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东球供纸工艺调查*
2019-04-13黄献源
黄献源,陈 刚
(复旦大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
1 东球供纸基本概况
广西使用树皮造纸,在清代中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雍正广西通志》有云:“榖木皮,可为纸”,[1]1392“榖纸,田州、土州、各土司出,以榖木为之因名”.[1]1435可见广西各地都有使用榖木皮造纸,造出的纸称为榖纸,其中榖木皮应该就是构树皮.在《广西通志·一轻工业志》中提到广西造纸始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手工造纸发展最好时纱纸年产量可达四五万担;民国以后继续有所发展,这个时期生产的纱纸除了在本省中使用,还会每年销往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国1万多担,产值80多万元,纱纸多是农家副业,生产单位主要是一家一户的方式.[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广西纱纸的制作、使用及销售已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有文献记载靖西地方偏僻,开化历史较短,清朝雍正七年(1729)开始改土归流,道光年间(1821-1850)有州人覃恩祚、黄金茎、袁思名、何福祥诸贤根据口碑及乾隆期间(1736-1795)的《镇安府志》,写出过《归顺州志》稿,但内容较少,错漏较多,并且不是官方修订,未能镌板付印,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有了《归顺直隶州志》镌板印制.[3]895,346其中《光绪镇安府志》云:“榖本名楮木,中白汁如乳,各州县皆出乡人均捣皮为纸.”[4]482其内容详细描述了榖木的特征,并且表示榖木就是现在的构树,当地人剥皮造纸的状况比较普遍,可见靖西在光绪年间就有使用树皮造纸的技术.位于靖西市旁的那坡县在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农闲时生产土纸,年产量约1万公斤,[5]可见这个区域一直在近代都有手工造纸技术,但在2000年编著的《靖西县志》中并没有提到手工皮纸造纸工艺,也没有相关产品的贸易记录.从历史文献资料上看,在清朝中期当地即有构树皮造纸的技艺,而到了现代,这种技艺由于从事的人太少而逐渐没落.
2018年12月,笔者前往同德乡东球村把种屯调查东球供纸.在实地考察中,通过询问当地人可知东球供纸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与史料相符.对于东球供纸名字的由来,首先因为其造纸地点主要集中在东球村,故名东球.对于供纸则有两种说法,早些年间是称作“东球贡纸”,主要体现在这个“贡”字上,表示当时造纸工艺水准较高,家家户户造纸,并且销往外地,更有制作精良的成品作为贡品上交给朝廷.但是据靖西文化馆馆长透露,这种说法只是口口相传,并没有能够得到史料的印证,并且随着东球供纸的使用更贴近当地人民的民俗活动,“贡”字就逐渐转化为“供”字.而这种纸,在当地壮语中的名称为“刷土”或是“刷佐”,“刷”的意思是纸,“佐”的意思为供奉、供给之意,这种名字的意思是指当地的土纸多用于供奉活动,如每年清明节拜山扫墓,剪纸钱、冥币上坟等,或是供给于当地人民的民俗民间活动,如民族节日、民族仪式等用纸.
靖西东球供纸制作技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同德乡东球村各屯,主要集中在把种屯.把种屯是东球村的一个自然屯,全屯有29户壮族人家,其中就有23户掌握造纸技艺,目前仅剩梁高星一户在造纸.东球供纸目前已经申请到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梁高星作为传承人在积极地延续着这种古老工艺.因为年纪较大的缘故(调查时已经80岁),梁高星老人一年在春季采料,夏季备料,秋季只拿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造纸.产量有限,一般情况下一年能生产约一万五千张纸,出售时价钱为一张纸两元钱,做成的册子一本四十元钱.从销售情况上看,一般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买者主要是当地人,多为祭祀、记录家谱、家族大事、经书等需要以手写方式记录时会用到这种纸.造纸作坊只有一家,有5个纸槽,一件工具房,纸槽背靠大山,山上有树皮原料和纸药原料,纸槽旁边有一个活水湖,造纸作坊依山傍水,为手工纸的制作提供良好条件.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梁高星老人因故没再造纸,文章中图5和图7取自广西民族报网[6]的相关报道,其余照片均为笔者调研时拍摄.对于这种手工纸的名字,早年的“贡”字与现今的“供”字在报道中也确有不同.
2 东球供纸的生产原料与辅料
生产原料选用当地的榕树皮或构树皮,当地村民对这两种原料并没有细致的区分.经实地调研,现在几乎不使用榕树皮作为原料,而是使用构树皮较多,这种树当地方言称为“梅列刷”(壮语),剥其皮晒干即成为原料.构树皮造出来的纸具有质量上乘、白而细腻、防虫蛀、韧性好等优点.一般选料时会选用春季的树皮,在树干长出新叶,叶子较嫩时进行剥皮.此时树皮较嫩,剥皮时好处理,后续处理时杂质较少,纤维容易分离,而老树皮杂质较多,且后续处理纤维不易打散.
