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北京老城区院落改造

2019-04-13刘雁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城区四合院院落

刘雁鹏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合院的兴起于元朝定都北京时,明代的四合院开始朝向自由多变的方向发展,而到了清代时期,四合院这种居住形式已经形成了标准齐全的成熟建造方法,达到巅峰。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中的一些元素被吸入到四合院的建造设计中,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样式在民国时期盛行[1]。

四合院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至今北京老城区还留存着大量四合院建筑等待改造。对于这部分院落的改造应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合理进行。

观察当下的北京老城区院落改造活动,其中不乏优秀的改造案例,兼具适应新的生活使用需求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考虑。也有的盲目改造,破坏了北京老城区原有的传统风貌。所以选取优秀的改造案例,分析其设计手法,总结其中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的设计策略尤为重要。

1 院落改造活动的发展历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北京老城区的院落改造活动一直在进行,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改造活动出于不同的目的,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20世纪70年代的院落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住房面积,以应对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提出了在四合院里“见缝插针”等政策,正是从这个时期大量的四合院成为“大杂院”。20世纪80年代的院落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危房改造,大片的老旧院落被评定为危房,从而使得大规模的四合院被拆除。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同样有大片的四合院被拆除。

21世纪初,对于北京老城区的保护越来越被重视,政府也出台了例如《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政策法规,奥运前期的全面整修、改造工程,使的北京老城区的院落内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护,整体形象提升。

近年来,疏解整治促提升成为北京老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的第三章中明确提出: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以及第四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在这期间的院落改造活动同样以此作为准则。由此可以看出,北京老城区的院落改造活动从最开始的盲目加建以及过度追求经济价值慢慢过渡到合理建设、充分重视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2]。

2 “重塑”“针灸”“回归”:院落改造策略

当下北京老城区的院落改造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共性,但每一例具体的改造项目中这些问题又各有偏重。面对这些改造问题,众多改造案例中提供了不同的应对方法。作者将这些设计手法根据策略及理念的不同大致归为了3种策略:“重塑”“针灸”“回归”。

2.1 重塑

重塑是一种为使用者构建新的生活场景、为空间构建新使用方式为主的改造方式。由于改造后的院落功能与原有功能不同,或者改造后的使用者与原有空间的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原有的空间无法契合新的要求。此需要在原有院落基础上为使用者重塑新的生活场景。

其特点为:重塑部分通常个性鲜明,甚至产生出明显区别于改造对象的部分,且自成体系。这种优势是改造后的场所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设计的重点是为重塑部分与原有部分找到适宜的共存且融合的方式。

2.2 针灸治愈

针灸治愈是一种基于改造对象现状的改造设计方式。此种改造策略,在人与建筑总体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以特定问题为导向,治理解决具体问题,满足具体需求。具体问题的解决,类似中医里的针灸疗法,有着精确的指向。

此类改造方式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①对于现状的基本认可与尊重,该现状不仅指代改造建筑的现有条件,更指代使用者的生活方式;②设计的精确化,即设计动作有明确指向,设计精细。优点是对于使用者需求和建筑物自身问题的精准应对,也是对人力成本、物质成本的节约,同时提高改造效率。设计的重点是对使用者需求和建筑物自身问题的准确了解。

2.3 回归

回归是一种倾向于恢复原有风貌,再现往日场景,表达传统精神的改造方式。由于北京老城区院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所以与一般的建筑改造不同,北京老城区院落的改造中,使建筑及院落回复到原有的风貌,或在改造后的院落中体现传统特色,意义重大。

这种回归既可以是全然地使院落恢复到传统风貌,也可以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传统意向的表达。其本质上是一种场所精神的回归。重点是对于北京老城区传统风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场所精神的理解。

3 改造策略的具体应用

3.1 “重塑”:以北京箭厂胡同芥子间改造项目为例

北京箭厂胡同南巷2号“芥子间”院落改造是笔者亲自参与设计并指导建造的北京老城区院落改造项目,落成于2017年7月。改造后为民宿酒店。项目面积100余m2,是一个由4个开间和1个狭长庭院组成的传统民宅,建筑师在这个改造项目中,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既有建筑中加入不同以往的全新功能,并且最大限度地尊重建筑的传统形制。

设计者意图打造一个新的生活场景与传统生活场景共存的空间景象。主要设计策略有:①置入一个与原有建筑差异性强的加建体系,与原有建筑形成冲突和对比,以此衬托原建筑的传统样式;②在加建体系中自由灵活组织新使用功能。整个建筑的加建部分被限制在2 400 mm的高度以下,2 400 mm既是卧房夹层的楼板标高,也是客厅加建部分构件及家具在纵向上的对齐高度。整个加建部分的形制总体上看是一个高2 400 mm的方形盒子,呈现简洁的视觉效果,局部凹进留作庭院与入口玄关,并在适当的位置开启侧窗与天窗(图1)。

加建部分的室内外所有墙体及其他构件均为型钢之上贴挂石膏板,并在石膏板上使用白色涂料粉刷,室内家具的选型刻意以白色为主,类方体加建体系表面呈现出平整洁白的视觉效果,置于之中的物体也同样如此。

在取消吊顶之后,保留的屋架做法被清晰呈现。由于2 400 mm的分界面被严格遵守,2 400 mm高度之上的柱子部分同样被清晰呈现。柱子上端与保留的屋架共同构成完整的木作体系。木作体系浮搁在加建的白色方盒体系之上。形体复杂、搭接逻辑严密的木作体系与形体简洁的白色加建体系在2 400 mm的标高处相碰撞,两者在形体、颜色、质地上形成鲜明对比。加建部分也作为木作体系的白色背景,将传统建筑形制清晰展示(图2)。

