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教育的博物馆与学校互动机制的研究

2019-12-14李宏龙李晓丹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校教育

刘 丽,李宏龙,王 萌,李晓丹

(大连自然博物馆,辽宁 大连 116023)

1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之风盛行。素质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认可。教育资源也逐渐脱离了书本、教材以及老师的口传心授,获取知识的范围也不局限于校园。作为一个知识传播的平台,观众可以通过在博物馆参观中获取知识信息。已有很多博物馆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在为参观者带来感官冲击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传播了知识,这种方式有别于课堂的“千篇一律”的教学,能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伴随着人们对社会教育的重视,当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愈加彰显,博物馆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教育的职能。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其章程第三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服务社会这一根本属性的提出,受到广大与会者的赞同,正是这一属性被认可,才使得这个属性延续至今。

博物馆教育广义上应属社会教育范畴,而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命运。将博物馆与学校从教育的职能上做对比,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博物馆以典藏的实物作为介质,传播知识;而学校教育则基本上止步于书本和教材。典藏实物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有效地反映社会现状。展示的典藏实物并非冰冷地出现在展台上,越来越多的展馆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对展品进行生动的解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博物馆社会教育在当代的意义

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了博协章程。该章程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证。首次把“教育服务”作为博物馆的一种功能加以阐述[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已不单单是“收藏和保管”,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以教育服务为主”,从“以物为本”慢慢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不仅仅是的文物、标本的收藏和保存机构,更肩负着教育宣传和科学研究的责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做出改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水平都有了迅猛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发展蔚然成风。文化多元化局面形成的同时,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彰显。要想改变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必须把握博物馆与时代气息的脉搏,不断推陈出新,使博物馆教育渐渐融入社会基层,建造一个符合大众口味、提升理想和自身素质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藏品和展览发挥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3]。

3 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首要任务,这是国际博物馆界的共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认为,《博物馆条例》在顶层设计层面为馆校合作定了基调,有助于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4]。博物馆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对自身的教育职能进行研究,以便适应广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今天的在校学生不再满足于在博物馆里静静地驻足欣赏,而是希望通过亲自参与获得体验。博物馆要建立与学校的互动机制,首先应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体验性强、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传播载体,互动机制的研究应是博物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项目。

3.1 设置相关教育活动区

博物馆除了常规馆藏展览之外,还应设计不同主题的陈列展览,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普教育活动来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若想和学校进行互动,除了博物馆现存实地参观之外,博物馆还要在不同的主题展厅内设置相关的教育活动区(实验室、研究室、体验区)。

博物馆里的实验室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在博物馆的实验室里,专家们可进行各种学科项目的研究,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认识矿物活动,将从矿物的晶型、颜色、光泽、硬度、解理(断口)等方面,给出石英、萤石、黄铁矿、刚玉等数十种常见矿物的认识技巧。学生能参与到现场实验中,包括硬度测试、条痕测试、荧光反应、磷光反应、磁性实验等。

博物馆里的研究室具有更强的体验感受,如大连自然博物馆开设的“第四纪开放性研究室”,在里面可以亲自体验化石修复师的职业感受,每一位体验的学生都可以戴着口罩、护目镜,手握剔针、电动刻笔,亲自修复来自几十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实验室和研究室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最新发现,还可以在兴趣驱动下观察、探索、学习及体验。

3.2 利用物联网技术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是依托展品和馆舍开展的,传播知识的方式受到实物展品和固定场地的局限性。博物馆可以通过改变这两个方面的限制因素,来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博物馆从事教育活动的最便捷、最经济、接受率最高的途径之一。网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24 h为观众提供平台,在参观人数上也不受限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知识进行传播,优化了学生的参观体验。博物馆专属网站的搭建和运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参观需求,促使博物馆与学校之间联动机制的建立。

据调查显示,乘着网络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东风,越来越多校馆联合组建的立体化网络教育系统成功案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校馆联合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建立常态、有效的教育机制,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电子科技在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为博物馆展品的展示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加完美地展现了藏品的艺术价值,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舞美的认知水平。不仅从声音和色彩上对展品的价值进行提升。全新的3D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还能让人们身临其境。这些展示方式更能体现文物价值和观赏性,能使学生能在愉悦中获取知识,还能降低与文物藏品直接接触而产生文物损坏的风险。物联网技术让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介质进行深度系统的学习。

3.3 主题讲座、专家答疑和教育资源包

博物馆与学校互动工作,必须要有科研力量的支持与各专业专家的大力配合。博物馆将在分众教育视角下,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讲座、专家面对面、专家答疑等活动,与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为其传播科学知识,答疑解惑。

大连自然博物馆在2017年举办了与专家面对面333场,包括围绕54个主题开展了106场科普讲座,展厅答疑227 h。内容涉及海洋、天文、植物、动物、古生物等多个领域。为学生们探究自然,传播科学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同时,博物馆为学生们提供包括标本、模型、影像资料、书籍、教具、使用手册、教学建议和相关数据等教师们不易获得的教材教具,让学生探究博物馆,爱上科学知识。

3.4 馆校合作开发实践课程

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深度研究发掘,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完成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是博物馆与学校互动合作的形式之一,也是双方互动机制研究的亮点。这种以博物馆为主导的课程设计包括实践课程和探究性拓展课程两种模式。该课程模式针对学生兴趣广泛、表现欲强、喜欢主动发现并参与完成任务等特点,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动自觉地内化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其科学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

教师是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和学生博物馆学习活动的执行者,扮演着关键角色。只有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了解和熟悉博物馆资源,并成为博物馆的代言人,才能将博物馆的展示理念与内容传播出去[5]。

3.5 流动博物馆进校园

还可启动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即博物馆带着标本、模型、互动展品和教学参考资料来学校举办展览,辅助学校的课程教学,展示其最新科研成果、新发现、新发明等。

租借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在国外很流行,很多博物馆会将方便移动的教育资源出借给学校和教师,以便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美国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馆内藏品、陈列等设计了近千个展览箱、150多个展览箱,老师可以通过登记注册,免费借用。每个展览箱都会通过实物与文字展示来介绍各种生物,并有一个与之配套的教学计划。体验箱内装有复制品、少量原件、音像制品、使用指南和介绍、相关儿童读物以及教师用书。

4 结束语

校馆联合互动,任重道远。博物馆与学校建立良性的教育互动机制,需要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长期配合和紧密联系,使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根本目标上实现融合,相辅相成。文章在教育理念转变,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大形势下,对博物馆和学校教育如何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使学生受到在校教育的同时,让教育真正通过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走向社会,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品质人才。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露天博物馆
奇妙学校
博物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