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發揮澳門所長 開創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新局面

2019-04-15

澳门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優勢崔世安規劃

2月18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發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擔當澳門時代使命》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到,《規劃綱要》對本澳的定位增加了 “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並將“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任務交給澳門,是考慮到澳門的獨有的制度優勢、和特殊的歷史地位,意味著澳門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任務。澳門要抓住這個實質性的共同點,在國家總體發展的大戰略、大格局中,未來澳門發展建設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既有定位和任務展開。借助規劃綱要帶來的春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擔當澳門時代使命,與廣大居民一起盡最大的努力,以優異的工作成績,迎接國慶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

澳門特區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自由港的優勢、建設“一中心、一平臺”的定位優勢、歸僑僑眷人脈優勢以及社會和諧包容的優勢,澳門應發揮好這五大獨特優勢。

對於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堅持澳門經濟發展定位,充分認識自身優勢,按照“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原則,細化七大重點領域的工作,全面落實,堅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在強化區域合作、拓寬國際交往的同時,增進民生福祉,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工作在國家發展和“一國兩制”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繼續大力推動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發展,把握大灣區建設機遇,促進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創新創業和就業等。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以及崔世安特首提出的相關大灣區建設的方針政策,今期(2019年3月號總第266期)《澳門月刊》特別貼近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主要以回歸20載以來澳門的發展變化為切入點,本期邀請本澳各行業的傑出青年作為訪談嘉賓,從他們的成長與經歷中看到澳門回歸20載的發展、變遷。本期推出的“青年·城市生命力”的專題,邀請本澳第一位世錦賽冠軍、2019特區體育功績勛章獲得者尤俊賢教練分享本澳體育發展;作為本土歌手、獲得2018“我是演講家”中國總決賽冠軍的蘇耀光先生則暢談回歸後的演藝領域的變化;剛剛獲得第五屆茗星茶藝師全國總冠軍的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余梓謙理事長則是從茶中看文化傳承與文化基地的構建;本土傑出青年藝術家黎小傑畫家則是以畫筆勾勒出澳門的藝術發展之路;澳門MOME(澳動傳科)的創始人廖卓然先生則是以親身創業經歷來看澳門的機遇與挑戰;最後出場的澳門“東西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馬志達董事長指出灣區時代,澳青擁有一片嶄新的舞臺。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機勃勃;春天的陽光破解三月的鮮活明媚和它的秘密。春節期間,短短20天時間,本刊收到澳門45位讀者對《澳門月刊》總第265期(即2019年2月號《澳門月刊》)卷首語第二段,關於讀者十分關注今年是澳門特區即將產生第五屆行政長官能否公平、公正、公開地選出澳門市民心中滿意的行政長官等話題,提出近30餘條不同角度的希望和期待。其中大部分主要內容是要求政府應提高陽光施政透明度等訴求。

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9新春獻詞中指出,今年是國家成立70周年、澳門特別行政長成立20周年的重要節點,我們要繼續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故事。我們堅持背靠國家、積極把握國家發展的歷史機遇,投入“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結合特區五年發展規劃,有序推動落實社會民生的各項建設等,為我們下一代的幸福和美好明天而奮鬥!一個社會的各種建設,不會一步到位,遇到各種阻滯也屬正常,我們需要團結一心,同心同德,攜手跨越障礙,為社會貫注正能量,共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澳門特區。為此,今期《澳門月刊》時事辯論欄目,我們策劃了“澳門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作為主題,邀請有澳門建築師協會黃中原理事長、澳門城市規劃師林翊捷先生、澳門市政署諮詢委員會辜文達委員、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楊晶副理事長等優秀嘉賓作出了各自鮮明獨到的點評見解,內容豐富,值得研讀品鑒。

猜你喜欢

優勢崔世安規劃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如何構建企業的生態優勢?
台商優勢的「大」於「小」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
崔世安:把自己打造成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