生产辅料中的纸药为樟树的树叶,当地壮话称为“梅拷”(图1),在山上挑选新生叶子,将其从山上采摘后带回家里,先进行捶打的工序,将其捶烂、捶细之后放进水桶里浸泡一天或者更久,期间需要时不时进行搅拌,等桶里的叶子呈丝状悬浮,渗透出汁液后水呈浅绿色,并且细木棍搅拌时感觉较为黏稠之时,即可使用,一般能使用三至四天.纸药和树皮原料的获取十分方便,在造纸作坊的后山有这两种原料,一般在需要造纸时,早上就去山上剥树皮,摘叶子,打包装进箩筐里带下山即可.据了解,在蒸煮时加入的石灰水主要由老人一家空闲时制作,很少从市场购买石灰.制作方法主要是在火炉里放入柴火,点燃柴火后在其上放上石头,将石头烧一段时间后,用夹子将石头放入一旁装有清水的蓄水池里,过一段时间即可生成石灰,需要使用时用勺子将石灰水舀起装进桶里即可.
图1 纸药“梅拷”Fig.1 Raw material for paper-making.
3 东球供纸生产的工艺流程
根据笔者在田野进行调查工作时对造纸匠人的访谈,结合前人调研资料、靖西县文化馆馆长提供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可知东球供纸基本造纸工艺可以总结为:採→晒→泡→拌→煮→洗→捶→搅→制→压→晾→揭→包装,总共13个主要步骤.
(1)採:使用砍柴刀,将春季构树细枝干砍下,优先选择叶子和水分较多的这一类枝条,这样的枝条一般年龄较小,皮质较嫩.以前的造纸户会在山上对其进行剥皮、剔除杂质的处理,现在梁高星师傅会统一将树枝装进箩筐里集中带回家,在家里对其进行剥皮处理,剥皮后主要使用树皮里白色的皮作为原料.
(2)晒:将剥好的构树皮放置于阳光下晾晒数天,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晒至其表面颜色从深色变浅,并且整个皮质变干即可.
(3)泡:将晒干的树皮一捆一捆的扎成堆,置于水中数日,用粗木棍,或用石头将其固定于水里.一般情况下需要泡四天四夜,泡在水中时要将树皮上黑色、红色的丝状物质去除,泡至其完全软化时成捆取上岸,放置于阴凉处,一般放置于纸槽旁的工具材料房中.
(4)拌:将水中软化吸水后的树皮从水中捞起,拌上石灰浆,据老人描述石灰浆不需要蘸太多,只需要覆盖于树皮表面即可,拌上石灰浆后即可下锅煮,没有沤料的过程.
(5)煮:为防止树皮沾染上杂物,或树皮与锅底粘连的现象发生,会在蒸煮之前将蒸锅清洗干净,之后将蘸上石灰浆的树皮放入大锅中,之后往锅里加入石灰水,保证锅里的石灰水正好漫过树皮即可,用粗木棍进行搅拌,使纤维分布均匀,之后盖上锅盖,进行蒸煮.有时会在锅盖及其缝隙的地方再塞上芋叶,据老人描述塞严实后锅里的蒸汽泄露就会较少,煮纤维的效率会加快.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在锅底添加柴火,点燃后开始煮树皮,一般情况下需要煮一天一夜,树皮里的水分基本煮干,肉眼可见纤维大部分被煮烂,纤维颜色略微加深,呈现分散状时即为蒸煮完成,其作用主要是褪去树皮纤维的中果胶、木质素等杂质.
(6)洗:在造纸作坊旁边就是一段湖,山上流下的水会聚集到这里,把蒸煮后的树皮放在这个湖里用清水洗涤,洗涤方式有在水中用手搓,不断漂洗(图2);或是直接用力往水里甩,往返数次,来回在水里抽拉原料;或是木棍捶打原料等方法.一方面将树皮纤维上残留的黑色颗粒杂质清洗干净,另一方面洗干净粘在树皮纤维上的石灰,并且润湿纤维.一般清洗几个小时,时间不固定,主要清洗至纤维表面较为白净即可.
图2 漂洗构树皮Fig.2 Paper making
(7)捶:将洗好的树皮放到方解石质地的砧板上,使用木棒捶打清洗干净后的树皮,打的过程需要不断翻动树皮,使得整个树皮纤维受力更为均匀,将其打融,并且将纤维分散、帚化,捶打至细小的纤维并且呈无规则分布的网状即可,在锤打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纤维的杂质也会顺手将其剔除.捶打树皮的量根据造纸需求的量来计算,想造多些纸时就多捶打些树皮,一般情况下一天锤8~10斤.捶打完之后统一将原料放入竹制箩筐中收集起来.
