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鄂赣特困山区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19-04-14廖咏絮廖伦建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连片片区山区

廖咏絮,廖伦建

(1.中共咸宁市委党校,湖北咸宁 437100; 2.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

0 引言

湘鄂赣是20世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南方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腹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体,是国家中部崛起的“中三角”。湘鄂赣地区为我国中部的多山地区,湖南省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与丘陵占66.62%,水面与平原占33.38%; 湖北省地势为东西北三面环山,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与丘陵占80%,平原与湖区占20%; 江西省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与丘陵占78%,平原与水面占22%。按照“精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要求[1],湘鄂赣3省必须啃掉特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硬骨头,赶走落后山区乡村振兴的拦路虎,才能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方面,肖攀、苏静、李强谊认为行政隶属相同、空间临近的县域,政府干预对金融扶贫产生较强的正向空间溢出[2]; 张小平、陈妮、叶宇川等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韩斌、孔继君、王婧提出激发贫困农户主观能动性,推进区域性扶贫,加强农户、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以特色农业发展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在乡村振兴方面,曲玮、赵怡芳、谭艳美认为协调乡村和城市平衡发展,优化农村劳动力布局,使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相互补充,是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切入点[5]; 吴忠权提出用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用教育打造农村人力资本的新动能,用劳动力迁移激发农村人力资本的活力[6]; 王家辉提出应发挥政府职能,创新金融业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7]。尚无将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研究,很少将湘鄂赣这一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与发展困境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文章将连片特困山区的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综合考虑矛盾与困难的解决; 运用供给侧改革理论,探讨山区资源的科学利用; 考虑湘鄂赣3省的不同实际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也考虑到湘鄂赣3省的紧密联系,跨区域做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1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乡村发展现状

由于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综合因素,湘鄂赣连片特困地区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上存在着区域大、难度高、时间紧等困难; 同时也呈现出发展的决心大、力度大、成就大的可喜局面。

1.1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分布与脱贫振兴新矛盾

1.1.1 贫困区域较大,扶贫矛盾呈现新特点

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特困县521个,其中湘鄂赣共80个,占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5.36%。武陵山区是湘鄂赣特困人口最集中的山区,共有42个特困县,占湘鄂赣特困县的52.5%。脱贫攻坚的堡垒在特困县,特困县多在连片大山区,连片大山区是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也是动力和希望(表1)。

湖南省136个县(区、市),连片山区特困县37个,占全省的27%; 湖北省103个县(区、市),连片山区特困县26个,占全省的25%; 江西省100个县(区、市),连片山区特困县17个,占全省的17%。

图1 湖北省连片特困地区示意图

图2 湖南省连片特困地区示意图 图3 江西省连片特困地区示意图

通过近年的扶贫攻坚,特困地区发展迅速,变化巨大。但贫困县中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存在发展不平衡矛盾,贫困村中非贫困户与贫困户存在心态不平衡矛盾,在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上存在矛盾,在筑牢持续稳定脱贫基础与完成脱贫数量上存在矛盾,在讲脱贫实效与搞形式上存在矛盾,在高质效扶贫与扶贫能力上存在矛盾…要端正扶贫理念,正视扶贫困难,提高脱贫能力。

1.1.2 难在最后攻坚,差在扶贫“最后一公里”

特色产业培育不到位。农林渔统筹、种养加一体、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如2017年湖北省乡村旅游收入只占GDP的1.5%; 片区水、电、路、网欠账多,商机进不来,产品出不去; 缺资金户数高达30.3%,贷款频遭担保难、抵押难。基本农田占用审批、后续产业发展、新吸纳就业等缺乏统一的实施标准。乡镇集中安置生产、生活能力有限,搬迁宜居宜产不到位。教育启智扶志基础弱,片区贫困户文化程度低。如湖北省特困区文盲、半文盲占10.8%,小学文化程度占40.7%,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各占39.9%、7.6%; 山区中小学分散、交通不便、安全隐患大,农村教师难留住,恩施州近3年新招录农村教师流失率达12%。[8]

1.1.3 扶贫任务艰巨,脱贫时间紧迫

“悠悠万事,脱贫为大”。据湘鄂赣3省“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规划, 2016年初,湖南省有450万贫困人口、6 9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县, 2019年实现脱贫, 2020年解决返贫问题; 湖北省有3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 6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7个贫困县, 2019年实现脱贫; 江西省有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 9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5个贫困县, 2018年实现脱贫。3省具体脱贫进程见表2。

