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江南 文化庐陵
—— 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略述
2019-04-15李希朗
文/图 李希朗
吉安市博物馆外景
吉安市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成立于1969年,时为毛泽东在吉安革命活动陈列馆,位于市中心城区永叔路80号“源源”布店内。1977年更名“吉安革命历史纪念馆”,1980年改称“吉安博物馆”,2001年撤地设市,称“吉安市博物馆”。
2012年,吉安市博物馆新馆建设被列入吉安市重点建设项目。2015年2月18日,吉安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位于吉安市城南新区,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6,000平方米,展线1,000余米,馆藏能力为5万件,分为藏品库区、陈列展览室、技术保护区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五部分,年接待观众约50万人次,社会效益显著,成为吉安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吉安市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齐全,有陶瓷器、碑刻、书画、青铜、玉器、漆木器、杂件等多类别文物,共有藏品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千余件。藏品中吉州窑瓷器种类丰富,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彩绘等工艺,最具吉安地方特色。大量碑刻文物,为研究庐陵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吉安市博物馆的展览,采用通史加专题的表现手法,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化的陈展手段,以江南望郡金庐陵为主题,将吉安简史、青铜王国、吉州名窑、江南望郡、红色摇篮、当代吉安等主题展览串联起来,把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史诗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吉安简史部分,以通史的形式,简要介绍远古遗珠、秦设庐陵、隋置吉州、元称吉安等内容,用不同时期的实物,展示吉安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青铜王国部分,重点介绍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文物,通过青铜礼器、兵器、工具、乐器等文物,揭开了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神秘面纱;吉州名窑部分,运用大量文物标本,展示中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吉州窑瓷器的辉煌历史;江南望郡部分,通过黄金水道、三千进士、文节俱高、庐陵世家等内容,展示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红色摇篮部分,运用实物和场景相结合,把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展现给观众;当代吉安部分,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现了吉安市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吉安市博物馆在考古发掘、藏品征集、文物普查、古建维修、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庐陵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更好地宣传吉安,弘扬井冈山精神,吉安市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在2019年3月初举办“望郡吉安”大型文物精品展,以飨首都观众。
序 厅
序厅展示借助门厅与通高中厅空间上的收放关系,营造庄逸厚重的文化氛围,既照顾全面,又突出个性,江南望郡、庐陵文化的主题突显。入口门厅以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纹样为引、庐陵人文作注。玄关两侧分设14块铜雕版面,展示吉安市下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安福县、吉安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吉水县、永丰县、峡江县、新干县13个县市区的文物典章和人文风貌。
仿青铜和玉琮纹饰组合而成的门柱,连接玄关与序厅。序厅正中矗立着一座庄重古朴神圣的“九龙灯”。九龙灯由宝剑与龙组合成“书”字形,在龙形的支架上错落有致地放置着九盏清油灯,中间竖着一把宝剑,直插底座书箱,寓意书剑安邦。这盏吉安百姓心中的神灯,见证着自古以来庐陵大地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九龙灯侧面的万寿宫大石坊,为清朝乾隆年间的原物,原位于黄金水道赣江之滨,现作为文物整体展示。万寿宫是江西地区祭祀晋代道教净明派创始人许逊的场所。传说许逊在江西惩治孽龙为民除害,人们安居乐业,宋真宗曾亲笔题名为“玉龙万寿宫”,数百年来,万寿宫演变成“江西会馆”,影响很大。
牌坊上的楹联“忠孝为仙桑梓明禋崇令德,神功妙济螺川澄净庆安澜”,歌颂许逊的功德。
青铜雕版
序厅场景
一、吉安简史
