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发展模式新探
——以渭南市莲湖村为例
2019-12-14邹子婕杜歆雨
邹子婕,杜歆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1 莲湖村简介
古有富平故城,即今莲湖村。莲湖村位于“关中北山之麓,为方百里者一”[1]。“盖百二县中形胜地云。负频面荆,带以石温,而浮山凤凰若左右,四塞中地,又黄壤焉”[1],是山河险固之地。它始建于元末明初,“县城制自思道”①思道:即张思道,元末守将,将富平县治自义亭城移至今老县城,占地不足300亩,易名窑桥寨,以据险守卫。明将徐达经略关中,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即以此地为县治。[1],后陆续修建文庙、学署、鼓楼、城隍庙、敌台等功能性建筑,保留至今。山寨土塬历经始自洪武、止于宣德的五朝并无太大变化,至正统初年,西北边塞遭瓦剌南犯,“知县应举始理门墙,周三里,高三丈,自壕至堞高六丈,池深一丈,门三”[1]。后经过全方位的重整、修建,县城在原有天险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墙高峙、四壁如崖、环水而居的特殊地势,也因此得名“斩城”②斩城:即建在四壁似刀斩样垂直、表面却平整无比的黄土台塬之上的城址。,至今仍在沿用。
20世纪70年代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村中原有的“斩城”格局不足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人口逐渐东移新区的现象,富平故城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了中心地位。莲湖村的整体格局保存较好,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然而,由于土地资源不丰富、传统建筑保存情况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活态传承等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很难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发展,这也是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普遍现状。
2 莲湖村的价值内涵
2.1 历史文化价值
2.1.1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统一体现
历史遗存丰富,地方民俗特色一脉相传。莲湖古村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地文化不断传承的体现。阿宫腔、红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小吃太后饼于2012年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文庙、阿宫腔剧院和村内主要街巷都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民俗文化的活跃是莲湖村久富生机和活力的保障。
空间结构清晰,传统建筑风貌保存较完整。莲湖古村在历史上具有政治、文化相融合的多重职能,所以它的空间组织具有中国传统古代城市形制的特征。整个村庄几乎被斩城包围,村内整体地形较为平坦,道路骨架由北大街、莲湖正街构成,两条主干道连接3座城门。空间布局以文庙为中心,沿莲湖正街东、西布置了富平县衙、藏书楼等公共建筑,使商贸活动、民间生活、宗教活动等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2]。
民居、公共建筑在布局、结构、形式、色彩、装饰等方面都充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些建筑的屋顶、门窗等细部都保持着传统的地域风格和地域风貌。其中,公共建筑多为“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传统民居较为不同,采用中西建筑设计融合的手法,以砖石结构、中式坡顶、拱券立面、门窗西式为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传统民居采用关中地区典型的合院式空间,院落式的组合适应用地条件和地形变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轴线,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2]。
2.1.2 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寄托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具象载体,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等行为都在当今的传统村落中有所体现。当今中国的城镇化逐渐将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边缘化,“乡愁”文化的缺失使中国的城镇化“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3]。作为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传统村落蕴含的特殊意义也成为莲湖村的文化价值之一,若可以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旅游发展中,便可在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传播、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更深层地理解、感怀“乡愁”。