表2 “十三五”湘鄂赣精准脱贫规划

年份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脱贫人口(万)脱贫村(个)贫困县(个)脱贫人口(万)脱贫村(个)脱贫县(个)脱贫人口(万)脱贫村(个)脱贫县(个)20161101 0532136.51 384/70500220171502 50012136.51 3849701 000620181103 0002897.592324601 40017201955371919.59244///

1.2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乡村发展成就与潜力

1.2.1 脱贫攻坚目标具体、责任明确

根据实际情况,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制定了年度脱贫人口目标。湖南省按照“情况明、数字准、可控性强”的要求,建立了“互联网+监督”的计算机平台。银屏上可清清楚楚看到村民每家每户的情况:家庭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生产资料、身体状况和住房等文字和数据。谁家贫困、谁家富裕,一目了然。截止2016年年底,怀化市麻阳县通过群众的认真监督,发现了1.300 0万条村民基本状况存在问题。经查实核准,清退2 147项不符合贫困条件的贫困个人或家庭,取消违规领取城乡低保金2 417人,挽回经济损失3 000余万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大干群下足绣花功夫,撸起袖子精准干,群众说不摘贫帽没脸面,干部说不摘贫帽摘官帽。

1.2.2 脱贫攻坚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13年底,江西省精准识别建档立卡119万户、342万贫困人口,到2016年底减少到1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7%降至3.3%,下降6.4个百分点。2016年湖北省147万贫困人口脱贫、1 601个贫困村出列,如期完成年度减贫任务,脱贫攻坚开局良好。[9]湖南省2017年拟摘帽的炎陵县、茶陵县、桂东县、石门县、中方县5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符合摘帽标准,进行了拟摘帽公示。一个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一户户贫困家庭过上幸福生活。

图4 2013年与2016年湘鄂赣3省贫困人口对比图

1.2.3 走出大山天地宽,易地扶贫成绩显著

对自然条件特别恶劣或开发成本过大的贫困村, 3省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方式,挖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穷根。湖北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全省计划搬迁32.8万户、共91.23万人,搬迁户数和总人数占全国10%。省里出台搬迁计划,明确对象范围、补助标准、安置途径、建房标准、后续扶持措施等。首批地方政府债券97.5亿元全部下拨到有关县市,缓解了资金难题。政府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硬杠杠”不通融,但管长远有伏笔:不少地方建一层楼的房屋,下3层楼深的地基脚,方便群众脱贫后加盖房子,贫困群众没有理由不欢迎。

1.2.4 走进大山美如画,绿色发展初显成效

3省围绕片区规划,始终坚持产业为基、生态为纲、脱贫为要、民生为本。在建设美丽山区上,推进“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工程,重点支持片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收益、文化得到传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6)》,从绿色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与扶贫与脱贫效果4个方面,测试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的效果,[10]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成绩显著,见表3。

表3 湘鄂赣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比较

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指数一级指标值指标值全国排名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度社会发展能力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罗霄山区0.47510.1370.166-0.0120.184大别山区0.36030.181-0.1280.1810.126秦巴山区0.0064-0.0570.0470.0000.016武陵山区-0.17280.022-0.011-0.010-0.173

2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任务

正视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脱贫攻坚的新矛盾,肯定其建设新成就,把握其发展新机遇; 清醒认识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发展任务。

2.1 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任务分析

2.1.1 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基本任务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之确定首先要遵循“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要求。要点是“一达标”,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全国扶贫标准; “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 “三保障”,即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

2.1.2 连片特困山区精准脱贫自定标准

当然,不同的山区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确定更加具体的山区振兴目标。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在“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支出”这一要求上,各片区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速度,提出了有一定差别性的奋斗目标(表4)。

表4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支出目标比较

时 间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罗霄山片区十二五底>全国平均水平的60%>全国平均水平的85%=全省平均水平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的80%>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

2.2 连片特困山区乡村振兴任务要素

连片特困山区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防止连片特困山区返贫的保障。要实现脱贫不返贫,必须制定科学的乡村振兴任务。

2.2.1 连片特困山区乡村振兴基本要素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乡村振兴任务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十三五”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推进村庄内主要道路硬化,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实现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山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实现特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文化活动室; 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11]。