从秦王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吉安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代代优秀儿女,筚路蓝缕,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吉安的灿烂文明。
(一)远古遗珠(史前与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这个时代主要特征。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发明了陶器和纺织技术。公元前16世纪,随着新干县大洋洲商墓的发现,吉安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吉安部分县市分布着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安福县石屋山古动物化石裂隙堆积遗址,距今100万年前,出土犀牛、剑齿象、貘等化石文物;青原区新石器案山遗址,距今约5000年,位于青原区城东北2公里处之案山,发现石刀、石斧、石锛、石砺和印纹陶片等新石器时代文物;永丰县尹家坪新石器晚期遗址,1979年由县文物普查队发现,1983年秋省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遂川县天子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遂川县城郊,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新干县商代牛头城遗址,1976年发现,2006年首次发掘,出土大量文物;永新县文竹渚形西周遗址,位于永新县西沙市与里田交界地带,为西周时期遗址;井冈山市古岭寨西周遗址,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拿山村关溪河西北岸,面积约8,000平方米。
吉安简史
吉安简史展厅一角
“吉”字款元“至正元宝”铜钱
东晋 青瓷连托三足炉
青瓷炊事灶
(二)秦置庐陵(秦汉至南朝)
秦朝设庐陵县,标志吉安有了独立行政区划。这一时期,出土大量汉、晋时期古墓及六朝时期瓷器,表明吉安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定发展。在吉安市的泰和县及吉水县两地分别发掘了这一时期的两座大型遗址。
泰和县汉代白口城遗址,位于泰和县城西南3千米赣江南岸。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是一处大型汉代古城遗址。吉水县东吴墓,位于吉水县城郊三碗斋地。为三国东吴时期大型藻井砖室土墩墓,距今1700多年。古墓呈“凸”字形,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这两处遗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隋置吉州(隋唐至两宋)
隋至两宋,吉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涌现了欧阳修、文天祥等仁人志士;佛教禅宗,在吉安广为传播。
于2013年发现的南宋张宁墓,位于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军山上,墓主为宋摧锋军统制张宁,葬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前任右武大夫、贵州防御使等职。墓葬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属于古代大型墓葬,出土青石质地劵及吉州窑、景德镇窑等文物。
(四)元称吉安(元明至清末民初)
元代元贞元年(1295),改吉州为吉安路,“吉安”之名自此始。明代,吉安文化鼎盛,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吉安府为江西十三府之一。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
二、青铜王国
青铜冶炼,随着商代奴隶制的发展而兴盛。1989年9月,新干县大洋洲发现商代大墓。经科学发掘,出土文物1,300余件,其中,青铜器475件。这批青铜器的出土,是中国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识。
青铜王国展厅一角
青铜剑
商 云雷纹青铜铙
青铜隔断
(一)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古代建邦立国、统治权力的象征,是“明上下,别等列”的礼治工具,所谓“藏礼于器”的礼制体现,是权力的象征。礼器也叫“彝器”。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和乐器,全称“礼乐重器”。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礼器48件,其造型与纹饰和中原同类器物相似,但器身上多见的燕尾纹、变形兽面纹等,更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青铜兵器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器在青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兵器268件,包括戈、矛、勾戟、钺、镞、剑、刀、鐏、胄、符等类型,这些青铜器大致有两种文化面貌:一是中原文化传统居于主导地位,土著文化因素起装饰作用;二是传统南方土著文化形式。从传播途径来看,前一类型器物由北向南传播,体现出中原商文化对边缘地区的拓展;而后一类型器物由南向北传播,反映了南方土著文化对中心区域的渗透。
(三)青铜工具
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工具143件,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镰、镢、镛、犁、臿等;手工业生产工具凿、锛、钻、锥、锯、斧、刀等;渔猎工具如鱼镖、鱼锸等。在众多器物中,数十件青铜农具尤为引人注目,其品种、数量均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商代遗存之首,而且许多品种为各地商代遗存所未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一些农具铸造精良,纹饰华美,可能是典礼用器。
