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医学生健康教育培训需求度和满意度现状分析
2019-04-15金倩莹闫佳惠王星雨马含俏AliAkbar陈天祚李星明
王 尧 金倩莹 闫佳惠 王星雨 刘 涵 马含俏 Ali Akbar 陈天祚 李星明
(1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2 延边大学医学院,延吉 1330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慢病的高发与人们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慢病防治的过程中,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教育的技能。而医学生作为未来从事临床工作的主力军,加强对医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是适应当前和未来慢病治疗和管理需要的重要条件[1]。
首都医科大学自2005年以来,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生活方式和健康教育》选修课,受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致好评,每年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有200余人。随着医学模式和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生活方式矫正教育为主的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已不能完全满足医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结合慢病防控和管理需求变化,整合当前临床医学实践需求和医学生学习需求的研究,对于优化《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临床医学生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内容学习情况、满意度与需求度进行比较,为今后改进、完善《生活方式和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 方法与材料
1.1 调查对象
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6-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首先将各个班级进行编号,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班级,班级中包含的所有同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调查表》收集信息。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①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②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在读。调查对象排除标准为:①非在读学生(包含休学、退学等);②本校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包含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等专业)。
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11份,回收率85.5%,有效问卷499份,有效率97.65%。
1.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含医学生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以及相关课程学习的需求度与满意度情况。
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况包括曾经的学习经历、重点关注人群、课程教学方式以及学习相关课程的必要性与参与意愿。
通过查阅健康教育教材作为参考,将本次研究中课程的相关内容划分为服药依从性、戒烟干预、合理膳食、心理压力管理、中医康复技术、慢性传染病健康教育、急性传染病健康教育、移动健康技术教育、运动康复指导及健康促进理论十项。
需求度评价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常需要、需要、一般、不需要和非常不需要”。满意度评价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1.3 研究方法
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并管理数据库,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和构成比,对调查对象各特征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情况与专业/学制之间,相关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度与学制的差异,相关课程内容学习需求度与满意度的关联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数据分析时,以学制作为研究对象的分类依据。将学制分为长学制和五年制,其中长学制包含长学制口腔医学、长学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包含五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医学。
1.4 调查质量控制
在问卷初次研发完成之后,进行预调查以修订问卷中有异议的问题,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调查过程中,设有专门人员监督问卷发放情况,尽可能保证问卷数据真实有效;录入问卷结果时,采取双录入形式,确保数据真实无误。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中,女294人,占58.9%;专业以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和长学制临床医学生为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285例,占57.1%,长学制155例,占31.1%;年级以2017级(160人,32.1%)和2016级(168人,33.7%)居多;有关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学习情况,大部分同学曾经选修过健康教育课程(220人,44.1%),详见表1。
2.2 健康教育课程学习需求、重点关注人群与学制关联分析
健康教育学习需求与学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制医学生对于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学习需求存在差异。其中,戒烟干预、合理膳食、心理压力管理、中医康复技术、慢性传染病健康教育、急性传染病健康教育、移动健康技术教育及健康促进理论八项的学习需求度在长学制医学生与五年制医学生中的总体分布位置不同(P均<0.05)。说明由于长学制与五年制临床专业培养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在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上应结合不同学制相关学科授课情况,对不同学制的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详见表2。
健康教育重点关注人群与学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制医学生对于慢性病人、老年人、孕产妇、传染病病人、高危人群和职业暴露六类人群的选择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对儿童(6岁以下)和健康人群的认知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长学制医学生对于该六类重点人群的关注度均高于五年制医学生,说明长学制医学生更注重对于特定人群健康教育的学习,详见表3。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499)
3.3 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方式和学制关联分析
课程的学习方式,不同学制医学生的偏好存在差异。在所列举的五种课程学习方式中,教师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两种方式的参与意愿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学生对于网络互动、讲座方式和临床实践3种方式的参与意愿不存在差异(P均>0.05)。其中,有45.8%的五年制学生偏好于课堂讲授,而长学制学生中偏好于课堂讲授的仅占34.3%。而18.5%的长学制学生偏好于小组讨论,,高于五年制学生(9.0%)。提示我们更多的长学制学生偏好于小组讨论,而五年制学生更多偏好于教师课堂讲授,说明可针对不同学制学生采用不同授课形式,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详见表4。
表2 健康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度专业差异分析(n=499)
