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04-15何海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何海燕

【摘要】 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1].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故步自封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2].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3-4].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5].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数学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6].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体现核心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如何判断推理的过程.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推理是根据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5].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忽视让学生用语言来说明推理的理由,而只看重结果.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23×15=345,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230×15=(  ),

23×150=(  ).

师:先不着急说答案,说说你填答案的理由.

很多学生可以很快写出正确答案,但是能说明理由的学生只有一少部分,为什么可以在积的末尾添0?怎么根据已知算式来推出其他算式的结果?这一步很重要,需要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有效提升推理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內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如,学生学习了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以后,在学习除法的运算性质时,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除法的运算性质.由于有前面知识的基础,大部分学生能准确、严谨地说出除法的运算性质和字母表达公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有:个人叙述,同桌叙述,小组内轮流叙述等形式.叙述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讲图意,讲算理,讲解题思路,讲公式的由来,讲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6].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小数加减法”一课,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个环节中,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计算方法,尝试独立计算,然后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小数加减法笔算关键要注意什么问题?”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小数点对齐;

从末尾算起.

并提问:“相加满十怎么办?不够减怎么办.”最后总结: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够减,退一当十.补充板书:

小数点对齐;

从末尾算起;

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够减,要退一当十.

又如,在教学“5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5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15、25、30、50、45、80、55、90、100中9个数的个位都是5的倍数,它们能否被5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对的,并有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能重新做出如下猜想:“除了个位上是0和5的数,能被5整除的数,还有其他数吗?通过计算,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最后达成共识,得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三)进行合理提炼,建立数学模型,落实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的面积,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接着提出:“如果要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三角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在这个过程中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对应的量,通过分析得出: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于是猜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三形的面积= 底×高 2 .

(四)善用综合评价,丰富数学情感,提升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养成.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给出一个综合测评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能对学生有偏见,要合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认真、学习习惯良好,能将知识合理运用的学生,都要给予表扬、奖励.另一方面,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学生的评价要公正、客观.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徑.教师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4]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

[5]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

[6]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6(25):103-104.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