(四)青铜乐器
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了4件青铜乐器,包括3件铜铙与1件铜镈。它们都是南方特有的器物,造型与装饰风格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
三、吉州名窑
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占地2平方千米,至今保存了24座窑包。吉安自隋至元初称吉州,永和属吉州,故称吉州窑,也称永和窑。吉州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和古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吉州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后期逐渐衰落,历时500余年。吉州窑以烧造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庞大、工艺独特精湛而闻名四海。
在表现手法上,吉州名窑展览还原了古代窑口造型。穹窿顶、壁龛、仿古窑堂等技术的运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展览分类型展示了吉州窑瓷器的独特工艺特征。
宋 吉州窑褐彩锦地开光花卉纹罐
元 吉州窑褐彩冰菱花纹三足炉
宋 吉州窑木叶天目盏
宋 吉州窑黄褐釉地三凤纹碗
宋 吉州窑褐色彩绘锦地纹琮式瓶
吉州窑展厅一角
(一)黑釉
素黑釉是吉州窑大宗产品。因含铁量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较高。烧成后,釉质莹润,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更明显,是斑彩窑变、剔花、彩绘、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等产品的装饰基础。历代均有烧造,北宋较多。器形有碗、盏、碟、钵、盆、罐、炉、壶、瓶等,其中盏、碗最多。
窑工制瓷场景
吉州窑茶盏造型挺拔,轻巧秀丽,上大下小,多容汤花,便于注点。胎体厚重,保持茶温。用其沏茶,汤色澄明,滋味醇正。
(二)窑变斑彩
窑变是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内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带有窑变斑彩装饰的黑釉瓷器是吉州窑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黑色地釉上施洒一层不同釉质的呈色剂,经高温烧焙,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或呈现出色泽不同、规划不一的釉斑;或产生独特的结晶,釉面与釉变相辉映,别具风韵。名贵的有玳瑁斑、虎皮斑、鹧鸪斑、兔毫斑等,器型有盏、碗、钵、炉、瓶等,其中茶盏最多,宋人黄庭坚《满庭芳》词云:“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是对吉州窑兔毫盏的高度赞美。
(三)剪纸贴花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创烧于南宋。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黑地釉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使纹样呈现出地釉的颜色。入窑高温烧制后,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区别又和谐统一,达到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效果。
(四)木叶贴花
木叶贴花工艺是吉州窑独创的装饰手法。先在器物上施黑釉,然后在器内贴上浸泡加工好的天然树叶(多为桑叶)。再敷黄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由于桑叶中的五氧化二磷焙烧时与铁釉不整合,烧成后,黑釉上便出现叶脉清晰的树叶图案,有一叶或二三叶相叠成纹,也有半叶的,随作者匠意,妙趣天成。木叶盏注入茶水后,木叶在茶汤颤动中飘荡,若沉若浮,极具禅意。南宋诗人陈与义对此称誉为“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
(五)釉下彩绘
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瓷器的重要品类。流行于南宋、元代。釉下彩绘是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颜料在胎上绘画,然后施加一层透明薄釉烧制而成。深褐色或绛红色图案装饰在灰白色的坯胎上,器面光滑,花色鲜艳,构图简洁,主题突出。中国绘画的写意手法和图案装饰技法并用,把花卉、鸟兽鱼虫、山水风景等自然景物生动描绘在瓷器上,其笔法凝练,形象生动,色调明快,反映了江南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六)其他颜色釉
吉州窑以黑釉系列瓷器为大宗产品,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烧过青釉、酱褐釉、白釉、米黄釉、绿釉等其他颜色釉。
青釉、褐釉是吉州窑最早烧造的品种,盛烧于晚唐时期,以后历代也有烧造。釉不及底,釉色不匀,多有发涩,并现“泪痕”。
绿釉是吉州窑宋元时期重要产品之一。以铜为着色剂,铅化物作为基本助熔剂,釉面光润,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产品有枕、碗、炉、建筑构件等。
