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休闲农业影响要素分析与空间布局引导*
2019-04-14胡晓雯
胡晓雯
(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1800)
0 引言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生产体系,是农业和旅游相互融合和延伸的产物[1]。上海市的休闲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历经了早期兴起阶段、快速扩张阶段和规范有序发展3个阶段。上海市早期的休闲农业多为经营户自发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市农委正式命名上海60家农业旅游点为“上海世博观光农园”,进一步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截止2015年,上海市休闲农业项目已达到341个,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
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新一轮总规提出了“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政策。为了坚持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的底线,上海市通过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措施,拆除了农村地区包括宅基地、工业用地等在内的低效集体土地。但拆除后的农民集体利益保障仍以传统的一次性给予安置房和资金补贴为主,农民集体利益分配的长效机制并未建立。
据此,文章在借鉴国内学者相关观点(不同的旅游目的对旅游活动的偏爱程度不同[2],现状休闲农业点的分布与交通通达程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3]; 休闲农业的聚集程度、经营主体、经营类型对其发展影响也较大[4])及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经验[5]的基础上,拟通过分析上海市现状休闲农业项目分布特点,运用GIS等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梳理、分析影响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各类要素,对全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做出引导,为全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及不同经营类型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上海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
1.1 研究区域
选择上海市9个涉农郊区为主要研究区,具体涉及嘉定区、青浦区、宝山区、闵行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和崇明区。
图1 上海市各区现状项目个数对比柱状图
图2 上海市休闲农业现状项目分布图
1.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2.1 数据来源
由上海市农委组织各区填报现状项目点信息323个(包括名称、位置、经营、用地、建筑、农业生产等信息),再经过实地踏勘调研绘制的方式获得项目范围,形成全市休闲农业现状数据底版和空间分布图。
1.2.2 分析方法
利用ArcGIS软件,采取等距离(等时)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评估现状项目点的聚集度和可达性。
从上海市各区现状项目点个数对比(图1)来看,全市休闲农业项目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南的金山区、市区东北的浦东新区和崇明区,市域西北部的嘉定区、宝山区相对较少(图2)。其原因可能与各区域的农业生产比重不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及区域交通等空间差异性有关。
1.3 可达性分析
大都市郊区休闲农业景点,除乡村舒适的自然环境,其最大优势在于与都市的紧邻。休闲农业景点的交通可达性差别,直接影响其市场吸引力,对景点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在大、中城市周围分布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范围内),即与主城距离越远,观光休闲农业地分布越少[6]; 就上海市而言,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空间在ReBAM(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内呈距离衰减式扩散,并沿交通干线延展[7]。然而,随着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与市域交通体系的完善,其乡村地区交通可达性不断提高。交通干线日益畅通、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持续增加,使得市区至远郊地区的行程大大缩短,为近年市域内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基于等距离分析,上海市现状休闲农业项目与市中心距离在17.2~124.0km,平均距离57.8km[8],基本位于市民1h出行圈:以上海市人民广场为起点, 40~60km范围内的项目占全市项目总数的40%,其次为60~80km和20~40km范围内, 20km以内以及80km以外区域项目数量呈断崖式下降。
2 上海市休闲农业资源要素梳理与分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生产体系,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独特性、知名度及美誉度是影响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1]; 经济社会基础、交通区位以及客源市场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9]。王馨[10]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指标评价体系,其中自然景观要素、农业生产要素以及项目点的功能性是其重要的评价指标。
鉴于上海市各区经济社会基础差异较小、交通条件和客源市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限,该研究拟通过梳理上海全市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分布以及相关政策,对影响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
2.1 资源要素梳理
2.1.1 自然资源概况
对上海市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发现,农田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动物栖息地都是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资源要素。
上海市农田耕地资源总体呈“5+1”布局结构:由崇明三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杭州湾北岸粮菜及特色瓜果生产片区、黄浦江上游“三水”农业生产片区、沪北远郊菜粮设施化生产片区、环都市田园农业发展片区和域外农业生产新空间构成,农田面积充足,质量较高。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约1 700km2,纯农用地面积约3 000km2。全市近郊绿环、生态走廊和外环绿带总面积约2 100km2,共有4个森林公园,分别为杨浦区的共青森林公园、崇明区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奉贤区的海湾森林公园及松江区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海市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其中特色资源区为淀山湖、崇明东滩及杭州湾等。
