都具有向晋中迁移的趋向。

图1 山西省2005-2016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心纬度上演变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心在经度上演变对比分析

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重心迁移的轨迹走势基本相似,整体上表现为向西偏移的趋势。主要表现为: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经度重心最大偏差均为0.2°,说明在经度上两大产业的迁移幅度不大,没有出现剧烈的或较明显的演变过程;②旅游产业重心整体位于文化产业重心整体之西。在经度轨迹上,可以看出,山西省两大产业重心围绕在山西省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波动。这也可以说明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沿着山西省南北中轴线呈现出南北发展走向。

图2 山西省2005-2016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心在经向演变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重心时空演变分析

山西省旅游产业分布几何重心在37.2°N-37.4°N,112.3°E-112.5°E之间波动变化;文化产业重心在36.8°N-37.1°N,112°E-112.15°E之间移动。由图3中可以清楚得知:①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重心均集聚在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上讲,文化产业几何重心位于旅游产业重心之南。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重心聚集在晋中地区,旅游产业重心集聚在太原和晋中两地区。②从两大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来看,文化产业重心迁移轨迹呈现为在晋中地区内部东西方向上小幅度偏移。而旅游产业重心迁移轨迹呈现出从太原市区逐年向晋中迁移的趋势,到2009年之后,这种迁移的幅度较小,但趋势很明显,且在2013,2015,2016年的旅游产业的几何重心几乎重合,说明晋中逐渐成为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重心所在。

图3 2005-2016年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心迁移轨迹

三、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空间错位时空动态演变

为了对山西省11个地市在2005-2016年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错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依据公式计算两大产业空间错位指数,得到山西省11个地市2005年-2016年的空间错位指数(表2)。之后利用SPSS聚类分析法,对2005-2016年山西省11个城市错位类型划分。分别得到山西省三个阶段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空间错位的演化过程(图4、图5和图6)。

(一)2005-2008期间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较为严重

2005-2008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错位区位于太原和阳泉两地。从两大产业的空间错位指数来看,阳泉的空间错位指数分别为9.11,11.35,10.25,8.87,远高于这期间的错位均值。阳泉市旅游资源较少、区位条件等约束致使其旅游业发展相对滞缓,而当地的文化产业却因其当地特色文化发展势头较好,长此以往形成了严重的错位问题。太原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在2005-2008年间徘徊在7.00上下,说明太原在这一期间处于高错位。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为山西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文化产业的地位远远要高于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致使太原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呈现错位严重的现象。晋北地区的忻州和大同,以及晋东南地区的晋城在这段时间呈现出中度错位。

表2 2005-2016年山西省各地市空间错位指数

(二)2009-2012期间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减缓

2009-2012期间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错位区只存在阳泉一地。太原由高错位区转为中错位。同时晋北地区的大同和忻州,晋东南的晋城等三个地市长期处于中度错位。从旅游资源丰度上看,大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国家5A景区皇城相府坐落于晋城地区,这三个地市旅游资源丰厚,历史文化悠久。但从旅游发展的基本可进入性上看,这三个地区远偏离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市,交通长期不便,游客到达景区的可进入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两大产业的空间错位指数来看,这三个地区长期处于3.00-4.00,呈现长期的中度错位现象。

(三)2013-2016期间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基本同步

2013-2016期间,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同步,没有出现高错位区。大同市从2011年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即“旅游+”的发展模式,对两种产业政策扶持、鼓励全民开发,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大同文化和旅游发展同步进行。2012年之前大同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空间错位指数持续在3.00之上,直到2016年大同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空间错位指数降到1.78,经过10年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这种不同步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忻州、吕梁、晋中、临汾、长治、运城等6个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空间错位指数持续较低。然而,山西省内晋中、长治却是空间错位指数增长最突出的两个地市,说明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互相不平衡,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不平衡的差距越来越大。晋中市、长治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晋中的晋商大院、平遥古城品位高,影响力大,旅游业发展迅速,长治市借助太行山大峡谷开展山水旅游、红色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两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出两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越来越大。

图4 2005-2008年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

图5 2009-2012年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

图6 2013-2016年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

纵观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来看,山西省两大产业的空间错位指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3.35下降到2016年的1.62,高错位区逐渐减少,低错位区始终占主导地位。这说明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逐渐相互融合,呈现出同步发展的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文章依据2005-2016年山西省11个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数据,采用重力模型定量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重心迁移轨迹,并通过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分析两大产业的空间错位程度,利用SPSS聚类分析进行定量表征和类型划分,结论如下:

(1)山西省文化产业重心整体位于旅游产业重心之南。迁移区域上看,文化产业重心迁移轨迹主要活动在晋中地区,旅游产业重心从太原向南迁移,2011年之后,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重心主要集聚在晋中地区。迁移幅度上看,文化产业的迁移幅度小于旅游产业。经度上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重心的迁移一直围绕在山西南北中轴线上波动。

(2)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错位指数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高错位区和中错位区的数量逐渐减少,低错位区始终占据主导。其中太原从高错位区降到中错位区,2016年呈现出低错位。大同和晋城两地区从中错位区经过10年发展逐渐降为低错位区。

(3)2005-2008年间为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初级阶段,错位区数量较多。2009-2012年间这种错位现象得以缓解,直到2013-2016年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出现逐步同步发展。

(二)建议

(1)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开发属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吕梁、朔州、阳泉等市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切入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开创文化与旅游融合新模式,如大同市的宗教文化游、朔州市的长城边塞文化游等。同时必须以产业政策为动力,为相关地区文化和旅游产融合发展创造基础支撑条件。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11个地市区域间的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抓住建设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旅游板块的历史时机,积极融入大旅游板块中,实现文旅融合,形成全域旅游示范省。晋北地区可以大同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朔州、忻州等地市;晋中区域以晋中、太原为中心带动阳泉、吕梁市的旅游业发展;晋南地区以临汾市为中心带动晋城、长治等地市的发展。地区间的相互带动,形成客流互送、共享,从而提升劣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3)鼓励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发展多方合作的文旅融合,当地社会组织、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提供资金、技术、智力等支持。为此,政府应该适时适度分层次分等级给予帮助。重点发展低错位区的城市,如临汾、运城等地市,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文化产业进行深度开发,高错位区扬长避短,中错位区积极加强与高错位区和低错位区的发展联系,开发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短板,缩短与低错位区的差距;低错位区保持优势,做到精细化发展。

猜你喜欢

错位山西省文化产业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有趣的错位摄影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