白釉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北宋盛行,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胎不及底,有平底、宽圈足、高圈足之分。是日用粗瓷,有的碗内底见涩圈,常印有“吉”“记”等字样。
(七)瓷塑
除以上瓷器工艺外,吉州窑瓷塑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形制多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常见的器型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文房用具、棋类等,其中人物和动物题材作品最为生动。吉州窑瓷塑以圆雕居多,制作手法有手捏、模印、贴塑和彩绘等。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多种技法并用,分多个步骤,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清新明快之感,表现出窑工对社会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观。
(八)窑具
吉州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烧制不同品种器物时,用不同的窑具,采取不同的装烧方式,使成品更为精美,成品率高,包括匣钵、垫钵、碗具、陶花、印模、火器等。
在吉州窑500多年的烧造史上,有两位代表性制瓷人物,舒翁和舒娇。父舒翁,女舒娇,生活在宋乾道年间,庐陵(今吉安县)永和镇人。南宋著名的民间陶瓷家。在当时的永和五窑中,舒窑最具特色,白釉、黑釉产品质量最佳。舒翁善于烧制各种玩具,舒娇技艺超出父亲水平,长于烧制陶器垆瓮,几与哥窑等价。他们生产的瓷器,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色彩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吉州窑道法自然、博采众长,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雅俗兼具的艺术特征而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典范与楷模,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了不朽的华彩篇章。
四、江南望郡
吉安,位于江西腹地,是赣江中游的重镇。母亲河赣江的乳汁哺育一代代吉安儿女,辛勤开发、沃野农耕造就了“吉州福地”的美名;庐陵文化的雨露滋润,一辈辈吉安先贤的努力奋斗,书声墨香创造了“三千进士”的荣耀。庐陵世家,风景独好,历来有“江南望郡金庐陵”的美称。
(一)黄金水道
赣江全长751千米,发源于江西与福建交界的黄竹岭。蜿蜒北去,下鄱湖,衔长江,接运河。赣江沿岸,自古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农业发达,商贸繁荣,宗教鼎盛。赣江,成了贯穿我国南北重要的“军事通道”“移民通道”“商贸通道”和“漕运通道”,因此有着“黄金水道”的美誉。
1.军事通道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朝廷派10余万人分东西两路进攻闽越(今日福建)和南越(今日广西),中路溯赣江、经庐陵、过梅岭、入粤境;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朝廷又派遣50万大军驻屯五岭,守南野一军,溯赣江而上,庐陵是必经的“通南越道”;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驿道,庐陵正处于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上。
2.移民通道
北民主要指长江以北、中原一带的人。北人南迁,打通黄金水道、驿道。黄金水道、驿道打通,北民因战乱陆续南迁: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307-312)和随后的南北朝战乱;
榕树码头
商贸古街
吉安古代造船
儒文化场景
科举之路
庐陵贤母
庐陵忠节人物场景
庐陵世家
清 九龙灯
清 罗协中贡单
第二次,唐“天宝之乱”(742-755)及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动乱;
第三次,北宋的“靖康之难”(1126-1127)和金、元的连续南侵;
第四次,元末的“至元之乱”(1341-1358)。
几次战乱将北人逼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物产富庶的庐陵成为北民理想的避难之所;北民南迁,也输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
3.商贸通道
赣江流到吉安市中心城区一带,水深流缓。古时,适合航船停泊,船运物资也在这里聚散。沿江渐渐形成街市;临近各县,又设圩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吉安中心城区的“大街”和“西街”自宋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都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商铺林立,商品种类齐全。
4.漕运通道
吉泰盆地农业丰稔,漕粮多取。庐陵是历代财赋重地。北宋,吉州每年向官府交粮近40万石,占江西籴输30%;南宋,吉州交粮约60万石,占江西籴输1/3。史载:“吉安殷富,甲于江西。”
吉安城东赣江边,原来是全国官营的造船厂之一。据史载:宋代天禧五年(1021),吉州的造船业便十分发达,能造出木船525艘,占全国1/6左右。建炎二年(1128),吉州造船500艘。到清代雍正二年(1724),官府规定,打造的每艘漕船船长十丈,船宽酌量。每艘船的载量为500石,每石200斤,约30吨。官府还派有200名士卒,在船厂与工人同造。
