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04-14杨婉妮
杨婉妮,甄 霖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食物消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1]。现有研究认为食物消费体现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利用和占用[2-3],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食物消费行为之间相互影响[4-5]。在食物消费研究中,生态足迹、水足迹、LES模型、AIDS模型等方法被普遍运用[6-9]。
当前国内外对食物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消费结构特征[10-12]、食物消费行为[13-16]、食物消费影响因素[17-23]、食物营养健康[24-26]、食物消费行为模式的环境影响[27-28]等方面。李辉尚等利用AIDS模型研究不同收入水平下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发现粮食、油脂类、蛋类、菜类是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食物消费需求不同程度受价格因素影响[29]。黎东升对湖北省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在外就餐比例持续增加,居民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食物消费支出提升依赖于收入水平的提高[30]。王禹利用国家统计局2012—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能量摄入高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规定目标值,但谷物和蛋白质摄入量低于目标值,脂肪摄入量过多且不断增加[31]。潘建伟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民食物消费变化进行比较,发现内蒙古农牧民在食物消费选择上趋于多元化,但农户和牧户间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支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32]。
在食物消费研究中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实证研究中问卷和访谈是最为常用数据收集方法,利用食物消费日记等方式进行跟踪调查的研究较少。高利伟等通过农牧户问卷访谈和跟踪调研,对西藏农牧户在夏季和冬季各进行连续15 d的跟踪调研,研究西藏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膳食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西藏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结构仍需完善[33]。Troubat等利用蒙古家庭经济社会调查(MSES)数据研究调查设计对食物消费测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食物消费日记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反映食物消费真实情况,但30 d连续记录引起的记录疲劳会影响数据有效性且无法反映全年食物消费周期变化[34]。Rasmussen等结合4种方法研究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利用消费日记分别对砍伐、种植、除草和收获4个阶段进行一周的食物消费记录,揭示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实际消费状况[35]。
现有文献对于食物消费的研究多是基于统计数据的研究,缺少实证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居民家庭食物消费; 尚未有学者对居民家庭食物消费进行长时间持续有效的跟踪调查研究。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中部,是我国四大草原之一,研究锡林郭勒食物消费特征对我国草原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特征研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文章利用2017年在锡林郭勒盟开展的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8个月典型农牧户定点跟踪食物消费记录数据、锡林郭勒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结合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和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宝塔(2016)探究:(1)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数量和结构特征,(2)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季节变化特征及其规律,(3)食物消费特征呈现样带差异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锡林郭勒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变和食物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蒙古高原地区,海拔800~1 800m,下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2个区。2016年底全盟户籍总人口103.6万人,常住总人口104.7万人; 农村居民37.1万人,占35.5%。汉族66.7万人,占64.2%; 蒙古族32.5万人,占31.3%; 其他少数民族4.6万人,占4.5%。年降水量288mm,年蒸发量在1 700~2 600mm之间,年均气温3.6℃; 土地利用总面积20.0万km2,其中草地18.0km2,林地5 859.5km2,分别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89.9%和7.1%,是全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莜麦、土豆、胡麻等,养殖畜类为牛、羊等。2016年全盟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