加建体系作为新的生活空间,承担新的“身份”所需的功能,家具在其中灵活组织,构建新的生活场景。同时利用落地窗、半高窗,景窗等不同开窗方式将庭院景观选择性纳入室内为不同功能的空间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芥子间改造构建了新生活场景与传统生活场景共存的空间景象,建立新的空间叙事关系。改造中的原有建筑部分得到保留,传统形制得到了保护和尊重。旧有建筑部分与新加建体系共同营造出新的功能和空间场景。

3.2 “针灸治愈”:以众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内盒院改造项目为例

“内盒院”改造项目位于大栅栏杨梅竹斜街72号院,是国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众建筑的改造设计作品。大栅栏位于北京城中心,这里的大部分院落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①杂院密布,布局混乱产权复杂;②建筑较为老旧,呈现出破败的面貌。

建筑复杂混乱的布局使得大多建造行为都难以做到不牵扯四邻,业主们修缮行为很难做到“独善其身”。而破败的现状又给人以“积重难返”的直观印象,“缝缝补补”的工程一直在进行,而之所以一直进行,其实正是“缝缝补补”的建造活动无法使人们“一劳永逸”。

按照通常的思路,想要获得理想的修缮效果,就需要大规模的改造甚至重建,就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人们无法接受成本高昂导致破败一直存在,且随着时间累计,愈演愈烈。

对于以上种种改造困难,众建筑事务所给出了有效的回应。内盒院改造项目的特征明显,即在老旧院落的局部中置入预制模块,而并非将整个院落加以改造,一眼看去即可辨别何为置入部分。此院落中的置入内盒有2种方式:北为办公室;南为一间卧室。与其说内盒院改造项目是建筑改造,不如说是装置设计更加合适。套用设计者的原话“盒院本质上是房中房。它是一个预制模块建造系统在老旧四合院建筑中应用的统称”[3]。

在施工建造方面,内盒院改造项目主张施工高效与节约成本。由于置入模块的构件完全预制化内置连接件,所以搭建过程仅为组装过程,施工效率高,同样由于模块采用工厂加工,可批量生产,灵活适用于不同院落,所以成本大大降低。

关于预制模块本身,它是由众建筑开发的一套复合板面系统,板面内部整合了水管、电路、保温材料等,板面本身具有结构强度以及防水性能。相互搭接便可以作为内盒的围护结构[4]。

对于老建筑的保护,内盒院项目的设计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不同于其他老建筑保护工程的拆除重建或者翻旧成新,众建筑认为院内老房子的当下状态就是真实的历史痕迹,值得被尊重和保留。在本项目的改造过程中众建筑通过局部置入预制内盒来满足生活需求,提供所需功能,而不是大规模的改建翻新。这种做法有效延长了院落内老房子的使用寿命[5]。

3.3 “回归”:以畏研吾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北京前门公共空间改造为例

回归的改造设计方式在众多案例中表现为两种操作方法:①在对传统风貌的全面回归,例如严格按照传统建筑做法对旧建筑翻修,此类改造方式主要用于重点保护建筑的翻修保护工程;②对传统元素的提炼与表达,由于改造对象存在的功能要求,改造后的建筑需要新的空间形态与视觉形象,此时对于传统元素的提取与演绎就变得尤为重要。例如畏研吾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北京前门公共空间改造(图3)。

该改造项目位于前门东侧,到达天安门和长安街有5 min的步行路程。明清两代,此处被传统的四合院占据,然而现在这些四合院被改造成若干大杂院,社区面貌较为破败,笔者认为此次改造面临两个问题:①如何使改造后的建筑面貌与该地区浓厚历史文化相契合;②如何做到有效激发社区活力。落成后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积极开放的空间形象,并且在其中加入传统元素。

建筑保留原有的柱梁体系,在拆除修复之后重新组装。以部分玻璃幕墙代替原有实墙,赋予建筑开放透明的属性,同时保留部分原有的墙体使之与玻璃幕墙结合,这一做法在赋予建筑新属性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建筑原貌(图4)。

铝幕的形态与保留墙体相呼应,特制的铝制构建模仿传统建筑中青砖的形状,是新材料对传统元素的表达。铝幕、玻璃幕与原有墙体以及原有木结构一起组成新的建筑,有着原有建筑不存在的开放与透明,同时对传统元素的表达使其不失传统建筑应有的空间氛围(图5)。

4 结束语

如果重塑即将承载新生活场景的新空间镶嵌于北京老城区的传统院落里,是在提示北京老城区院落新的发展方向,可以被定义为变革;那么补全即基于改造对象现状的改造设计,就是对当下生活空间的治愈和提升,可以被定义成一种改良的方式。而回归即是表达传统精神的改造方式,就是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是对对于过往的向往,可以被定义为复古[6]。

这3种改造方式,显然是3种不同的设计策略,是对传统建筑改造的不同思考,体现了变革、改良与复古3个不同的倾向。但是倾向不应该是判断优劣正误的标准,这三者之间也并不矛盾。一个好的改造设计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形灵活运用这3种改造方式。四合院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对于这部分院落的改造应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合理进行, 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老城区四合院院落
日出老城
八一作品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院落春秋
四合院下的宝藏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