经济文化的发达,使吉安的佛教、道教盛行。三国赤乌年间,佛教传入吉安。唐开元二年(714),七祖行思在青原山开辟道场,创立了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称“青原派系”,青原山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
唐天宝九年(750),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第五次失败,经大庾岭、虔州,到了吉州,与随行的日本僧使普照到青原山净居寺,参礼行思和尚塔。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吉安历史上道教代表人物为魏夫人和吴云储。
清 道教画
清 透雕描金龙剑九宫灯
清仿宋“崇宁元年芾”款抄手石砚
明宣德 大铜钟
(二)三千进士
庐陵历来文风勃发,人才辈出。宋明两代达到鼎盛。“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翰林多吉水,朝仕半江西”传为佳话。
唐宋以来,名臣大儒过化吉安,他们既清廉为官、惠政为民,又传道育人,教化百姓,在吉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杜审言兴诗风
杜审言(645-708),河南巩县人。唐初诗人,诗圣杜甫的祖父。唐上元年间(674-676),由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他体恤民众,崇尚文雅,优礼儒士,大兴诗风,结诗社于城西相山,与诗友近郊唱和。南宋淳熙三年(1176),丞相周必大罢官归吉,在诗社旧址建“诗人堂”,春日举行诗会,诗风雅韵永留吉州。
2.颜真卿播忠烈
颜真卿(709-785),陕西西安人,大书法家,他任平原太守,以忠直闻名,封为鲁公。唐永泰元年(765)贬为吉州司马。他广置学舍,大兴斯文,播忠义之火;题词名胜,龙飞凤舞,扬文化之光;高风亮节,影响后人。南宋,吉州城外螺子山建有“颜鲁公祠”以祀。
3.黄庭坚重民生
黄庭坚(1045-1105),江西修水人,以诗文、书法著称。宋元丰三年(1080),任泰和知县。他亲自派销食盐,常到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手书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此警戒官吏。他还写了不少反映平民生活的诗篇。他刑简政清,志廉行洁,注重民生,受到百姓敬佩怀念。
4.江万里创书院
江万里(1198-1275),江西九江都昌人,南宋时任吉州知州。淳祐元年(1241)创建白鹭洲书院,九邑俊秀肄业其间。最初自任山长,传习程朱理学,“犹父兄之于子弟”,吉州文风极盛一时。离任后,“其志念在国家,其精神在庐陵”。元至元十六年(1279),书院建“古心祠”纪念他。
5.王阳明传心学
王阳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正德五年(1510)任庐陵知县,公务之余,他致力传播“良知之学”,主张“知行合一”,以“心”去看待和区别世间万物,以“良知”去对待和处理事情,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注意道德修养。阳明心学在吉安枝繁叶茂,弟子众多。后人建有“阳明堂”“阳明书院”纪念他。
历代名臣大儒的过化,春风化雨,庐陵的学宫、书院蓬勃兴起;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遍地劲吹,庐陵文化发展繁荣。从唐代到清代,据不完全统计,吉安古代创建的府学、书院多达500多所,还有几十所社学、义学。庐陵县学、安福孔庙、白鹭洲书院、龙江书院、阳明书院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学肆。著名的白鹭洲书院,创下连续教育约800年历史,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是白鹭洲书院走出的优秀学子,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高中状元,吉州同榜进士多达39名,居全国首位,理宗皇帝龙颜大悦,钦赐“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
庐陵科举史上共有17名状元、16名榜眼、17名探花,曾经出现过两次“科举双连冠”,一为明朝建文二年,同期状元、榜眼、探花全部是吉安学子;二为明朝永乐二年,同期一甲三名、二甲四名,前七名都来自吉安,如此繁盛景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庐陵历代科考,进士多达三千,为全国各州府之最。鼎甲人物众多,在科举史上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些才俊英杰,好学博识,刚正义烈,成为社会栋梁。著名者如刘沆(995-1060)、欧阳珣(?-1126)、欧阳守道(1208-1273)、刘辰翁(1232-1297)、罗大经(1196-1252)、杨士奇(1356-1444)、解缙(1369-1415)、邹守益(1491-1562)、罗洪先(1504-1564)、邹元标(1555-1624),等等。
沈登苗在谈到明前中期江西学子出仕为宦者和学者之多时总结说:“(吉安)区区一府,在短期内产生了这么多思想家、教育家和阁臣,在明清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三)文节俱高
纵观庐陵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贤母辈出,其博大襟怀、勤俭品格、爱国精神仪昭青史;吉安先贤哲人,诗文革新、精心治政、刚烈报国,光照千秋。
1.中国贤母
东晋陶母、北宋欧母、南宋文母言传身教,用伟大母爱人格,朴素教育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鸿儒志士。