(8)搅:将打融的树皮放入水槽中,加入清水,同时在水槽中加入“梅拷”叶汁调和成的浆液,加入“梅拷”时,保证加入的量适中.“梅拷”叶汁中含有黏性,可以使树皮纤维悬浮于纸槽之中,加的量主要凭经验控制,如果加的量少,纤维黏度不够会导致纤维无法形成湿纸张,或是纸张表面不均匀,不光滑;而加的量太多则会出现纸浆黏度大,致使捞纸时不流畅,有些纤维成团状,就会降低效率.加完“梅拷”后使用一根细竹棍进行搅动(图3),搅动方式为沿着水槽一圈一圈的顺时针、逆时针的搅动,一般凭肉眼判断,当纸槽中纤维呈现悬浮状,且分布较为均匀时即可.
图3 搅纸浆Fig.3 Paper making
(9)制:俗称捞纸,当地称纸帘为竹帘或篾席,纸帘大小为35.6 cm×36.0 cm,捞纸前将竹帘放置于帘架之上用一种粗木棍做成的架子,主要用于盛放篾席,也称托(图4).捞纸时,手持帘架将竹帘没入水中多次,使其充分湿润.湿润后手持帘架倾斜45度角从外往纸浆内捞(图5),捞起来之后左右晃动,将多余的纸浆沿着篾席倾泻而出,再继续往纸浆内捞,重复数次之后,使纤维浓度均匀的浆液悬浮附于竹帘上,厚薄尽量控制均匀.粗木棍横叉于纸槽左右两侧石头上,并且位于纸槽上方,粗木棍下方会放置几根细竹竿形成能够固定帘架的简易装置,之后将帘架倾斜置于粗木棍之上竹帘置于帘架之上,取下帘架两旁木棍,用木棍沿着纸帘两侧压平,使得纸张能够符合规格.而后将木棍置于帘架之上,沿着竹帘一侧斜向上45°逐渐拿起,将竹帘反扣于(有湿纸的一面向下)一旁废竹帘之上,编竹上放一张蛇皮袋,防止纸张与编竹勾连到一起,剥离出湿纸张,取回竹帘继续重复之前步骤.之后将一张张湿纸张叠起垒成一沓,放置于一旁逐渐晾干.
图4 纸帘、帘架Fig.4 Paper making tools
图5 捞纸Fig.5 Paper making
(10)压:为了充分祛除湿纸垛的水分,利用施加压力的方法使得纸张中的水分更彻底地析出.首先将湿纸垛最上层盖上蛇皮袋后再用废竹帘盖上,其上交叉地放上半截粗竹(图6),用一根粗木干插进方解石开凿出的孔洞中.将湿纸垛调整好合适的角度,放置于粗木干之下,先用粗木干向下压几次,直至看到水滴逐渐滴下,这时将方解石一块一块的放置于粗木干的另一端,利用杠杆原理使得湿纸垛能够持续被挤压.粗木干一侧的方解石数量在压纸过程中逐渐增加,一开始1~3块,看见水逐渐往下滴,水流速度加快,隔数十分钟,再往上添加2~3块,再等待数十分钟,水滴滴下速度变缓,直至放置到5~6块方解石即可,不可过多.方解石的数量、所提供的压力和压纸所需时间主要由纸匠经验决定,过大的压力容易压坏纸张,或是使得纸张之间粘连不易分离;压力过小、压纸时间过短会使得水除去不够充分,纸张不易截取,压纸过程主要是除水,也能使纸面平而结实.
图6 压纸工具Fig.6 Paper making tools
(11)晾:即是晒纸,将压纸装置取下,去掉废纸帘,托着蛇皮袋上的湿纸垛带到家里,准备晾纸.首先将纸贴于墙面上,贴纸时一般从湿纸垛的最上面的一张纸从左上角向右下角逐渐撕开,贴于屋外的砖石墙壁上,并用棕毛刷刷平,如此反复.贴纸时为了节省空间主要采用重叠的贴纸法,一张张左右对齐、上下错开贴于墙壁之上,两张之间大约会错开几厘米的间隔,形成一条长方形的纸带.贴完一条长方形的纸带后再在旁边贴另一条,一般贴满即可,在有太阳的情况下,一天即可晒干.
(12)揭: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将叠加在一起的纸带沿着墙壁揭下,然后用手从纸带左上角一张张地将纸揭下(图7),笔者亲身体验在揭开纸张之时,不需要用太大力,也不容易撕坏而造成纸张的破损.撕开后以40张为一沓作为一个单位,一张张的堆叠到一起.
图7 揭纸Fig.7 Paper making
(13)包装:将一叠纸用细绳捆扎好,堆叠到家里的角落,有些会用纸箱或蛇皮袋进行简单的包装封存,空余时间将纸张装订成可供书写的小册子.
