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步伐
2019-04-15谭培培
谭培培
在东亚环境中,日本是最早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之一。从19世纪末开始,幸德秋水、片山潜等社会主义者就已经着手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并且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从上至下都开始倡导学习西方,一时之间,西方的众多著作充斥日本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也随着这一契机而变得日渐繁荣。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发展的历程,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其诞生可以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并且与日本社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连。因此在展开日本相关文化研究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二战后日本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
纵观二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大概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其一,即从二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突出特征,众多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在民主改革的影响之下层出不穷,这也可以说是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体现不容忽视,首先,是日本的民主改革本身,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地位的恢复。其次,则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在这一时期确实取得了诸多成果。对于前者而言,战后的日本开始更多学习西方,因此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民主改革登上历史舞台。战前的“专制天皇制”改为了“象征天皇制”,这标志着以天皇作为绝对核心的价值体系崩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空间。其次,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之多,进一步成为鼓励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诸如永田广志的《现代唯物论》(1946)、梅本克己《唯物史观与现代》(1967)以及竹内良知的《现代自然科学与唯物辩证法》(1972)等,都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代表特色的著作,其理论价值不容忽视。
其二,即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苏东剧变,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言是一个相对的低谷时期,但是与之对应的,却是日本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积累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弱化,不可谓毫无关联。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扩大内需,并且在同时注重国际发展经验的积极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从而将日本推上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到来,在日本国内带来的影响在于,更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日渐减少的工人运动,并且这些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陷入低谷的一种必然推动力。虽然如此,这一时期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学者们更多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探究,也因此产生了诸多成果,其中包括岩佐茂的《唯物主义与科学精神》(1983)以及《人与社会的辩证法———社会科学认识论》(1984)等,并且1987年芝田进午两卷本的 《核时代》,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在面对“核时代”的时候,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改革的重要性。
其三,则是从苏东剧变至今的这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以经济全球化作为突出的标志,并且对应的思想和文化的互通,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放时期。苏东剧变之后,日本的经济开始下滑,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矛盾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因素都带动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再度兴起,并且对应的研究视角也开始出现“世界性”因素。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中,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更多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且促成了新的思想发展。研究内容方面,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朝向社会主义、贫富差距、生态学实现转变,对应的作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山中隆次的《巴黎手稿———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等,都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体现。开放的时代之下,开放的思想愈见突出,这些都成为使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价值的推动力。
二、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特征分析
想要深刻了解到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征,就需要从研究特征的角度加强熟悉和认识,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对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具体而言,在战后阶段,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1.在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方面的研究,大多數日本学者都保持了肯定的态度,这形成了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苏联解体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时有一种思想,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被葬送”,但是当时日本的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学习和思考,确定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命力仍然存在。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岩佐茂的《唯物主义与科学精神》一书中,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2009年其出版的另一本著作《马克思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中,该作者对于这一观点重新进行了确定,并且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芝田进午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强调 “与时俱进”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其在《核时代》中指出,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称之为精髓所在。而在《当代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芝田进午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走出理论环境,而进入到日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观点,都成为引导后人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指向。除此以外,关根友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考验与再生———海外及日本》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前途进行了分析并且给予充分肯定,其中指出:“《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论,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将在此基础上突破历史的桎梏,不断取得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终究将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
2.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方面,全球化思潮对于日本在该领域的思想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日本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到来,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最后的阶段。坚持这一观点的日本学者不在少数,例如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大西广就认为。21世纪的资本主义将会以各种方式靠近社会主义。除此以外,日本学者还对社会主义的特征、经济制度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其中也包括了对之前世界上一度横行的“苏联模式”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分析。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方面,日本共产党前主席不破哲三(原名上田健二郎)的思想不容忽视,他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以及日本两个方面的未来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表达,是一种发展的科学,同时也是日本共产党,以及日本无产阶级行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他对于苏联解体时候西方世界对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认知进行了有力批判,并且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等相关问题上取得的成功进行了肯定,认为中国的经验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3.关于生态环境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同样是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在日本,大多数学者都将环境保护列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他们的角度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支配,那么这种支配则毋庸置疑的会带来的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人类应当对这种环境的破坏负有责任,因此将环境问题列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哲学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当然做此考虑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因素,即日本学者同样认为马克思思想本身,也包括了对于环境保护的观点。学者岛崎隆就曾经指出,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以自然界为大前提的,因此作为自然主义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身必然带有对环境保持尊重的成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日本学者将资本主义制度列为环境破坏的重要根源,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对于利润的盲目追求,会无视环境系统整体的发展,因此带来诸多污染问题。而在对应的解决方案方面,日本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观点则放在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方面,认为只有消灭了这种制度,只有人们以社会主义的层面出发进行生活和发展,才能重新重视环境问题,最终构建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社会”。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相比我国而言起步更早,虽然一路走来受到了来源于历史发展的诸多影响,但是仍然硕果累累。一方面可以作为深入解读日本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依据,另一个方面也是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及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