陶母湛氏(248-318),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出生于三国时代吴国新淦南市村(今新干县金川镇)。16岁嫁给浔阳(今九江)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陶丹病逝,家境贫寒。以纺织谋生,供子读书,教子惜阴。
欧母郑氏(980-1052),北宋文坛一代宗师欧阳修的母亲。这位江南望族的大家闺秀,嫁给在四川泰州做官的永丰人欧阳观。欧阳修出生后几年,欧阳观辞世。因生活拮据,郑氏携子去湖北随州投靠丈夫的弟弟欧阳晔。欧阳修到了上学年龄,她以沙地当纸,荻杆作笔,教子写字读书。
文母曾氏(1215-1278),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出生于泰和县梅溪村,嫁给吉安县富田村的文仪。文天祥年幼时,她教子尽忠;文天祥投身抗元事业业后,她又捐出家产,深明大义救国难。
2.五忠一节
五忠一节,是朝廷对庐陵6位具有忠节品格高官封赠的谥号,他们是庐陵先贤杰出的代表。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永丰县人。文学家、思想家,对金石学、目录学、经学、谱牒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天圣八年(1030)进士,授西京留守推官。历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有果敢之气,刚正之节,改革蔽政,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旗手和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之首。卒,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杨邦乂(1086-1129),字希稷,吉水县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知溧阳县。建炎三年(1129)金兵犯金陵,府官相率迎降,独他方心斗胆,威武不屈,写下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遂被剖腹挖心捐躯,谥忠襄。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在吉州招募壮丁,保卫乡里。任枢密院编修官时,坚持民族大义,与金国决不言和,上封事乞斩秦桧、王伦、孙近,被贬新州、吉阳军,以铁骨铮铮而享誉古今。桧死后,始得北归,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忠简,著有《澹庵集》。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号省斋居士,庐陵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官礼部尚书、参知政事、枢密使、右左丞相,辅佐南宋三帝,勤有治政,处事有谋。退休在家后,潜心著述,研究雕版和胶泥活字印刷术,热心刻书,组织工匠刻印了《欧阳文忠公集》及《文苑英华》4卷。卒,谥文忠,著有《平园集》等。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县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秘书监、宝谟阁学士等职。正心诚意,志坚节定,不苟合求荣。创作“诚斋体”诗,诗风清新,独树一帜,影响巨大。卒,谥文节,著有《诚斋集》、《诚斋易传》、《诚斋诗话》等。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状元。两次起兵抗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兵败被执,坚拒诱降,在大都狱中写下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大义凛然就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明代景泰年间追谥忠烈。
(四)庐陵世家
自北宋之后,吉安渐渐形成了众多世家大族,家族建祠堂,办教育,厚民俗,从这首流传久远的谚语中便可以看出:团箕晒谷,教崽读书;砸锅卖铁,让儿上学。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三尺童子,稍知文章;人无贵贱,无不读书。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也造就了众多庐陵世家大族。
吉水县盘古村、湴塘村;吉安县秀川村、小灌村、曲山村、清湖村;永丰县湖西村;泰和县蜀口洲大江村,都是吉安历史悠久的世家望族。这些望族的祠堂前都有一块旗杆石,旗杆石上镌刻着家族举人、县令以上的族人姓名,高高飘扬的彩旗就像一座标杆,引领着后人努力图强。
目前,吉安共有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这些名村名镇保存完好。
吉安县永和镇:位于吉安县东南部,距吉安县城10公里,常住人口3,000余人。东汉初平二年(191),永和为东昌县治,自吉州窑兴盛,成为江南名镇,距今约2,000年。保存完整古迹有街道、窑包、码头、渡口、瓷器街、锡器街及大量古民居,2014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青原区渼陂村:位于吉安城区以东28千米处,全村500多户,2,800余人。南宋初年,梁氏迁入,距今800多年。富水河傍村而过,28口水塘环绕,取28星宿天地人合一之意。保持明清建筑360余栋,是集耕、读、商为一体,村街合一的典型古村。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气势恢宏的梁氏总祠翰林第、书院、寺庙、教堂等。800多米长的商贸街店铺林立。村中有著名的“二七”陂头会议旧址,培育了4名共和国将军。保留了传统的舞龙、游彩擎等民俗活动,2005年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吉安开国将军147名