3 靖西东球供纸的用途
笔者为了找寻当地东球供纸的使用痕迹,走访了当地文化馆、博物馆,并且对当地使用过这种纸的居民做了采访,可以将其主要用途归纳为以下三点:
3.1 书写用纸
靖西东球供纸因其经久耐用、纸张韧性好、不易损坏的特点,当地人常将这种纸用于道公唱本,经书、家族族谱(图8)等重要文书的写作,一些书画家也喜欢用这种纸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纸在经历几十年的风霜之后,仍然保存较好,纸上字迹清晰可见.只有因保管不善等外界因素产生的污渍水渍油渍等,并没有明显的虫蛀和自身因素引发的酸化、老化、发黄、发脆等病害.但是因其成本较高,产量太少,近些年来日常书写记录不会采用这种纸.
图8 1955年写的族谱Fig.8 Genealogy written in 1955
3.2 包装用纸
因其纸张韧性极好、包裹性强、并且有质感,当地人以前常将这种纸用于包装茶叶、名贵中草药等价值较高的商品而后进行出售,或是周边银行将其作为捆钞的工具.《靖西县志》中亦有提到使用沙纸条包裹当地特产大道面条的方法及过程,其中沙纸应该就是指纱纸.[3]250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东球供纸产量不断下降,售价不断提高,已经很少用于包装,只有在包装一些较为名贵的中草药或是茶叶时才会用到.
3.3 民俗仪式用纸
在靖西当地的壮族仪式中,仪式剪纸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巫师在举行仪式时进行剪纸,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贴有或插有剪纸,剪纸是靖西巫仪式的产物,更是其仪式的重要环节.[7]剪纸艺术的类型多种多样,分为主体仪式和基本仪式,基本仪式剪纸为通用类型如纸钱、纸马等,而主体剪纸是根据仪式的不同内容进行专门剪裁的仪式用纸.[8]通用仪式剪纸所用纸基本都是机制纸批量生产,而主体剪纸会用较为贵重的手工纱皮纸,显示对这场仪式的尊重.在从事丧事活动中,纱纸也是重要的一环,主要指在入殓时,棺里先放置筛选过的火灰,之后再在火灰上铺上纱纸这一过程.[3]760用到当地土纸的诸如此类民俗民间活动还有不少,笔者未能调研完全,但是可以从访谈中看到纱纸曾经贯穿于当地民俗民间生活中,不过在机制纸产量大、价格便宜,手工纸产量小、价格昂贵的大趋势下,民俗仪式所用手工纸已渐渐地被机制纸所取代.
4 靖西东球供纸规格及销售状况
靖西东球供纸的销售客户主要是同德乡的村民,有时候也会有附近乡镇如兴旺乡、燕峒乡、武平镇的居民前来买纸,并且靖西市文化馆会隔一段时间举办非遗相关活动,给东球供纸设置专门的摊位,作为当地非遗特色产品售卖给游客及靖西市民.以梁高星老人的生产效率来看,一年15000张纸,其中1000张纸制作线装小册子,尺寸为13.5 cm×19.0 cm,平均一册三十几页,一本40元,一年大约能买200本,册子的收入能有8000元.另外剩余的14000张纸,其规格为27.0 cm×38.0 cm,单价为2元一张,如果全部卖完有28000元的收入,这样一年就能有36000元的收入.虽然纸张的利润较高,但一年下来要做很多的准备,满打满算的情况下销售额也并不高.并且东球供纸的制作,多为老人农闲时候进行的工作,很多人力成本无法计算,又没有年轻人帮助,其艰辛可想而知.目前东球供纸的制作只有梁高星夫妇俩在坚持,这种工艺已经到了面临消亡的最后关头.
5 结语
东球供纸造纸工艺采用西南地区较为典型的一次蒸煮工艺,纵长形的纸帘较为少见.造纸工序中主工序共有13道,每道工序过程都有一定的讲究,体现了传统工艺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作为原材料的构树皮、纸药“梅拷”,到蒸煮所用石灰水都为梁高星老人一家自己制作,整个过程较为复杂,多用纯天然原料,纯手工制作,不使用电气类现代工具.从中可以看出坚持传统、尊重自然、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为研究传统手工造纸提供鲜活的研究材料.可是造纸过程一方面艰辛、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传承困难已经成为阻碍这项优秀传统技艺更好保留下来的最大难题.
东球供纸作为当地壮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技艺,目前已经入选第五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并且当地文化馆在相应的民族节日会举办东球供纸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为这项技艺的传播与传承带来利好消息.最后在与梁高星夫妇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就一定会把这项技艺坚持下去.他们的儿子虽然不是从事造纸工作的,但是会将祖辈的这项手工艺好好学习及传承,不会让这项工艺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