2.2 科学研究价值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具有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研究显得尤为独特且重要,对于它的保护更要综合考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莲湖村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
3.1 莲湖村保护现状
莲湖村位于富平新城西侧,交通便利,街道宽阔整洁,整体人流不大,村中除重大集会活动外十分安静,居民生活悠闲。老年人或因结伴生活,或因留恋故地,多居住于老城区,年轻人则大多搬于新城区。村中历史遗迹众多,如望湖楼、文庙、武庙、藏书楼及清代民居等,大部分不对外开放。莲湖村也因其众多的古代建筑和“斩坡为城”的整体格局成为保护重点。
2014年,受富平县住建局委托,县文物旅游局会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富平县莲湖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为做好老城改造工作,县文物旅游局先后编制了省级文保单位文庙大成殿、富平藏书楼以及圣佛寺塔的管理规划,并整理了县级文保单位武庙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材料。
3.1.1 物质文化遗存的保存现状
据实地调查情况,可将莲湖村的历史遗迹根据保存现状分为3个层阶:重点保护、维持原状和损毁严重。
在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有的因被政府征用得以被保护,有的是因自身与村落关系的紧密性而得到保护,还有的则受益于保护规划的制定。目前,作以富平县文管所的文庙,虽然建筑格局因为房屋损毁而有所改变,然其文管所正门的文庙标志性建筑——棂星门已按照历史文献及多方资料进行了复原。同时,得到重点保护的还有望湖楼,它与莲湖村的得名有着密切的关联。望湖楼现位于原富平县莲湖小学校园内,平时不对外开放,曾被用作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的取景地。在保护管理规划中提到的藏书楼和文庙大成殿也得到了妥善修复,其中藏书楼已修复完成,大成殿在笔者探访时正在进行修缮。
归属私人的遗产,如古居民建筑等,大多维持原状。以原产权属富平县水利局而后归私人的清代民居为例,平时不对外开放。仅从外观来看,建筑的完整性较高,或与建筑材料有关。这类民居一般无明显损毁。
历史遗迹损毁严重却空置不予修缮,这通常是因为经费短缺、技术无法达到要求。与文庙相对的武庙损毁十分严重,院内杂草丛生,沿损毁木门向内,原本的大殿广场成了垃圾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武庙位于莲湖村深处,平时游客十分稀少而被忽略,且保护经费不足。同时,能体现出莲湖村特色的斩城城墙,在笔者多次前往调查期间都未见得到较为有效、完整的保护,墙体依旧裸露,包砖缺失严重,东墙有滑坡现象,墙体上荒草萋萋,这或是因为保护技术不到位所致。
3.1.2 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现状
莲湖村辖可以寻觅到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有阿宫腔、太后饼、红拳,可以说是特点鲜明且门类众多。2016年,笔者对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七一进行采访,他直言:目前非遗传承的压力很大,自己对外传承的主要渠道是在温泉河湿地公园教授拳术。
太后饼发源于莲湖村及其周边地区,因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制作方式及酥软的口感,颇受本地人的推崇,有着庞大的基础客户群体,但目前除本地人偏爱外鲜有人知,这也使它有着较大的推广潜力。走访期间探访村中的太后饼店,根据店家的描述,他们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人,目前在附近区域也只此一家。
3.2 莲湖村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展现状
土地资源稀缺,单纯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鲜少。村民大都以第三产业的经营为主业,尽管村民生活方式与临近的富平县城并无差别,但生活质量却有高下之分,有能力者也会搬到条件更好的县城居住。
已有招商引资动向,但并未完全落实。富平县对于莲湖村的发展非常慎重,希望通过修复改善村落风貌发展旅游业。村落的招商引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然从村落风貌现状来看,村落旅游还在筹备阶段,并没有开始大力度的推广和实施。2017年年末已完成招标的斩城文旅项目,也并未看到明显效果。作为村落旅游主要吸引力,村落大部分有价值的遗址点或因修缮或因产权而封闭,不对外开放。同时,莲湖村宣传信息更新缓慢、宣传力度不够,也正因此,它在外界的知名度不高,老城之上也鲜有游客。
民风淳朴,村落有一定自助旅游条件。虽然一些建筑不允许游客进入,但村落内部和街道仍可以供游客随意参观,村内民风淳朴,十分安静。城内没有关于斩城或相关历史遗迹的介绍,不过望湖楼所在的原富平县莲湖小学校外的墙上,有相关影视剧拍摄取景的说明——这大约也是近一年的事了。
