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评《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
2019-04-14莎娜
《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一书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阶段性成果,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2019年9月出版,作者韩震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现重归学者身份,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材研究院院长、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院长、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该书是作者任职北京外国语大学期间关于教育管理和思想工作的总结凝炼,对当代高校如何进行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工作助益良多。
《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一书可划分为3个版块,第1部分为自序,追忆了作者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羁绊;第2部分为理论叙事,为作者2012年8月7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职后近6年时间里的讲演稿精选;第3部分为附录,为作者与记者采访回答及作者与外国学者的对谈。作者任职于北外后,曾公开表示以尊重北外的历史传统为前提,应该让学校的教育实践和理念在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内涵、塑造新的特征。作者认为传统不是僵化的东西,而是在历史中有生命力的发展过程。
一校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文化是最具创造性的过程,文化的魅力也在其创造力。但具备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来自哪里?还需落实到教育这一根本上。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什么人及为谁培养。因此教育是有价值取向的,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当然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正如美国不会培养日本国的接班人,法国不会培养英国的接班人。当代社会虽崇尚思想多元,但多元不代表庞杂无序,“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国人在兼并包容的同时,必须清醒意识到这种包容也是需要有主导方向的,当一些流行文化、国外文化挟裹而来之时,国人应当站在高处对其进行甄别、筛选、重构。那么如何
攀上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这一高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一书点明,思想政治工作跟传递知识不一样,不应当一味地依赖灌输,因为人本身有思想意志,必须在心灵上能够沟通,必须是用自己的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就应遵循三个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从学校主体来看,学校教师作为与学生沟通的主渠道,不应仅仅是几个辅导员去做思想工作,应明确“全员育人”这一概念,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也是文化的传承者,理应注意言传身教。对学生自身而言,应体悟到美德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是安身立命之本。试想课堂上如有人大声喧哗,便会干扰到其他同学听课。因此,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崇尚道德自律,才能成就最高人生价值。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
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工作,还应注意到创新并非无本之木,一个国家的延续不单纯是国土或物质上的延续,精神的绵延才是内核。思政教育也应是通过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再生产而延续民族国家的存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令我们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待历史我们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有扬有弃地予以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其自身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和保证。只有树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观,国人才不会被动地承受外来价值观的支配,才能够寻回和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成就真正的文化强国。
要让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价值观获得最广泛的认同,就必须要让国人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碰到价值观的问题,与人谈话即是一种价值观的沟通,讲话如何能够做到让别人愿意听、听进去、听得懂,就需要技巧性地去探寻恰当的词语和语言表述方式。《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一书在对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现状进行深度剖析的同时,更阐明应将价值观融入正常的生活叙事和知识叙事之中,“钢铁般的真理也要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打动人心”正是该书力透纸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