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探讨
2019-04-15盘秀花
盘秀花
摘要: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作为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讲知识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够在教师讲解时理清知识脉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掌握更多的知识。那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有效教学;预习习惯;策略探讨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抽象性较强,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掌握不了,会让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心理,不但影响小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这一目标的达成,实现有效教学的这一重大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并对有效教学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探讨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
很多小学生对于预习不知从何下手,没有侧重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能从头至尾笼统预习,囫囵吞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并且目标模糊,预习结束之后学生好像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仔细回想,却发现收获甚微,甚至有的学生在老师课堂讲解时对所预习的知识丝毫没有印象,预习的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此,我们的数学教师就要在学生预习前设置一些环环相扣,能够引导学生挖掘出重点所要掌握知识点的目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从而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的出现。
2.增强小学生预习观念
目前多数小学生的预习观念较差,认为预习是在浪费时间,预习的时间还不如多做一些练习题更实用,只要老师在课堂讲解时聚精会神,认真听讲,同样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观念无疑是片面的,狭隘的,殊不知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主次,难易之分,容易的部分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提前掌握,课堂听课时只需一带而过即可,这样就可以把课堂多余时间用来思考较难的知识点,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如不提前预习,做好准备工作,岂能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效果。所以老师要时常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增强小学生的预习观念,从而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预习时间,强化预习意识
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的活泼性格,课下预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偷懒现象的出现。而老师的数量有限,我们的老师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能面面俱到,这就给一些学生带来可乘之机,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置若罔闻,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缓慢。为了最大程度的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老师可以在课堂讲解前预留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检验预习的效果。这样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将会进一步强化学生预习意识。
4.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的运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小小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小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小学生迈向一个新的目标,对进一步学习充满自信。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与学生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身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努力预习的兴趣。
5.预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手中的工具锋利无比,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亦是如此,只要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如三步预习法的采用,具体如下1读课本,让学生了解课堂上即将讲解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挖掘有效的数学信息,对于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在课堂听讲有所侧重。2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3练习,学生经过预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新的知识点,通过做练习可以解决较简单的习题,以此检验预习的效果,同时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此方法是切实可行。
二、结论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关乎着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有效教学的实现,应引起教师,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且老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途径,同时密切联系学生家庭,及时掌握学生预习动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预习兴趣,只有这样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铨坤.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教师 2015年06期
[2]范淑敏.預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指导方法探析[J].吉林教育.2010(26)
[3]朱国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