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正气发端地
——白鹭洲书院
2019-04-15肖骥楠
文/肖骥楠
白鹭洲全景[据《吉安府志》光绪元年(1875)版]
在吉安城的东面,赣江之中,有一块绿洲,洲上绿草如茵,像白练上镶嵌了一颗精美的翡翠,久负盛名的白鹭洲书院就坐落在其中。白鹭洲书院从开建到开学、从开学到教学,都是围绕着正气的养成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白鹭洲书院的创办者为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县人。天资聪颖、博学多才的他,青年时期求学于白鹿洞书院,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南宋嘉熙四年(1240),43岁的江万里以著作佐郎出任吉州知军,并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在吉州任职的几年间,他考察发现吉州百姓喜爱诗书、崇尚儒学,弦诵之声随处可闻。并且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吉州各县有书院至少四十余所。在当时来说,吉州的书院历史悠久,数量可观,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吉州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但是这些书院大部分散落在各县的农村、山区,由于资金和交通的限制,规模一般都不大,层次也不高。江万里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决定由政府出面,在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庐陵城创办一所最高学府,选拔各县高材生来入学,聘请名师担任教师。他仿朱熹白鹿洞书院规划,将这所最高学府设在江中的白鹭洲上,在他看来,读书既要有名师名儒为模范,更要有智水仁山陶冶情趣。从此,他用一身正气开始了白鹭洲书院的筹建。
书院创办之初,条件十分艰苦。白鹭洲最初是“浮屠之地”,江万里凭借本身道德文章的巨大感召力,并“率吉之士,共其私钱以助用之”。几经努力,他说服僧众腾出土地创办书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修筑了文宣王庙、道心堂、棂星门、云章阁、风月楼、浴沂亭、万竹堂、斋舍以及六君子祠等建筑,并为书院置八百石田产,购置书本,集郡中九邑俊秀子弟肄业其间。白鹭洲书院是江万里不朽事业和不朽精神之所在。
书院创建之初,山长没有合适人选,江万里宁缺不派,亲自讲学其中,宣讲民族正气。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中有记载:“某昔尝闻古心先生于书院初创之岁,是时山长未有人。先生亲为诸生讲学,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忘其为今太守、古诸侯。”江万里自幼耳濡目染朱子理学,并且就读于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深受理学教育的熏陶,因此他创建书院的目的在于兴办教育、传播理学,更为重要的是将书院作为培养爱国主义气节教育的场所。
江万里像
文天祥像
欧阳守道像
书院创办的这一时期,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外有蒙古族虎视眈眈、大军压境,内有奸臣贾似道专制横行,朝廷大厦面临倾危,朝野中缺乏敢于担当之人,民穷兵匮,国家日渐颓废。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规定了书院教育的目的,提出了做人、求学、处事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再三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江万里将《揭示》抄录下来,悬挂在白鹭洲书院内道心堂中,坚决遵照其要求,将朱熹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下去。他加强对生徒的品行修养教育,并根据当时的时事国情明确了白鹭洲书院立身名节、切身实用、敢于担当的办学宗旨,要求学生树立家国之志,奋发图强,用学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著名的爱国英雄文天祥就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目标影响下和导师欧阳守道的教诲下产生的最杰出人才,是白鹭洲书院正气养成教育的活生生的典范。
书院创办的第15年,也就是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以一篇“法天不息”的策论赢得了理宗皇帝的赞赏,理宗钦点其为状元。听闻文天祥肄业于吉州白鹭洲书院,加之这一榜吉州进士共有39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吉州得到理宗皇帝的赞赏,欣喜之余,理宗亲自书写了“白鹭洲书院”的匾额赐给书院,从此书院名声大震,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并称为江西三大书院。
如今的止水池
老白鹭洲全景
年仅21岁的文天祥在回答理宗皇帝殿试试题中“人才乏而士气浮”这一问题的时候说到:“何谓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士习厚薄,最关人才。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厚今之人才,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文天祥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士气大胆独特,言词直率恳切。他直言不讳,痛陈时弊,认为士大夫惟利是趋的教育制度,导致世风日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趋炎附势,是气节沦丧的表现,社会缺乏正气之风导致人才的衰败。只有扭转学风,在充盈正义的风气下,才能培养出济世安邦之才。文天祥提出的改革方案,充分表明了他的政治抱负,被主考官王应麟誉为“是卷古谊龟若镜,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更是称他为“国之祥,宋之瑞也”。
文天祥在殿试上的忠义言词离不开在白鹭洲书院接受的教育熏陶。在书院就学的一年时间里,正值欧阳守道任书院山长。欧阳守道字公权,号巽斋,吉州人。受江万里聘请,进士出身本在赣州任司户的他,特地辞官来到白鹭洲书院从事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用高尚的道德以及精深的学识秉承江万里开创的立身名节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崇尚气节、励志践行当作育人的根本。他强调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认为人人心中都有着浩然正气,不必外求,只需内养。但是要激发出内在的这股正气,必须要先确立正确的人生志向,读书不单单为了入仕求富贵功名,因个人私利而忘记国家的民族大义,这是气节丧失的表现,若读书人成为蚕食百姓、鱼肉乡里之徒,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和国家的不幸。欧阳守道在教学中尤为注重培养学生品格,坚持倡导务实学风,一边抨击时弊,一边要求学子们培养浩然正气,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文天祥在经史方面受到了高标准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将忧国忧民的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深深地烙在心中。
晚年的江万里与文天祥同在湖南任官,作为文天祥的老太师,他仍然不忘勉励,以国事相嘱托。江万里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已无力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但江万里并非就此无所作为,73岁高龄的他没有回到偏远的都昌老家躲避国难,而是率领全家退居兵家必争之地、四省通衢的军事重地饶州而居,面对元军入侵,当听闻襄阳失守,饶州被困时,他与门人陈伟器诀别时说:“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之后,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家十几口老少投入了止水池殉国,他希望以自己以及全家人的死“唤起天下有为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他的壮举,震惊朝野。
作为一介书生的地方官,文天祥同样没有辜负导师欧阳守道的谆谆教诲,他毁家纾难起兵勤王,以九死一生的气概与元军多次展开殊死斗争。兵败被俘之后,元军在对文天祥囚禁的三年时间里,曾多次劝降,无论是经受牢狱之灾的威逼,还是面对物质和权力百般利诱,他依然毫不屈服,不为所动。在狱中,文天祥回忆起江万里的嘱托时写道:“予洒血攘袂,颠沛驱驰,卒以孤军陷没,无益于天下。追念公言,辄为流涕”,为自己没有完成老师的遗愿而万分悲伤。
文天祥虽没能挽回大宋江山于既倒,但他仁至义尽、忠节报国的精神却激励影响着庐陵后学。从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经典爱国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建功立业、尽忠报国。文天祥成为庐陵文化中文章节义的杰出人物代表,或许可追溯到白鹭洲书院注重培养的正气教育。这股正气之风萦绕在庐陵大地之上,如山之魂水之魄,在青山绿水间流淌不息,润物无声地铸造着庐陵后辈的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