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可迁移性技能的培养
2019-04-14王俊欢周莉萍
王俊欢 周莉萍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人在大学担任计算机系专职教师的教学总结,阐述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但在教学中使用合作、问题驱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则会提高学生的可迁移性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并大大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的适应性。
关键词:可迁移性技能;合作;问题驱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0-0211-02
一、让学生基于合作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而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教授,这就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合作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机也十分淡薄。这种传统的受教育方式使他们合作的意愿和动机都丧失,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有隔阂,并慢慢疏远,从而产生嫉妒、对立。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把自身的学习行为融入进去,在完成同一个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在本人的教学中,每次的作业都采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作业,然后列出作业的目的和任务所在,再通过分工合作去完成作业的每个模块,最后合并并且检查,完成作业之后再让小组来汇报最后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由于大家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通过讨论进行转化,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这些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消除,同时在谈论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这些可迁移技能在其他领域里,都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二、让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解答老师出的题目。所有的中心都是老师,这种问答式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它努力地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重心转到学生上。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前提,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每次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而发现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发现多少问题,学生发问是否有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有了想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样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都会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在教授知识点之前,把需要完成的作业公布给学生或者把一个已经做好的样例展示给他们,告知他们完成这个作品需要学习哪些知识点,之后的教学就会是按照所涉及的知识点去教授。这样,由于学生一开始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看到了最终的效果,使得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之后,学习的激情就会由此激发,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三、让学生基于探究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应该是以自己为主的。而传统的学习观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习的条件是教师,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而学习的对象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像书籍;而在学习的方式上是以“接受”和“掌握”。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使得我们的学生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为主要的目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在即将考试的时候,用机械式的记忆去记住考点。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就逐渐的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了能动性。
现在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的方式,它提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要比直接授予书本上的知识效果要好很多。但是,这种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過程中,会出现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的问题需要教师解答。再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应该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过早介入,会使得学生还没有体会到失败然后在重燃激情的过程就把问题解决了,太晚介入,又会使得学生在面对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丧失了对这个问题的热情。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法。在要设计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作业里,我让学生自主的设计自己想要设计的商务行业,让他们自己通过去观察、调查、访谈去了解相关行业里面的知识,再独立设计制作网站。学生通过这次的作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自己的探究,不仅学到了另外一个专业的知识,也最终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去完成任务,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可迁移能力,像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做调查、如何去和别人沟通,从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越来越简单,这样使得人们能随时随地从网络里得到大量的信息。而在现在的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也越来越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也普及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而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我們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大大地利用网络资源,要教授他们如何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网络世界里,去寻找他们需要的知识点。例如,当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时,应该用何种关键字去搜索资源;当找到资源后,应该如何去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源;最后,怎样把这些资源用在自己的问题上。只有在教学上,慢慢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出去社会,遇到问题的时候,去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自己工作的问题。而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问题上。
以上几点就是本人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可迁移性技能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总结第一、二届毕业生的成绩,虽说在专业技能上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却能很好地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在一次访谈中,我们亲身去到了毕业生所在企业,在学生的上司口中,我们得知:“虽然他在专业知识上还不是太能满足这个岗位的需求,但是他那种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第一时间问我,而是会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点我们非常欣赏。”
所以在这几年所采取的方式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探讨和优化这些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可迁移技能为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兴华.试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D].首都师范大学,2002.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f Transferable Skills
WANG Jun-huan1,ZHOU Li-ping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Guangdong 510303,China;
2.Zhuhai Fifth Middle School,Zhuhai,Guangdong 519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teaching summary of the full-time teacher of the computer department in the university,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traditional duck style teaching mode is difficul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in all aspects.However,the use of cooperation,problem driven and inquiry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will improve the students' mobility skills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Learning motivation can greatly improve students' adaptability in future social work.
Key words:transferability skills;cooperation,problem driven;i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