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以云南武定县万德村为例

2019-04-13康佳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街巷风貌民居

姜 淼,康佳意

(1.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云南 昆明 650228)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1]。对乡村而言,也是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文化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城乡文化缺失。随着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广大乡村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矛盾问题。传统村落作为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2],也是村民的乡愁记忆。随着国内传统村落的评定、档案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寻求传统村落转型和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各界的共同目标[3]。笔者以我国第三批传统村落之一的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万德村为例,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其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特征,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的相关对策。

1 万德村概况

(1)区位条件与基本情况。万德村地处楚雄市武定县的边缘地区(图1),交通条件欠佳,与国道相距较远。位于金沙江畔,北接己衣乡,西邻东坡傣族乡,西北隔金沙江与元谋县姜驿乡相望,东南与发窝乡相连,村域总面积241 km2。

(2)自然地理条件。村落多为高山缓坡地形地貌,平均海拔约1 830.00 m,年平均气温26.00℃,年降水量900.00 mm,适宜种植水稻、蚕豆等农作物。村内耕地面积约51 hm2、林地面积约127 hm2。

(3)历史沿革。万德村自明代建村以来,历经400余年,是楚雄州武定县的“罗鹜故地”,是武定县土司文化的发祥地。万德是武定历史上著名的罗婺凤式土司的最后驻地,也是武定县境内聚居历史较早的集镇。

(4)村落环境格局。空间形态为“山、村、水、田”融合、围水而居,村落背靠万德大坝、西望广阔田园,东临丘陵坡地(图2)。

2 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现状特征与问题

2.1 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特征

(1)环境格局。在村寨及民居选址方面,彝族奉行亲近自然、崇拜自然、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伦理意识,形成有林、近水、向阳的三要素原则[4]。万德村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融合,民居顺应台地走势,以水为核心均匀布置,依山面水。村落周围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村落外山林树木环抱,丘陵上成片的肥沃土地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大地景观。万德村的自然要素(山体、水库)和人工要素(民居、农田)相融形成“依山面水、围水而居”的村落形态。其建筑肌理也呈现出由围绕土司府集中布局向以中心水体为核心、依托街巷朝四周延展布局的发展过程。村落内古树、古寺、古照壁、石雕等历史环境要素分布较均匀(图3)。

(2)街巷空间。万德村围绕核心水体构建主要街巷骨架,其支巷依附山势、自由曲折(图4)。功能上,街巷承载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商业交往和游憩观赏等多种活动,串联了村内主要节点。营造上,街巷内的开敞空间围绕民居前的空地、古树、文保建筑,利用植被、休闲设施等进行要素营造,符合当地对开敞空间生活需求。

(3)民居特色。万德村的民居建筑为楚雄典型民居,充分展现了土司文化,在建筑院落形式上多为“正房+面房”,少数为“正房+耳房”,传统建筑文化特征鲜明。正房多为两层土木结构的瓦房,一层主要为主人客厅、卧室、厨房等,二层多为储藏粮食农具的阁楼(图5)。建筑整体简洁、朴素、大方。房屋多为土坯材质,屋顶多为平顶,功能上主要为圈舍,屋顶便于晾晒谷物及衣服。万德村为适应滇南亚热带气候和山地特点,房屋多以单体为主,房屋面积较小、可利用空间不大,且结构简单、四周较为封闭。

2.2 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现状问题

(1)村落总体环境格局有待修复。虽然万德村较好地保存了自然和谐的村落格局,但农业发展与村内建设逐渐导致村内部分山体生态退化、部分新建建筑及临时建筑与村庄整体风貌格局不协调、村内缺乏开敞空间及服务设施等问题。

(2)村落街巷空间品质有待提升。虽然村落街巷顺应地形、结构清晰,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当下生活需求。第一,街巷连通性较差,存在大量尽端路,有碍与村庄的保护与发展利用;第二,街巷空间品质较低,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私搭乱建、侵占街巷、街巷空间秩序混乱的问题;第三,街巷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街巷的铺装、基础设施铺设等未得到有效的规划与引导,导致村民生活出行品质不高。

(3)村落整体建筑风貌有待协调。随着村落的发展,对新增建筑、新增功能的需求,使得村落建筑的密度逐渐扩大,未得到有效控制。从建筑高度、色彩、风格、体量方面进行评价,经统计,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总量约占村落总建筑量的34.42%。一方面,传统建筑的保护失效,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建筑功能混杂,基础设施陈旧,也使得整体人居环境品质下降。

3 村落空间格局、街巷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3.1 修复修补村落空间格局

良好的传统村落空间是村落得以保留、延续的基础,是村民获得高品质人居环境的保障。面对村落环境出现生态退化、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等问题,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改善受影响的山体环境,使其成为村落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建设层面:①严格控制建设量,对影响村落整体风貌的临时建筑予以拆除;②针对需求性功能植入,可有序进行现有建筑更新与改造;③完善管理机制,对于村落的建设实现有效监督与维护。

3.2 整治提升街巷空间品质

(1)延续原有街巷格局,优化村落交通体系。首先,保护传统街巷肌理,严格控制街巷的空间尺度。此外,考虑到未来发展与管理,应有效对街巷体系进行优化,充分考虑村落保护的消防要求。再者,规划街巷要协调街巷风貌,控制建筑单体、庭院围墙高度,营造宜人尺度,贯通重要功能节点(图6)。

(2)营造富有秩序、有趣味的街巷空间。运用传统院落与街巷的虚实多样变化,创造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且体验丰富的街巷空间,包括:运用绿色植物与建筑主体围合构建多样化的亲近自然的空间、通过主体建筑与庭院围栏围合产生视线通透变化、利用建筑与主体建筑的退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等多种形式。

(3)选用本地的乡土植物及材料,加强传统街巷亲自然处理和风貌协调。街巷铺地采用青石板、卵石、石块等本地材料,构建和谐的街巷传统风貌。利用生态的手法营造街巷空间,配置丰富的乡土植物,提供多样的绿化方式,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

3.3 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

(1)建筑材料控制要求。建筑材料选取本土民居材料,如石材、木材、青瓦、土坯、石灰、青砖等。材料的使用方法应与原有文物及历史建筑一致。对于非文保类建筑,在需要运用现代材料及结构进行维护时,应充分考虑与传统风貌协调,进行必要的仿传统材料处理。

(2)建筑色彩控制要求。通过对村落核心区的建筑色彩调研,形成建筑主体及各构件的色彩图谱,构建建筑主体、建筑构件主辅结合的建筑色彩控制体系(图7)。

(3)建筑构件控制要求。从房屋的屋顶、外墙和栅栏的样式及构造特征、门窗和装饰样式及构造特征出发[5],深入研究万德村传统建筑的构件特点,以万德村文保单位、传统特色建筑为依据,从建筑构件的样式、材质、技术方面对传统建筑的修缮与维护、新建建筑的建设提出相应要求,形成相应技术图纸,提升规划可实施性、可管理性。

(4)现代民居改造措施。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提升,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的不适应使得传统村落中出现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民居。改造时,一方面,应改变建筑材料、色彩及样式;另一方面,在不破坏其传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建筑内部改造,利用巧妙的设计,既满足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要求,又满足人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愿望。

4 结束语

云南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省,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历程中诞生了众多村落,后因发展受限,完整地保留了众多像万德村这样的传统村落[6]。

就传统村落而言,村落的环境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风貌是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我们的共同文化遗产和“乡愁”记忆。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文化、商业价值的资源,开始不断吸引资金的注入,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平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本文希望对传统村落在其环境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风貌方面的问题给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街巷风貌民居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边走边唱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