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认同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2019-04-13杨小君唐彬彬

关键词:归属感认同感维度

杨小君,唐彬彬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0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多民族中国的大学校园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33.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2%,[1]而这样的文化多样性变化在近十年里依然在持续扩大.许多大学生从母体文化进入各种文化交融的大学环境中,很可能面临着民族认同的困境、文化适应的考验以及心理疏离的困扰.因此相对于生活在同样民族背景下的个体,多元化背景使得民族认同变得尤为重要.

社会心理学家Phinney将民族认同定义为自我一个持久、基本的方面,包括族群中的成员资格意识及与成员资格意识有关的态度和情感.[2]尤其是,那些存在强烈认同的个体有着对他们群体更加明确的承诺和归属感.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概念,涉及随时间发展的探索和承诺,也是个体内在情感、日常经验和人际互动的一部分,[3]是一种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需要.[4]国外研究认为,有着强烈民族认同的大学生存在更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更良好的心理适应,研究群体包括西班牙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5]在我国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如,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藏族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且更易于融入多样化的校园生活.[6]

校园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与生活场所,会对他们的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若对此进行探究,便涉及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归属感.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感到被接纳和尊重,包括学校环境中的他人.根据归属感假设,人类对归属感和社会依附有需求,当人们感觉他们被接纳时,他们对自我的感觉更良好.[7]国外的研究证据表明,学校归属感对于大学生心理适应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对大学校园的归属感可调节社会等级与学业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8]

目前,我国有13所民族高等院校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担负着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民族院校多元文化聚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特点,是开展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场所.[9]当前有不少学者也在探究民族认同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0-11]但心理机制并未明确,难以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上述可知,形成强烈民族认同的个体对其群体有着更明确的承诺和强烈的归属感,而有着强烈学校归属感的个体也感到自己与学校有着更紧密的联结.并且,依据民族院校性质,处在这样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促进差异性文化中的心理健康.因为在个体认同意识中,不仅依赖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还依赖于可改变的个人居住因素.[12]而民族院校便是一种如同家乡的居住环境,所营造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氛围,可能更接近过去已经培养起来的认同心理基础,使得大学生们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进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我们可以推论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民族认同和学校归属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合理的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

本研究实测对象为某民族院校大学生.选取被试725名并给予方法问卷,回收问卷700份,回收率为96.55%,剔除无效问卷25份,最后有效问卷675份,有效率为96.43%.其中,男生样本223人,女生样本452人,平均年龄19.74岁(SD=0.95).

1.2 研究工具

1.2.1 民族认同量表

采用Phinny&Ong修订的民族认同量表(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Revised,METM-R),其有良好的信效度,能用于跨文化适应和民族群体间的比较研究.[13]该量表有承诺和探索两个维度,共6个条目.本研究采用五级评判,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7,承诺和探索两个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84和0.81,因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1.2.2 学校归属感量表

Goodenow编制了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PSSM),有归属和拒绝两个维度,共18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则学校归属感越强烈.[14]本研究采用的中文版本来自Cheung&Hui,使用五级评判,信度系数为0.89.[15]在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信度系数为0.84.

1.2.3 孤独量表

孤独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16]研究采用孤独量表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用Russell等人编制的第三版UCLA孤独感量表,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17]量表有20条目,其中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采用五级评判,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烈.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信度系数为0.89.

1.3 程序

在某所民族院校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测,当场回收量表,并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共同方法偏差检查

首先,将三个量表的所有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30.56%,此外还存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可认为本研究结果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18]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认同感、学校归属感与孤独感的关系

2.1.1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对民族认同感、学校归属感和孤独感三个研究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认同感与学校归属感和孤独感呈显著相关,为进一步检验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

表1 民族认同感、学校归属感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N=675)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s of measures

2.1.2 民族认同感对孤独感的影响

为检验民族认同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以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探索和承诺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认同感各维度均对孤独感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共预测孤独感总变异量的10%.

表2 民族认同感各维度对孤独感的多元回归分析(N=675)Tab.2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oneliness in dimensions of ethnic identity

2.1.3 民族认同感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为检验民族认同感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以民族认同感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学校归属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认同感各维度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共预测了学校归属感总变异量的20%.

