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对策
2019-04-15朱志坚王文蓉宋雷
朱志坚 王文蓉 宋雷
摘 要:教材是职业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具体承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中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校企协同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对策,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了参考路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教材建设;对策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如何构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在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教育工作者与企业管理者主要侧重校企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的融合,却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协同构建,这不仅影响了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教材是职业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具体承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教材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将校企协同拓展到教材建设中是弥补这一短板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通过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中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校企协同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对策,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了参考路径。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别,职业性与专业性并重是其本质特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科学严谨、思维启发、内容完整等高等教育教材基本要求外,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高职教材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机电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大类,无论是从学生规模、专业数量、社会影响力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机电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工作者、管理者对教材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现代职教特征,真正适用高职教育的教材偏少
机电类专业教材编写总量还是印制总量在近年来成几何式增长,但是总体而言,单本教材的发行总量较低,各课程还没有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经典教材,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教材的质量不高,使用过程中无法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难以体现现代职业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别,其教材来源也主要是从上述两种教育类别中的教材通过内容增减与结构的调整演化而来,这种演进方式虽然使高职教育教材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丰富,但教材难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无法适应高职教学的需求。
(二)教材内容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实际应用,同质化较为明显
高等职业的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社会人才需求,机电技术是目前发展极为迅速的技术门类,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步伐,内容较为陈旧,没有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这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由于内容相对固定,也使得教材趋于同质化,教材之间的特色不够明显,这也制约了教材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学校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学校从事教材编写的主编人员已经习惯于搭建以学校教师为主构成的教材编写团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势在必行。但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也遇到一些困难,例如缺乏教材编写的经验和积极性,组织管理工作和分工协调工作也相对难于开展。这阻碍了新的知识与技能进入教材中,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做到与岗位职业能力实现无缝连接,最终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缺陷。
(三)高职教材建设中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足30年,在这期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规范性还显得较为薄弱,教材建设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体现。目前教材的编写大多只是编写者的个人行为,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谨的学术论证。在教材策划、人员组织、体系构造、内容选取、文稿编写、审稿出版中,都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这使得教材建设中的规范性大打折扣,使得教材更多是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缺乏立体化的表达,造成教材建设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教材的选用是教材建设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其重要性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高职教材的选用主要是以任课教师为主,缺乏机制性的约束,这导致教材的选用存在较大的随机性。
二、加强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校企协同的教材建设机构
与高等职业教育中其他教学工作一样,教材建设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如何构建以及实施开放性的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国内的相关成果还比较少,笔者认为可以首先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构建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构成的专业教材机构。机电类专业是与企业联系十分紧密的一个专业类别,无论是招生就业与顶岗实践,还是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学校已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沟通机制与合作关系,利用现有的校企协同机制,将教材建设这一功能充实进来,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途径。由于在原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中较少考虑教材建设的功能,不能简单的进行功能增加,还需要在原有机制或机构中增加教材建设专家、策划、出版的专业人员,使人员组成与机构功能实现匹配。
(二)校企协同开发机电类专业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培养受教育者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除了在具体培养环节上进行合作之外,还应该包括合作开发教材。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校企协同,教材的协同开发还处于一种较为薄弱的状态,这不仅影响了校企协同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也制约了教材质量的提高。机电类专业是体现职业特征十分明显的一个专业群,在校企协同开发教材上做出有益的尝试。例如,可以利用已经在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合作编写、设立专项课题、选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教材相关教学文件等方式,开发出能够既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又满足高职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三)在校企协同机制下建立机电类专业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教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教材的建设方向具有导向作用,是提升高职教材建设质量必不可少的举措。机电类专业有着自己的专业特点,专业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机电类专业的教材评价需要在校企协同的机制下来开展。由于企业人员不是教育专业人员,为了保障教材建设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和局限性,在设计教材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人员的思维特性,避免过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表达,体现实践技能与教材的联系的考察。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可行性,避免评价工作流于形式,避免评价指标设计的过于烦琐、主次不明显,造成评价结果出现误差。
三、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实践
通过前文的分析,明确了目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本文作者也在相关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實践探索,其主要工作包括三方面:(1)校企协同的教材建设指导机构的建设;(2)专业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企业资源引入;(3)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评价。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有力的推动了机电类专业教材建设。
(一)校企协同的教材建设指导机构的建设
通过对前期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进行分析,笔者深刻认识到要将企业资源真正引入到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必须要有坚实的机制保障,因此在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了教材建设的指导任务,为校企合作进行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创建这一平台时,先以企业为基础,广泛邀请与我校相关专业具有密切对接关系的企业,使之成为该委员会的会员单位。改变传统的一家会员单位只派出一名代表的模式,将企业中的人才分为技术、管理、经营三大类,会员单位按照这一分类分别派出不同指导专家参与到校企合作协会中来,然后打破行业、专业等限制,将来自企业的指导专家与相关教育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进行重新组合,分别成立专业发展指导分会、师资建设指导分会、教材建设指导分会、实践教学指导分会、就业促进分会,通过不同背景的专家的重新组合使得各个分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其中教材建设分会主要负责对教学中专业的教材的选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教材的开发提出指导和进行评价。通过这一机构的组织为高等职业教育中教材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专业的指导机构,也使得企业资源可以一种更加可靠、稳定的状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中来。
(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企业资源引入
开发出适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是教材建设的关键,这其中企业资源的引入就成为新教材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实践过程中,采用项目化运转方式,以教师作为教材编写负责人,教师与企业资源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使得教材的编写可以有效得到企业资源的支持。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为:教师根据教材编写需要向学校提出需求,教学指导委员会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企业支持。这种模式破解了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的缺乏合理的工程情景设计,导致知识与技能联系不够紧密的难点,老师有了一个可靠获取企业资源的渠道。这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评价
对教材进行评价也是教材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教学指导委员会都需要有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这为准确全面的评价教材,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合理的构建好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材评价的核心,使得教育专家与企业专家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教材评价较为准确、客观的结果,规范教材的使用,也为今后教材建设可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结语
校企协同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形成可以动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机制的关键,校企协同不应该仅仅于单一教学环节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融合。教材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要的资源,不应成为校企协同大潮中的孤岛,应成为校企协同新的热点。本文在分析目前机电类专业教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可以为今后机电类专业校企协同进行教材建设提供借鉴。通过相关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教材建设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3):1.
[3] 陈春茹.高校教材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35.
[4] 刘康声, 戚文革.高职教材建设思路及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52.
[5] 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52.
[6] 孙小琴,李颖.国外教材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最新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2013(6):114.
[7] 雷运清.浅谈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11):89.
作者简介:
朱志坚(1961-),男,陕西人,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技术及职业教育。
宋 雷(1979-),男,山东人,教师,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装备设计及教学。
王文蓉(1967-),女,湖南人,教师,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