1.2 数据收集方法
1.2.1 半结构式农牧户入户问卷调查
该研究于2017年8月5—21日开展数据收集工作。调研点的基本选择原则为:(1)按照全盟由北向南呈现出由牧业为主向农牧交错的梯度变化,即自北向南分为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农牧交错区3个亚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区。最终确定了以典型草原为主的西乌珠穆沁旗(下称西乌旗)、以荒漠草原为主的正蓝旗和以耕地及零星草地为主的太仆寺旗为调研区; (2)调研区内分别选取以畜牧业、农牧交错和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乡(镇/苏木(1)苏木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乡镇建制)开展调研。
基于以上原则,采用目的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即通过目的抽样确定调研点范围,根据草地样带上3种典型类型区,结合人口、经济和交通状况,确定了乡(镇/苏木)选择范围;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调研点,即从符合条件的乡(镇/苏木)随机选择调研乡镇和村落。最终选取了典型草地牧区1个苏木(巴彦胡舒苏木),浑善达克沙地牧区5个苏木(镇)(桑根达来镇、上都镇、赛音呼都嘎苏木、宝绍岱苏木、那日图苏木),农牧交错区3个乡(镇)(红旗乡、宝昌镇、幸福乡)为调研点。
由于研究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0.2人/km2,且农牧户间居住距离较远,因此在选择调查的农牧户时,结合调研工作开展当天实际情况,采取随机偶遇抽样法选择农牧户开展问卷调查,即在调研区内随机选择一条行进路线,对路线沿路偶遇的农牧户入户开展问卷调查。每个调研区针对60户左右农牧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共计对9个乡(镇/苏木)、24个村落(嘎查(2)嘎查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村级建制)的184户农牧户开展问卷调查(图1),回收问卷184份,有效问卷175份,问卷有效率为95.1%。
图1 研究区土地利用、调研村落及定点跟踪调查点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农牧户调研GPS定位
3个调研区受访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受访者呈现出以下特点:(1)平均年龄偏高。受访者平均年龄为51岁,年龄分布为19~80岁; (2)兼顾性别。受访者中女性受访者总体占比为32.0%; (3)少数民族占比较高。受访者汉族占比为52.0%,蒙古族受访者达45.7%,有2.3%的受访者为回族; (4)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人; (5)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37.1%)和小学(28.0%),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仅占3.4%; (7)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养殖业占比为66.3%,种植业占比为25.1%; (8)家庭年均收入为63 320.3元,年均食物支出为7 797.7元,食物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为12.3%。
表1 问卷调研农牧户基本情况
调研区平均年龄(岁)女性占比(%)民族人口(%)家庭大小(人)受教育水平(%)职业分布(%)家庭年均纯收入(万元)家庭年均食物消费支出(元)典型草地牧区4335.3汉(19.6)3文盲(4.1)养殖业(95.9)11.915 719 559.4蒙(80.4)小学(24.5)种植业(0.00)初中(55.1)打工(0.00)高中(16.3)其他(40.8)本科(4.1)浑善达克沙地牧区49.635.8汉(56.7)3文盲(3.0)养殖业(97.0)6.775 909 811.1蒙(37.3)小学(26.9)种植业(0.00)回(6.0)初中(41.6)打工(0.00)高中(22.5)其他(3.0)本科(6.0)农牧交错区59.627.1汉(94.9)2文盲(32.2)养殖业(6.8)1.190 684 081.5蒙(5.1)小学(45.8)种植业(74.6)初中(17.0)打工(18.6)高中(6.8)其他(0.00)本科(0.00)总体5132汉(52.0)3文盲(12.6)养殖业(66.3)6.332 037 797.7蒙(45.7)小学(32.6)种植业(25.1)回(2.3)初中(37.1)打工(6.9)高中(14.3)其他(1.7)本科(3.4)
1.2.2 农牧户食物消费逐日跟踪调查
农牧户食物消费逐日跟踪调查典型农牧户样点布设随入户问卷调查同时开展,在进行农牧户入户问卷调查时,利用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典型农牧户作为全年食物消费定点跟踪调查对象,最终选择的农牧户分别位于典型草地牧区的呼日勒图嘎查和舒图嘎查、浑善达克沙地牧区的葫芦斯台嘎查、农牧交错区的繁茂村和红喜村(图1),共计10户农牧户,其中农户40.0%,牧户60.0%; 汉族80.0%,蒙古族20.0%。典型农牧户从2017年8月开始,每月选取当月1—10日为记录时间,连续记录10 d,逐月逐日记录家庭当日食物消费种类和数量、食物获取来源、每餐就餐人数等信息。研究人员对定点跟踪农牧户进行填写培训,并每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农牧户沟通联系,追踪农牧户食物消费记录填写状况,及时更新数据。该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每户80 d跟踪记录,共计800 d的食物消费记录进行食物消费规律分析。