上海市生态资源主要包括重要生物栖息地、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其中,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有22个,重要湿地有14个,自然保护区有4个。
2.1.2 人文资源概况
对全市人文资源进行梳理发现,较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要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乡村、休闲农业节事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风貌区要素等。
上海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市范围内存留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共4批55项,市级共5批220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39人。
上海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59个休闲农业节庆活动,活动时间覆盖全年,其中市级活动共29个,区级活动23个。除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外,全市还有其他类型的节事活动,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F1、小笼文化展、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极地海洋世界、国际会展中心等。
上海市近年来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工作, 2014年和2015年各有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共计30个,另有10个历史文化保护名镇,对全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3 产业资源概况
对全市休闲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梳理,主要影响要素有地理农产品标志、郊野公园、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部星级景区及国家A级景区及现状优质休闲农业项目等。
上海全市共有12种地理农产品标志,其中4种分布在崇明区, 3种分布在金山区。
上海市近年来积极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共有21个郊野公园列入建设计划,其中7个是近期已批建设项目。另外,上海全市共有11个已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崇明区和浦东新区分布最多,各有3个。
上海市共有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级景区101个,其中5A景区5个(崇明区2个,浦东新区3个), 4A景区53个, 3A景区43个。另外,全市共有农业部星级景区48个,其中五星级11个,四星级15个,三星级22个。
上海市323个现状休闲农业项目进行统一评价分析后发现,项目水平较高,经营状况良好的项目有71个,全市优质项目个数较多的是崇明区和浦东新区,分别是12个和18个。
2.2 分析过程和方法
将梳理的自然、人文、产业各类资源要素在ArcGIS软件中空间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类型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影响因子赋权重; 利用不等权加权评价法及Arc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功能,绘制不同类型资源要素在上海市域内的影响因子分布图。
2.2.1 赋权重
鉴于该研究选取的各类影响要素样本数据类型多、相关性较小、数据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对指标的赋值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测算,并辅以德尔菲法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各类资源要素梳理结果确定要素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图3)。
图3 上海市休闲农业影响要素因子结构图
表1 判断矩阵标度
因素i比因素j量化值同等重要1稍微重要3较强重要5强烈重要7极端重要9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2,4,6,8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判断矩阵具有如下的性质:
(1)
判断矩阵元素aij的标度方法如下:
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定义一致性指标为:
(2)
CI=0,有完全的一致性;CI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为衡量CI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
(3)
考虑到一致性的偏离可能是由于随机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还需将C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得出检验系数CR,公式为:
(4)
一般,如果CR<0.1,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
基于以上方法,上海市休闲农业各类影响要素指标权重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上海市休闲农业影响要素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指标权重二级指标说明指标权重自然资源a10.376农田耕地a11包含现状特色农业生产区域0.168 水资源a12包含特色水资源区(淀山湖、崇明东滩、杭州湾等)0.218 森林资源a13包含生态林地、生态廊道、森林公园等0.196 重要湿地a14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0.162 自然保护区a15根据相关条件,避开其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该区域为敏感区,禁止活动),考虑其辐射范围,一般为15min车程可达范围0.135 生物栖息地a160.121 人文资源a20.336 非物质文化遗产a21包含国家级、上海市级、区级0.291 休闲节庆活动a22包含其他类型节事活动(F1、小笼文化展等),分为市级、区级、镇级0.225 美丽乡村a23包含2014、2015年评定村庄0.240 历史文化名镇a24包含历史文化风貌区0.244 产业资源a30.288 地理农产品标志a31包含枫泾猪、白山羊、马陆葡萄等农产品0.215 郊野公园a32包含已建和未建0.209 现代农业园区a33全市已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区共计11个0.182 农业部星级景区a34分为三星、四星、五星级景区,另外包含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级景区(3A、4A、5A)0.193 现状优质休闲农业项目a35通过统一的评价体系,评分靠前的项目,约占现状项目数量的20%0.201
2.2.2 因子量化
由于该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大部分为定性描述资料,各因子量化难度大,因子量化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该次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依据GIS系统对数据处理的要求,针对每一项影响要素因子,根据该因子影响程度的大小,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从高到低赋予不同的值V,取值范围为1~10。另外,各要素因子中,不同级别的要素取值范围不一样。例如,文化资源中“休闲节庆活动”这一项因子中,根据其影响力大小,上海市级节庆活动取值范围为7~10,区级节庆活动取值范围为4~6,镇级节庆活动取值范围为1~3。