表3 健康教育课程重点关注人群专业差异分析(n=499)
3.4 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参与意愿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学制、不同年级临床学生对于《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学习参与意愿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1),详情见表5。其中,31.5%的长学制学生愿意参加健康教育课程,而仅有22.1%的五年制医学生愿意参加,说明长学制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较高。而从不同年级的课程参与意愿来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偏向不同所致,2017级对于此类课程或讲座的意愿最高,说明新生对于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此外对于高年级医学生来说,在社会医学等课程中可能接触过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导致其参与意愿有所下降。而在不同年级中,不同学制临床学生对于《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学习参与意愿,只有2014级学生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余年级学生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6。提示我们, 2014级五年制医学生已进入毕业年级,由于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与长学制学生有所不同,造成2014级长学制与五年制学生在健康教育课程参与意愿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5 健康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度与满意度差异化比较
结果显示,十项课程内容中,服药依从性、戒烟干预、合理膳食、心理压力管理、慢性传染病健康教育、急性传染病健康教育、移动健康技术教育及运动康复指导八项的满意度与需求度之间的总体位置分布不同(P均<0.05),中医康复技术及健康促进理论两项的满意度与需求度之间的总体位置分布相同(P均>0.05),详见表7。提示我校目前所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未能完全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满意度与需求度差异较大的课程相关内容更多的涉及。
表4 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方式专业差异分析(n=499)
表5 健康教育课程不同学制、年级参与意愿分析(n=499)
4 讨论与建议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有些许不足,尚不能完全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思考。
4.1 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除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本校临床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讲座和临床实践偏好度较高,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综合使用课堂与实践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等健康教育模式[3]。
表6 健康教育课程不同年级中学制与参与意愿分析
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语言教育(讲课、讲座、座谈等)、文字教育(墙报、黑板报、宣传手册等)、形象教育(图片、标本、模型等)和现代技术教育(视频、网络等)方法,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与方法[2]。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加以创新,例如增加案例教学,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结合,加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开展一定次数的临床实践或社会调研,让同学们学以致用,把所学所思用于服务大众,帮助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践的能力。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互动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和增加同学的记忆力[4],可以通过自学网课或微信推送等方式,利用课余碎片化的时间来帮助学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表7 健康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度与满意度关联分析(n=499)
4.2 课程开设时间结合临床实习节点,“课程+讲座”双管齐下
调查结果提示,更多的低年级医学生愿意参与健康教育课程,在低年级开展《生活方式和健康教育》选修课学习最为有效。对于高年级医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社会医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之后,对于健康教育相关选修课的需求较低,所以在课余时间针对在校生的主要健康问题等不定期开展讲座加强学习[5]。同时,还可以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学科的教育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体系[6]。
此外,由于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在校本部进行2~3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将进入临床医院继续学习,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安排在其基础课程收尾,临床实习前这一阶段[2]。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学习了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在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有效地运用医学知识理解并掌握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此阶段学习健康教育课程,也利于学生在临床实习时能及时应用健康教育知识。
4.3 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俱进,不同学制侧重不同
依据现有健康教育相关教材来看,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生活方式类、传染病类及技术类三类内容。本次调查显示,本校医学生对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需求度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现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过于陈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当下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对于心理压力管理、合理膳食教育和服药依从性教育这些生活方式类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着重增加。
而且对于不同学制的医学生,授课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五年制医学生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讲授与学习,对于长学制的学生来说应加强对于重点关注人群健康教育的讲授与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时注意健康教育课程与基础医学课程的紧密衔接和相互融合,把知识传授、行为养成、能力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2]。
5 结 论
综上所述,当前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未能完全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建议采取“课程+讲座”的形式,通过临床实践、网络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不同学制学生在讲授过程中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