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教学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2019-04-14陈静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性形体课标

陈静

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汉字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字本身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遗憾的是,目前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识字”和“写字”,却忽视了汉字形体本身所蕴含的文化。

一、课标对汉字的文化承载功能认识不足

目前小学汉字教学基本以教学生认字和写字为主,重在学习汉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却忽视了汉字本身包孕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本身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资源的天然属性。对于这种集体的“不约而同”,笔者试图从规定汉字教学目标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入手寻求答案。

《课标》从四个方面对小学一至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作了规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识字与写字”。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识”的意思是“认识”,“写”的意思是“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从这个题名本身来看,《课标》从目标确定开始就没有考虑把汉字本身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作为学习对象。再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来看,《课标》对小学阶段汉字学习能力目标的规定非常细致,但都主要集中在识字、写字和检字的层面。比如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再从学习评价来看,《课标》对汉字学习效果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识字”“写字”两个方面:“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这些评价标准与前面的能力目标规定是一致的,都没有认识到汉字本身的文化意义及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课标》的学段目标更看重汉字的工具性,而甚少关注汉字的人文性。

这却又是与《课标》对语文课程特点的阐述背道而驰的。《课标》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汉字教学来说,汉字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汉字的工具性体现在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人们通过学习汉字,进而进行阅读和写作,从而获取知识、表达思想;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的构形上,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形体不仅表达其代表的事物,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画卷、观念和风俗习惯,是文化的象征。《课标》在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同时,却在汉字教学的目标上偏重汉字的工具性而忽略了汉字的人文性。

事实上,通过汉字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课标》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是一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标》中的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提到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无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包含其中。《课标》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又提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又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定位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又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可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汉字因其自身构形特点所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无疑是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一个绝佳渠道。因此,汉字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学习识字和写字,还应该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

二、汉字教学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而成为鲜明的个体。“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在国际文化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我们需要重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從五千年文明中寻求民族文化之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文化根基和信仰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根基和信仰,从小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汉字教学的路径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通过汉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些基础的文字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素养。首要的有两点。第一,要了解汉字音、形、义的关联性。甲骨文是目前为大家公认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其图画性极强,可由形见义。后来汉字几经演变,虽然形体已经发生很大演变,由表形变为表意,但其基本的构形特点仍然保留着,可以由形溯义,由形探音。教师必须对汉字音、形、义的关联性有所了解,这是对汉字进行文化分析的前提。第二,要有丰富的文化储备,能对汉字阐释的文化现象进行印证。虽然汉字的形体能反映一定的文化现象,但是汉字的形体是变化的,历史文化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造字时代的文化背景与今天的文化背景不同。要对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阐释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随心所欲。

此外,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避免引入生涩的文字学知识。不必引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文字学概念,这些是大学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堂上才会学到的专业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只需要讲清汉字形体和意义、汉字形体和读音的关联性即可。

最后,放弃解释其中文化内涵复杂深奥的汉字。有些汉字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已不包含造字之初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比如“申”字,原本表示雷电之意,其字形演变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展示了先民鬼神信仰的演变,但分析起来相当烦琐,需要繁多的文字考证,小学阶段对于此类汉字不必进行文化阐释。

总之,通过汉字教学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要遵守两条准则,一是对汉字的阐释要符合历史文化的真实;二是对汉字的阐释要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能帮助儿童理解汉字、了解民族文化,而不是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

猜你喜欢

工具性形体课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向量的巧用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