1.2.3 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
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和调研点空间数据,其中土地利用数据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1km×1km),土地利用数据基于Landsat 8 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2年标准)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类型; 调研点空间数据为入户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的典型农牧户布设过程中使用GPS仪器定位记录的数据。利用ArcGIS 10.3软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叠加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划数据、锡林郭勒草地样带边界数据和调研点空间数据,形成研究区土地利用、调研村落及定点跟踪调查点示意图。
社会经济数据包括锡林郭勒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人口、民族分布、土地面积等,其来源包括锡林郭勒盟政府官网(http://www.xlgl.gov.cn)公布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数据。
1.3 分析方法
1.3.1 入户调查问卷数据处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食物消费量统计划分标准,结合农牧户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结果中锡林郭勒盟农牧户食物消费类型特点,该研究将涉及的食物消费类型分为以下几类:粮食、肉类、蔬菜、水果、蛋类、奶类、饮料、糖类、茶叶、糕点、干果。
半结构式农牧户入户调查问卷数据包括农牧户家庭成员基本信息、2017年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及其结构、食物消费结构及其数量和获取来源等。由于各个家庭的家庭成员数不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食物消费支出和食物消费数量根据家庭人口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每户全年人均食物支出和每户全年人均食物消费量。即:
(1)
式(1)中,i代表不同农牧户,i=1, 2, 3,…,n;j代表食物种类,j=1, 2, 3,…,n;C代表家庭全年人均食物支出,c为家庭全年食物支出,N为家庭人口数。
(2)
式(2)中,i代表不同农牧户,i=1, 2, 3,…,n;j代表食物种类,j=1, 2, 3,…,n;F代表家庭全年人均食物消费量,f为家庭全年食物消费量,N为家庭人口数。
对每户全年人均食物支出和每户全年人均食物消费量根据研究区总体及样带上, 3个调研区分别求平均数,分别得到研究区及草地样带上3个调研区的全年人均食物支出和全年人均食物消费量。
1.3.2 食物跟踪记录数据处理
食物跟踪记录数据考虑不同家庭每日每餐就餐人数不同,在处理时将家庭食物消费总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平均每户每人每日3餐消费各类食物的总消费量。即:
(3)
式(3)中,i代表不同农牧户,i=1, 2, 3,…,n;j代表食物种类,j=1, 2, 3,…,n;Q为人均每日食物消费量,q为家庭每日食物消费量,t为家庭每日就餐总人次。
每人每月各类食物消费量记为30 d消费总量,由于每月食物消费记录天数为10 d,故将每月记录的10 d食物消费数量取3倍作为全月食物消费量。对每月食物消费分类进行汇总,逐月记录各类食物消费逐月变化情况,利用Excel软件生成各类食物逐月消费量变化图。
1.3.3 食物营养换算
研究基于膳食营养宝塔标准,对锡林郭勒盟农牧民膳食结构状况进行分析。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摄入标准,本文重点分析随着时间推移,锡林郭勒盟农牧民膳食营养摄入呈现的规律性变化。对农牧户膳食摄取情况主要从食物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水平3方面对每日摄取营养进行分析。表2提供了锡林郭勒盟农村居民消费主要食物的营养素含量。利用农牧户食物跟踪记录数据,求出研究区农牧户逐月每人每天各类食物消费量,参照营养素含量表,得出平均每人每天食物摄取量,最终得到逐月食物摄取营养量。
表2 主要食物营养素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食品中的含量)
类型能量(kcal)蛋白质(g)脂肪(g)类型能量(kcal)蛋白质(g)脂肪(g)小麦339.0 11.9 1.3 莜面376.0 12.2 7.2 稻米347.0 7.4 0.8 玉米112.0 4.0 1.2 小米361.0 9.0 3.1 土豆77.0 2.0 0.2 蔬菜20.5 0.3 1.5 水果53.8 0.7 0.2 猪肉395.0 13.2 37.0 牛肉125.0 19.9 4.2 羊肉203.0 19.0 14.1 鸡肉167.0 19.3 9.4 鸭肉240.0 15.5 19.7 牛奶54.0 3.0 3.2 奶豆腐305.0 46.2 7.8 鸡蛋144.0 13.3 8.8 鸭蛋180.0 12.6 13.0 鱼103.0 16.6 3.3 蛋糕348.0 8.6 5.1 酒52.0 0.3 0.2 糖400.0 0.0 0.0 茶283.0 14.5 4.0 牛油835.0 0.0 92.0 花生油899.0 0.0 99.9 玉米油895.0 0.0 99.2 胡麻油900.0 0.0 100.0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37]
分别计算能量、蛋白质和脂肪3类营养8个月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由于标准差数值的大小受各单位标志值间变异程度和标志值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因此引入离散系数,以在平均数不相等甚至相差很大时实现不同数据的直接比较,以平均数去除标准差,以消除标准差受平均数水平的影响,实现概率分布的归一化度量。离散系数计算公式为:
(4)
2 结果分析
2.1 食物消费特征分析
图2 农牧户每年人均食物消费量及其结构
图3 农牧户家庭每年人均食物消费量与支出对比
从食物消费量来看,研究区总体农牧户消费结构相对单一,粮食消费量最多,其次为肉类。如图2所示,农牧户人均每年消费粮食175.4kg,肉类92.3kg,蔬果4.1kg,蛋8.9kg,奶20.2kg,油10.7kg,糖4.5kg,茶5.1kg,糕点11.1kg,干果2.2kg。肉类消费量占比较高,达26.5%,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类型较为单一。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36]推荐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的每日食物消费结构对比,肉类(每人每天40~75g)消费偏多,蔬菜(每人每天300~500g)水果(每人每天200~350g)消费偏少,摄入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足。从不同调研区来看,粮食和肉类消费量呈现出沿样带自北向南变化的分布差异,即粮食消费量由北向南逐渐递增,而肉类消费量由北向南递减。主要由于沿样带由北向南,调研区呈现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变化,农牧户从事职业呈现养殖业为主向种植业为主的转变。农牧交错区(太仆寺旗)居民从事种植业占比较高(74.6%,表1),家庭养殖以猪、鸡等为主,因而肉类消费占比较低(6.6%),且以猪肉和鸡肉为主; 典型草地牧区和浑善达克沙地牧区的居民从事养殖业占比超过95.9%(表1),家庭养殖以牛和羊为主,从而导致肉类消费占比较高。
从食物支出来看,研究区总体农牧户食物支出占比最高的为蔬菜水果(30.2%),肉类消费量和支出呈现倒挂现象(表3,图3)。研究区人均每年蔬菜水果支出810.9元,占30.2%; 粮食支出481.5元,占18.0%; 肉类支出328.7元,占12.3%; 饮料支出331.7元,占12.4%。肉类支出占比与消费量占比呈现倒挂现象,主要是由于研究区居民从事养殖业占比达66.3%,消费的肉类食品主要来源于自家生产,因而没有发生货币支出(表1)。而由于肉类主要依靠自家生产提供,特别是牛肉和羊肉,这一定程度刺激了肉类消费,从而使得肉类消费量和消费支出呈现出倒挂现象。
2.2 食物消费规律分析
从粮食消费来看,农牧户粮食消费主要包括小麦、莜面、土豆和玉米,其中小麦为农牧户最主要的粮食消费类型(图4)。从8月至次年3月, 8个月内小麦在粮食消费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35.4%); 随着时间推移,从夏季到冬季农牧户粮食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即由8月的23.7kg减少至3月的18.5kg,下降了21.9%,且在1月份达到最小值15.4kg。此外土豆消费量的变动对粮食消费变动影响较大。一方面由于土豆价格便宜,既可做粮食又可以做菜,其食用方式多样化刺激了土豆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7—8月为土豆收获的季节,充足的供给刺激了土豆需求,因而8月初土豆消费量高于其他月份(表4)。
表3 农牧户家庭年均食物支出及其结构 元
图4 农牧户人均每月食物消费量及其结构变化
从肉类消费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肉类消费呈现季节性变化特点(图4)。从肉类消费总量来看,从夏季(8月)到冬季(次年2月)肉类消费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从8—12月,肉类消费持续增加,由10.1kg增加至13.1kg,增加了29.7%(表4); 次年1—3月,肉类消费量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肉类消费以牛肉为主,牛肉消费在冬季(11月至次年1月)比其他季节相对较高,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点(表4); 羊肉消费从10月开始也显著增加并保持在较高水平。食物消费季节性变化与草原地区气温、气候和农作规律季节性变化特点一致。
从蔬果蛋奶消费来看,食物消费月际波动较大(图4)。随着时间的推移,蔬菜消费从11月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即由10月的6.2kg上升到11月的9.3kg,增加了50.0%; 水果、油类消费量月际变化较小; 奶类消费则从12月开始增加,主要是由于12月份开始,家养的母牛开始产崽,因而牧户可以获得稳定充足的奶源,因而奶类消费也相应增加; 蛋类消费从11月份开始也逐渐增加。冬季的到来使得蛋类的需求也上升,其消费量由1.6kg上升到2.9kg,增加了81.3%(表4)。
表4 农牧户平均每人逐月食物消费量 kg
图5 人均单日各类营养摄取量及其逐月变化
从每日营养摄取情况来看,农牧户人均单日各类营养摄取量呈现出月际波动和季节性变化特点(图5)。随着时间推移,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入呈现月际波动,但波动较小。蛋白质摄取量离散系数为0.05,脂肪摄取量离散系数为0.07,能量摄取量离散系数为0.04,三者离散系数均小于0.1,即随着时间推移,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入水平稳定; 然而随季节变化, 3类营养摄入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特点。从8—10月,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入水平均呈现出下降趋势, 11月开始3类营养摄取逐渐增加,即随着时间推移和气温的降低,蛋白质、脂肪和能量的摄入需求均逐渐增加。