表3 民族认同感各维度对学校归属感的多元回归分析(N=675)Tab.3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chool belonging in dimensions of ethnic identity

2.1.4 学校归属感对孤独感的影响

为检验学校归属感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以学校归属感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各维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共预测了孤独感总变异量的43%.

表4 学校归属感各维度对孤独感的多元回归分析(N=675)Tab.4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oneliness in dimensions of school belonging

2.2 民族认同感、学校归属感影响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模型

为了探讨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感和孤独感关系的作用机制,将学校归属感作为中介变量,民族认同感作为预测变量,孤独感作为因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对孤独感的预测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即民族认同是通过学校归属感影响孤独感,中介效应揭示了因变量57.97%的方差变异.模型路径见图1所示.

表5 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预测孤独感中的中介效应Tab.5 Mediating effect of school belonging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and loneliness

图1 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感预测孤独感中的中介路径Fig.1 The path of ethnic identity on loneliness through school belonging

采用Zhao et al.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程序(见图2),[19]参照 Preacher&Hayes[20]和 Hayes[21]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样本量选择5000,在95%置信区间下,中介检验的结果不包含0(LLCI=-0.2505,ULCI=-0.1641),表明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0.205.此外,控制了中介变量学校归属感后,自变量民族认同感对因变量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区间(LLCI=-0.0442,ULCI=0.0483),包含0.因此,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感对孤独感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且是唯一的中介变量.

图2 Zhao et al.中介效应检验和分析程序Fig.2 Zhao et al.procedure of test and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

3.1 民族认同、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本研究中,民族认同(M=3.53)和学校归属感(M=3.47)得分均高于量表中间值3(t=19.73,p<0.001;t=28.61,p<0.001),并且孤独感(M=2.55)低于中间值3(t=-23.55,p<0.001),说明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民族认同可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民族认同感越强,学校归属感也高.因为形成强烈民族认同的个体对他们的群体有着更明确的承诺和强烈的归属感,而民族院校其各民族交流交融的特点,可以让他们更接近过去已经培养起来的认同心理基础.并且,民族认同感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与王恩界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22]也就是有着强烈民族认同的大学生存在更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更良好的心理适应.

已有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关系,如低抑郁水平、高自尊和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等.[23]本研究进一步给予证实,发现学校归属感对孤独感存在预测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考虑到大学生通常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家人,并融入一个新的团体,学校归属感尤其重要,当感觉自己归属于校园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孤独,产生更加积极的同伴关系.学校归属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心理适应.例如,通过感觉他们归属于校园,学生能够更自如地与老师交往,进而导致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对他们的学术能力有更加积极的认知.[24]

3.2 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学校归属感为中介,构建民族认同影响孤独感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和孤独感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完全通过学校归属感影响他们的孤独感.民族认同对孤独感的直接解释率为7.90%,通过学校归属感对孤独感的解释率为41.50%,即学校归属感作为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率为57.97%.

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知民族认同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研究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健康,[5]因此他们之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仍未清晰.民族认同从感情上来说,包括对民族的归属和承诺,在行为上包括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积极卷入.[2]但在个体认同意识中,不仅依赖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还依赖于可改变的个人居住因素.[12]因此,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可能会面临多种文化的冲突,但民族院校其多元文化的交融,并兼具民族学学科优势和地区优势,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如同家乡的居住环境.并且其所营造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氛围,可能更接近过去已经培养起来的认同心理基础,使得大学生们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进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民族认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即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3.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拓展了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探讨了民族认同和学校归属感对孤独感的影响机制,对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提供了有效的实证依据,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本研究结果,民族院校管理者可开展多种活动,增加他们对校园的更广泛联系,或者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强度.诸如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举办民族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大学生探索与发展出一个安全并积极的民族身份,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研究结论

(1)民族认同感与学校归属感和大学生孤独感显著正相关

(2)民族认同及其各维度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可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

(3)学校归属感显著负向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

(4)民族认同和学校归属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符合中介效应模型,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和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归属感认同感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