2.2.3 不等权加权评价
对于上海市某个区域来说,其休闲农业资源的丰富度是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3方面要素综合叠加决定的。运用Arc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功能,再通过不等权加权评价方法计算出不同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丰富度数值W:
(5)
式(5)中,Wij表示某区域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度,aij表示某区域内某种影响要素因子权重值,Vij表示该因子影响程度的大小值。Wij值越高,说明该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度越高。
2.3 分析结果
2.3.1 自然资源要素分析结果
对上文提及的自然资源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市集中开发建设区外,尤其是远郊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禀赋较好,其中自然资源分布的重点区域为青西(淀山湖)区域、杭州湾北部沿岸、崇明东滩、横沙岛以及崇明西沙(图4)。与上海市域内其他区域相比,这5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且质量较高,生态环境好,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良基础。
2.3.2 人文资源要素分析结果
综合分析各人文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禀赋情况,对其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发现,全市人文资源要素的丰富度较高的区域为青西(朱家角镇、练塘镇、金泽镇)、金山区西南部、奉贤区南部、浦东新区中部、嘉定区东北部以及崇明三岛(图5)。
图4 上海市休闲农业自然资源要素叠加分析图 图5 上海市休闲农业人文资源要素叠加分析图
2.3.3 产业资源要素分析结果
综合分析各产业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禀赋情况,对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发现,全市产业资源要素的丰富度较高的区域为崇明区中部、崇明区东滩、嘉定区东北部、青浦区西部、松江区西南部、金山区西南部、奉贤区南部以及浦东新区中部(图6)。
2.3.4 综合分析结果
统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以及规划政策影响等众因素,根据各要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力,将各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如图所示的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结果。
图6 上海市休闲农业产业资源要素叠加分析图 图7 上海市休闲农业全要素叠加分析图
全市的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有6个,分别为崇明三岛、嘉定区西北部、青西地区、金山区西南部地区、环杭州湾北岸以及浦东新区中南部(图7)。其中崇明三岛、环杭州湾北岸以及青西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综合丰富度都较高,禀赋较好,嘉定区西北部、金山区西南部地区以及浦东新区中南部的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水平较高,自然资源丰富度相较于另外3个区域稍有欠缺。
3 上海市休闲农业分区引导
3.1 分区引导目的
根据上海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全市旅游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的分析结果,对全市的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总体分区管控,以期对资源进行整合,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准确衔接,实现功能引导和方便管控的目标。主要分为3个区域,即重点培育区、优化提升区和限制建设区(图8),并对其进行管控和布局要求。
以上海市全要素叠加分析图为基础,选取全市休闲农业资源分布重点区域(主要为6个),结合城市规划基础要素(主要为城市开发边界、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等)确定重点培育区,将城市开发建设以及生态敏感区等不适宜发展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建设区,除重点培育区和限制建设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为优化提升区。
图8 上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控分区图
3.2 重点培育区
重点培育区是指现状资源丰富度高,且现状休闲项目经营情况良好的区域。主要包括以下区域:崇明明珠湖区域、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区域、崇明东滩区域、横沙岛区域、嘉北区域、淀山湖区域、青西区域、浦南区域、枫泾镇区域、廊下镇区域、庄行青村区域、海湾森林公园区域、迪斯尼区域和老南汇区域,该区域总规模约达到1 200km2。
重点培育区功能较为齐全,以餐饮、住宿、会议等综合性农庄为主,项目密度应控制在6~7个/100km2,经营性服务设施占比不超过区域规模的3%。
3.3 优化提升区
优化提升区是指有一定数量的现状项目,但由于现状资源、经营管理等原因,需要大量整治的区域。主要包括除重点培育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该区域总规模约为2 600km2。
优化提升区内功能较为单一,以餐饮、观光等单一性农庄为主,项目密度应控制在每4~5个/100km2,经营性服务设施占比控制在2%以下。
3.4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是指生态环境敏感,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等原因,不适合发展的区域。主要包括以下区域: ①城镇集中建设区。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中建设区范围; ②生态环境保护区。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该区域总面积约为3 000km2。
在限制建设区范围内,执行“只减不增”的原则,保留绿地、观光农园等项目,对其他项目进行大量压缩和整治,以生态保护、观光采摘等为区域内主要功能。
4 结论
休闲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上海市休闲农业资源要素全面分析后发现,上海市各区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度差别较大,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有6个,分别为崇明三岛、嘉定区西北部、青西地区、金山区西南部地区、环杭州湾北岸以及浦东新区中南部。
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的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总体分区管控,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分为3个区域:重点培育区、优化提升区和限制建设区。在全市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重点培育区是上海市休闲农业建设的侧重点,无论是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发展功能导向均应向该区域倾斜,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