2.3 食物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草地样带各典型区居民生产生活差异性,促使食物消费结构沿草地样带呈现差异性。典型草地牧区和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居民从事养殖业比例较高,分别为95.9%和97.0%,远高于农牧交错区6.8%的比例; 而农牧交错区居民从事种植业比例达74.6%(表1)。不同就业结构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农牧民食物消费偏向于消费自身农业生产可获得的食物,即典型草地牧区和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居民肉类消费量占比高而其支出占比低,农牧交错区居民粮食消费量占比高、肉类消费量占比低而粮食支出占比低、肉类支出占比高; 此外,从事养殖业使其无法生产粮食、水果、蔬菜、酒、茶等食物,大量食物都需要通过市场购买获得,从而典型草地牧区和浑善达克沙地牧区食物支出比农牧交错区多、蔬菜水果支出占比高。
其次,农牧区文化习惯不同引起了区域间食物消费差异。位于典型草地牧区的西乌旗和浑善达克沙地牧区的正蓝旗以蒙古族人口为主,其中西乌旗蒙古族达80.4%,正蓝旗为37.3%; 而位于农牧交错区的太仆寺旗以汉族人口为主,汉族人口占94.9%(表1)。不同民族文化习惯不同,蒙古族农牧民饮食文化偏好于吃更多肉类和奶类,从而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北部西乌旗和中部正蓝旗农牧民消费更多肉类和奶类食物。
再次,食物之间的互补性使得食物消费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特点。从人均每日营养摄入情况来看, 11月开始蛋白质和脂肪摄取量增加,而能量并未显著增加(图4),3类营养摄取变化与肉类消费增加时间及趋势具有一致性,可见脂肪摄入的增加主要由于富含脂肪的肉类食物摄入的增加带来。即肉类和其他食物间具有一定互补性,农牧户趋向于在12月增加肉类消费,减少粮食消费和水果消费; 此外不同肉类之间也具有一定互补性。从11月份开始,富含脂肪的牛肉和羊肉消费增加,而鸡肉消费增长十分有限。
最后,闲暇时间增加刺激了食物消费。随着时间推移,从秋季到冬季农牧户闲暇时间逐渐增加,特别是10月份之后,闲暇时间大量增加,农牧户由于娱乐或者空闲造成的食物消费需求随之增加。此外入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使得农牧户对脂肪性食物、休闲类食物的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引起了10月份开始肉类、奶类及副食品消费量增加。
3 讨论
研究区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显示,粮食、肉类、蛋奶是消费最多的食物,蔬菜水果消费量占比较少,研究区农牧户表现出对肉类食品的显著偏好,蔬菜水果消费相对较少[38],这与研究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特别是蒙古族人口占比较高,从而表现出日常饮食对肉类食品偏好有关[39]。研究区农牧户人均每日消费肉类338.0g,远多于全国人均89.7g[40],也多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推荐的每日畜肉类40~75g、水产品40~75g的推荐标准[34]。
研究使用半结构式问卷和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两种调研方式获得的数据结果之间相互映证相互补充。半结构式问卷通过农牧户对过去一年食物消费状况进行回忆,得到农牧户全年食物消费状况,研究方法具有真实性,但是却无法解决由于记忆偏差带来的回忆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偏离的问题,且无法反映不同季节的食物消费差异; 通过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对典型农牧户每日食物消费进行逐月详细记录,其结果能够有效还原农牧户食物消费真实状况,并展现季节间食物消费变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在数据搜集过程中,记录居民连续3d 24h的食物消费情况,估算我国城乡居民不同食物类型的消费量,其能够修正由于外出就餐引起的实际肉蛋奶消费与统计数据间的偏差问题[41]。进一步地,该研究设计不仅包括逐日食物消费记录,在时间跨度上通过逐月记录,在探究了全年食物消费的同时,还探究了随季节变化带来的食物消费的变化特征。
4 结论
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3个典型区的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和典型农牧户食物跟踪记录数据为基础,结合食物营养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农牧户食物消费以粮食、肉类、蛋奶为主,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 食物支出以蔬果、粮食和肉类为主,肉类消费量和肉类支出呈现倒挂现象。食物消费结构沿草地样带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由南向北肉类和奶类消费量增多,蔬果、蛋类支出及总支出增多。
(2)食物消费量呈现季节变化特点。随着时间推移,从夏季到冬季,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而肉类和奶蛋消费量逐渐增多; 蔬菜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大,水果和油类消费量月际间波动较小,消费稳定; 人均单日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取月际波动较小但冬季摄入相对较多。
(3)食物消费沿草地样带呈现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主要受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等因素影响。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和文化习惯不同,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沿样带呈现差异化; 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增加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季节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