2.2.2 连片特困山区乡村振兴特色要素

各连片特困山区,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任务重点,创建各自特色。武陵山片区要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秦巴山片区要按照《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打造区域交通重要通道、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科技扶贫示范区、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罗霄山片区要按照《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创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通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农业和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2]。大别山片区要按照《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打造革命老区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3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脱贫与振兴路径

坚定湘鄂赣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完成克难攻坚的重任,需要我们有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智慧,开拓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径。

3.1 坚持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厚发优势

3.1.1 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一要端正绿色发展认识,明确绿色发展要求。绿色是山区的最大优势,但它多是潜在优势、后发优势。必须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使优势由“潜在”变为“显在”,“后发”变为“厚发”。既要满足山区人民对“安全食品、干净饮水”的基本绿色要求,还要不断满足新时代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更高绿色要求。二要明确绿色发展任务,担当绿色发展责任。生态衰则文明衰,文明兴需生态兴。大山区是国家重要生态系统的节点,是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是构建生态廊道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既要在空间布局上科学规划,又要在源头上重点保护,还要重视普遍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要强化天然林保护工作,推动退耕还林还草进程。三要立定质量兴农之本、绿色兴农之要。以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山区现代农业的布局、生产和经营体系; 加快发展山区优质农作物、畜禽、林木、水产等产品; 加快研发试验推广丘陵地带适用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林机械,努力提高山区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及全要素生产率,按期实现由贫困山区向小康山区转变[13]。

3.1.2 绿色旅游、红色旅游,文化融合变全域旅游

一是做强片区绿色旅游。正确处理山区绿色保护与开发关系,将山区生态优势不断持续转化为生态经济的发展优势,量力提供又好又多的绿色生态产品及服务。不断优化名山大川旅游,合规开展野生动物驯养观赏; 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游憩、健康养生等新旅游业态; 打造适量的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合理开发精品旅游线路,营建绿色生态环保的山区旅游产业链。二是做大片区红色旅游。20世纪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是我党重要根据地之一[14]。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共39处。我们有责任宣传这些厚重、多彩、鲜活的红色文化遗产,使它们成为党史、苏区史、革命史的珍贵教育资源,并科学引发这些原生态的政治品牌向山区的“文化、教育、经济、市场”品牌转变。

图5 湘鄂赣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比例

3.1.3 变废为宝、变患为宝,平凡之物变黄金能源

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生活垃圾、有机废弃物等,长期以来是山区之“废”、山区之“患”。现代科技让农林废弃物变为生物质能,我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以上“废患”之物,每年能量约等于4.6亿t标准煤。2015年,我国生物质能利用量只达到3 500万t标准煤; 其中生物质能商品化利用量,更是少到只有1 800万t标准煤。生物质能可做燃料,用于城镇供暖和工业供热等; 可做燃气,我国沼气理论年产量约200亿m3; 可发电, 2015年我国生物质年发电量约520亿kW,相当于当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的60%。生物质能产业既生产清洁能源,推动经济发展; 又直接减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排放,防止秸秆露天焚烧,减轻对山区水、土、气的污染; 又可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15]。

3.2 坚持创新发展,把产业短板做成产业链条

3.2.1 延长产业链,提升效益链

大力开发农林产业多种功能,延长其产业链,完善其利益链,提升其价值链,通过股份合作、利润返还、保底分红等可行方式的综合运作,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实施农林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淘汰落后农林产品,鼓励农林产品主产区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以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为突破口,拓展农林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山区乡村,建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互联网+新型农业”的产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山村。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精品工程,因山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森林人家、观光园区、康养基地。发展山区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壮大共享经济。

3.2.2 实现优势互补,做到难题共克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湘鄂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快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湘鄂赣三省都属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不仅自然条件、生态资源基本相似,而且农业生产模式、经济社会文化等也相对融合,农林业合作既有十分良好的现实基础,更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三省农科院,在江汉、两湖平原地区“水稻大面积保量提质增效”生产技术研究,湘鄂赣“作物资源保护、创新和利用”研究,“山区旱杂粮高效生产模式”研究等20余个科技命题上协同攻关,促进了区域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通过联盟方式,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力争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破科技难题,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山区特色优势农业提速发展,为湘鄂赣特困山区脱贫小康做出更大贡献[16]。