吉安儒坊区第二十乡苏维埃政府收款收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长17.5、宽11厘米
歪把子机关枪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福六区瓜畲乡苏维埃政府”木印章
五、红色摇篮
吉安,是红色政权的摇篮,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等党的地方组织,创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并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吉安场景
20世纪70-80年代吉安百姓家庭生活场景
(一)大革命时期
192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吉安特别支部诞生了,次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吉安特别支部,这是吉安第一个团组织;1925年,吉安总工会成立了;1926年,诞生了吉安第一个共产党党小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开展了支持北伐军北上,反对国民党右派等活动。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同年5月6号,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师长叶剑英在吉安发表反蒋通电。不久,叶剑英离开了吉安,并在7月上旬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土地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革命真理。从此,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拉开了序幕。当毛泽东、朱德部队在永新和井冈山进行三湾改编、朱毛会师,并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时候,井冈山下中央苏区的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927年至1928年先后发动了万安暴动和东固暴动,建立了万安工农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和东固革命根据地。
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赣西特委组织吉安群众和地方武装发动了九次攻打吉安城的战斗,史称“九打吉安”。1930年10月4日,红军在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大力配合下攻占了吉安城,7日,在吉安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9月,陈毅来到吉安筹建新四军吉安通讯处,并与吉安专员刘振群谈判。1937年11月中旬,新四军驻吉通讯处在吉安仁山坪3号正式挂牌成立。七七事变之后,杭州告急,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率领全校师生西迁吉安,半年后搬到了泰和。1940年6月,国民党3个特务机关联合在泰和县设立马家洲集中营,先后囚禁500人,主要是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江西省委各地下组织破坏后被捕共产党员及爱国人士、进步青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吉安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护城、护厂、护仓斗争,策反、控制敌人武装。吉安于1949年7月16日解放。
吉安是红军诞生的故乡。这块土地上,成立产生了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红八军、红二十军、红六军团等正规红军,涌现出了147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也牺牲了49,000余名革命烈士。从1924年第一个团组织成立到1949年吉安全境解放,短短25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昂首阔步迈入新中国。
六、当代吉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安进入了新纪元。在党的领导下,吉安人民携手并进,艰苦创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后,吉安干群和衷共济,开拓进取,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巨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富裕文明幸福生活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2000年8月,吉安正式撤地设市。
围绕“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定位,以绿色为底色,以文化显特色,以人为核心,狠抓大规划、大贯通、大组团、大生态,做好“减量、透绿、留白、传承、坚守”五篇文章,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三级梯度格局建设,努力传承庐陵文化和红色文化。“一城四区、两江三岸”格局基本形成,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使城市更具独特魅力和生态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