旅游基础设施缺乏。如农家乐餐馆等供游客休息、休闲的服务中心,或长椅等供游客使用的基础设施,在斩城之上并未看到。斩城之下以北有一些餐馆,从门头来看,其开业时间较早,类型有火锅、包子、馄饨、米饭、炒菜等,属于当地人光顾的小店,并不是专为游客体验而设计的特色餐饮店。
3.2.2 发展优势
通过对莲湖村保护和发展现状的梳理,可知莲湖村作为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但充分的后发优势仍可为村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1)政府稳扎稳打的工作态度为老城的改造与再生创造了条件。老城改造工作繁复,富平县政府对此持审慎的态度,对于每一部分的工作稳扎稳打,按计划推进,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支持莲湖村的基础保护工作,先后进行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书楼和文庙大成殿的保护修复;同时,对于村落未来的发展,县政府也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先后与数家有实力的企业商谈,确保富平县的“老城改造”能够进行可持续再生与发展。
(2)莲湖村的地理位置为村落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老县治的莲湖村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临近城区。即使莲湖村目前已经丧失了主要的经济、政治地位,人居数量也因为村落空心化的进程而极具萎缩,然若是将其与城市的发展有机融合,就可以促进村落基础设施状况改善、产业经济的发展、村落原有的景观环境的保护及村落人口回流等。从行政区划上来说,莲湖村目前已成为城关街道的一部分,是乡村社区化的一种体现[2]。这种形式一方面便于人口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区的整体发展。莲湖村的地理优势还体现在与周边景区的协同发展上,该村与周边的景区(如陶艺村、唐十八陵等)有距离优势,如可以进行协同开发,形成旅行线路或片状旅行区划,村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可更进一步。莲湖村早在2014年就完成了保护规划制定,这也成了村落发展的依据。
(3)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是莲湖村发展的独特动力。有了对红拳、太后饼、阿宫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莲湖村便具有了发展的独特性,避免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尽管关于这些非遗的发展和推广仍然处于比较基础的水平,然若是大力推广、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发展的前景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可成为村落发展的助推力。
3.2.3 发展困难
基础设施条件简单,不利于缓解村落空心化。历经了几百年风雨的莲湖古村,其空间格局、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和防灾需要。笔者多次走访,村落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排水仍成问题,取暖和炊煮仍然沿用农村的传统烧炕烧柴的方式,不仅是能源的损耗与环境破坏,更是生活的不便利。莲湖村作为富平老城,车程距富平新城不到5 min,因此完全有条件成为富平县的卫星社区,为老城带来年轻劳动力,缓解村落空心化,为乡村社区发展提供契机。然而,因为人居环境的原因,村落原有的年轻人也大都搬离,去往条件更好的新城,村内相当数量的房屋毁弃,不愿搬离、仍留守城中的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一般。这样既不符合老城改造,城乡一体化的潮流和趋势,也不利于缓解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更无法促进乡村的发展。
村落保护规划知名度不高,不利于扩大招商引资的道路,保护并不充分。在《富平县莲湖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成后两年,富平县政府网上仍然在线投诉称“投资无门”,询问相关工作人员,皆不见规划。鉴于传统村落保护需投资数额巨大,政府也应让外界更了解莲湖村,了解莲湖村的保护现状,为意向投资者创造透明的投资渠道,从而达到多方筹资,实现村落保护的目的。
遗产产权私人化不利于整体开发。在走访时得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几座建筑皆归私人所有,而产权所有人目前不住在村落里。因此个人资财与村落开发势必会有一定的矛盾,即使在协商后所有人同意开放建筑,其收益方式也不是政府能左右的,有可能会激发当地居民和建筑所有人之间的潜在矛盾,前来的游客也因此无法达到最佳游览体验。
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莲湖村作为近郊的传统村落其土地面积已不能满足农耕需求,村落生活与城市别无二致,同样需要进出生鲜市场,需要餐饮和各种娱乐服务。而第二产业也因此不能全面铺开促进经济发展,只能依靠地理优势开采石料进行小范围的石料加工。可以说,较为基础的第一、第二产业因为空间不足的原因在莲湖村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第三产业在现有的空间体系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的余地。但是针对保护规划的文物保护单位整修并未结束,县里目前也无法全面铺开发展莲湖村村落旅游,因此,莲湖村最好的发展时机并未到来,仍有前进的余地。