3.2.3 推进创业创新,农业共享发展

山区农业要引入对口新技术,发展适宜新产业; 培育市场新主体。完善双创促进机制,建设双创平台载体。如江西省注重打造“工商创业咨询”平台,帮助返乡下乡创业者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找到创业创新机遇; 对在国家和省级创业大赛中的获奖项目,每项奖励10万~20万元。务必切实针对山区农村的特点和需求,定期举办双创培训和双创大赛,及时推介双创带头人,积极营造双创发展氛围,努力讲好双创故事。推进创新共享发展,一户农民种地,既要买良种,又要懂管理,还要懂销售,导致成本攀高,力不从心。农民合作种地,种子统一买,专家统一管理,企业保销售,成本少效益高。种子买得便宜,质量得到保障,售出又能保价,合作种田可让农民省力、企业省心,实现多方共赢[17]。

3.3 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产做成致富产业

3.3.1 山区增收要靠品牌带

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做大连片特困山区公用农产品品牌,以“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联合,改造提升传统名优产品,打造区域农产品特色品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农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特殊要求。必须转变山区发展方式,优化农产品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打造山区农产品品牌,要开发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水质条件的优质农产品,如湖北大别山片区,应大力培植国家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重点支持大悟、孝昌、蕲春等发展优质粮食产品,麻城发展菊花和油茶,红安做优花生和红薯,英山做强茶叶和蚕桑,罗田做特板栗和茯苓等。充分挖掘品牌的质量特色、历史文化价值,以此引领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3.2 小康生活要靠产业兴

小康生活不能一心指望政府兜底,要靠产业丰衣足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如秦巴山区坚定发展粮油民生安全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等特种养殖业,做大油橄榄、核桃、猕猴桃、脐橙等经济林果,做优蔬菜、食用菌、茶叶、魔芋等饮食作物,做强蚕桑、杜仲、天麻等衣医类产业。大别山片区集中发展粮食、油菜、茶叶、板栗、花生、蔬菜、水产、药材、蚕桑、禽畜等十大特色板块。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主动申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二是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秦巴山区重点发展木本油料、干鲜果品、茶叶、中药材、畜禽等农产品加工。武陵山区重点发展油茶、茶叶、魔芋、核桃、蚕茧等名优产品加工。三是快速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罗霄山区发挥茯苓、杜仲、厚朴、丹参等优势中药材资源,武陵山区依托酉阳的青蒿素、隆回的金银花、龙山的百合、张家界的五倍子等优质资源,发展医药化工产业[18]。

3.3.3 山村振兴更靠内生动力。

一是提升贫困个体的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脱贫与脱盲相结合。不仅要脱文盲,还要脱网盲、微盲,消除精神贫困、科技贫困。把政府与社会的救急纾困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山区贫困群众务农、务工、务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脱贫、稳固脱贫。要弘扬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政府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机制的积极作用,鼓励扶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脱贫致富。在扶贫脱贫问题上,也要充分体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二是提升贫困区域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山区主导产品、优势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各类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山区资源合理保护和开发,保护的给予一定补助,开发的给予发展政策; 山区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势,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贫困山区内生发展动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湘鄂赣连片特困山区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在选择“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厚发优势; 坚定创新发展,把产业短板做成产业链条; 坚定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路径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以下要求。

(1)精准脱贫需整体提升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以解决不同山区的突出矛盾为突破口,以重大扶贫工程为抓手,以到村到户帮扶为落脚点。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增强贫困农户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政策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务必优先保证片区特困山村发展用地之需。

(2)乡村振兴需推动山区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优先提升山区农村供水、供电、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山区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施山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工程,加大适应山区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加强山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3)脱贫振兴、持续发展更需推进健康山村建设: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山区农村重大传染病与职业病的防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不断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加强山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的健康服务,深入开展山区爱国卫生运动[19]。

4.2 建议

(1)整体提升贫困山区教育条件: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年限,着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推行山区教师“县管校聘”。

(2)建立山区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支持地方高校培养山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支持农民按季节特点,通过弹性学制完成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开展山区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3)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关注“三农”、善抓“三农”,分管领导要成为“三农”工作专家。将脱贫工作业绩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促成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20]。

猜你喜欢

连片片区山区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山区修梯田》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