4 发展模式新探
受区位条件的影响,城郊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应只是一种静态的保护活动,其要走保护与发展协同之路,必须要与城镇总体发展策略有机结合,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
4.1 改善村落环境条件
4.1.1 整治周边环境,促进人居体验的改善
斩城通向新城的道路上不仅尘土飞扬,也有乱扔垃圾的现象。改变村落自身面貌最重要的应是改善环境,可通过提高道路的绿化水平改善扬尘情况。另外,小包装纸等随手丢弃的垃圾依旧在黄土路上随处可见。对此,一方面应加强清洁,保持道路的干净整洁;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学校进行普及、家庭点对点提醒等方式增强村民意识,根源上改善这种状况。
4.1.2 完善基础设施,保证居民生活水平
据了解,斩城依然没有通下水,供暖也全靠村民烧柴维持,生活与关中农村无异。作为近邻城市的传统村落,乡村生活方式是传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其子女早已搬往县城时,村民的生活体验又不得不被考虑。综合以上原因,结合斩城保护状况,有关部门应对莲湖村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促进城市-乡村的联通,使莲湖村成为城市的卫星城成为可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年轻人回归,降低村落老龄化水平,带来劳动力,为村落发展提供动力。
4.2 制定文化遗存开发规范,发挥历史文化价值
基于莲湖村拥有众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这一发展优势,需因地制宜地保护相关历史遗存。因有利的交通条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莲湖村可借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提升村落整体状况的基础上对边缘区传统村落进行全方位发展。
4.2.1 公开莲湖村基础资料,增强招商引资信心
虽然富平县秉持稳扎稳打的态度,但是文化遗存保护的前期投入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政府想要合理开发就必须寻找投资,保证前期开发顺利进行。富平县人杰地灵,有投资意向的个人与集体不在少数,但因信息没有大范围普及,大多数人对此望而却步。结合发展困难,首先应促进文化遗存基础资料的公开化,增进投资者对村落的了解,增强投资者对于莲湖村的发展信心。
4.2.2 明确历史建筑产权所属权
村落当中不少历史文化建筑的产权归属私人,在后期开发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类纠纷。因此,在村落发展并未全面铺开之际,正是协商这类问题的最佳时机,明确产权责任人、开发目的、开放方式与预期效益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所有者的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减少后期产生纠纷的可能性。
4.3 确定产业方向,进行旅游规划
综上可知,莲湖村目前并不适合大面积开发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未来莲湖村良性发展的必然方向。故有关部门应在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旅游发展,进行专家论证,知会村民。应保证规划的科学性,落实主体的积极性。而在找到投资方之前先行制定旅游规划,可以明确委托方的开发思路,实施方也能做到内心有数。
5 结束语
莲湖村作为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延续的传统村落,内涵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的典型物化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之中,莲湖村因人口外迁、新城建立等原因,逐渐走向城市边缘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老化的基础设施、不适宜的生活环境、欠缺的产业发展空间、重要文化遗产鲜为人知等,都是其走向衰落的原因。
而莲湖村得天独厚的自我条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契机,加之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及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莲湖村的保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之中,“扬长补短”是莲湖村复兴、发展的关键所在。莲湖村可利用独特的地形地势、数量庞大的文化遗存、延绵至今的传统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人居舒适度;制定相关规程政策,以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宣传文化遗存, 以发扬传统文化。力求在城市化不断加剧的当今为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发展探寻出一条可供参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