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烤烟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潍坊廿里堡烤烟厂为例

2019-04-13洪建卫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风貌潍坊烤烟

洪建卫,胡 芯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20世纪初期,随着烤烟技术的引进,我国从传统的烟草种植逐步走向烤烟工业发展的道路。英美烟公司于1913年先后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传播试种烤烟成功,潍坊廿里堡烤烟厂作为当时主要的烤烟基地之一,100年来仍旧保留原有烟叶生产流程,其历史文化价值延续至今。本文通过研究廿里堡烤烟厂工业遗产的特征,提出相应的烤烟工业遗产保护措施与建议,为烤烟类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适应现代发展提供借鉴。

1 烤烟工业遗产概况

1.1 烤烟厂选址情况

廿里堡烤烟厂于潍坊市老城区南部边缘,距潍坊市区中心约5 km,毗邻著名铁路胶济铁路线廿里堡火车站,是联系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节点。在选址问题上,考虑到临近胶济铁路线路以及种植烟草成功的因素而修建。在这条铁路同一时期建成的重要站点中,济南老火车站和青岛站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潍坊廿里堡火车站作为历史见证依然存在。便利的选址条件使得廿里堡烤烟厂在烟草发展与运输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也为其近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烤烟厂整体布局

潍坊廿里堡烤烟厂建筑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在建筑肌理上(图1),主要分为两大区域:北侧仓库区分为3排鸳鸯厂房,以有规则的纵向排列为主,局部节点去掉一个建筑体量形成空地,中间形成纵向一条空地作为晒烟场地;主要烤烟区的建筑群体形成围合式分散布局,围绕中间空地布置。中间空地既可作为联系各个功能单体建筑的主要交通枢纽,又可用于堆放与运输烟草货物。

1.3 烤烟厂建筑特征

烤烟厂区内建筑风格多样,风貌保存完整,存在不可移动文物6处,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2处历史建筑、多处传统风貌建筑。主要建筑有别墅、账房、复烤车间、存烟库、回潮车间、加工厂、上料房、软化水车间、仓库等(表1),是研究烤烟厂各建筑单体特点的活化石,也是潍坊地区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的真实史料。

表1 廿里堡烤烟厂主要建筑情况

建筑屋顶主要包括双坡顶、歇山顶、四坡顶、平顶等。由单排厂房、鸳鸯厂房、有外廊建筑等共同构成厂区环境(图2)。材质和色彩的选用主要以灰砖、红砖抹灰、砖墙水刷石等为主。从建筑结构特征上来说,多为砖木桁架结构,其中厂房的木桁架跨度较大,较为少见。

1.4 烤烟厂工艺流程

烤烟工业遗产与其他类型的工业遗产存在一定区别,这也是工业遗产多元性的象征。除了在建筑体量上的不同,各个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均有其特定的工业工艺流程。在烤烟工艺流程上,传统烟叶生产过程主要是先编烟再装坑,之后再进行烘烤“三段式”(变黄、定色、干筋)等过程。

廿里堡烤烟厂完整地保留了20世纪早期西方列强在华烟草加工工业建筑体系,虽然廿里堡烤烟厂于2000年后停产,但其所遗留的传统烟草加工工艺流程(图3),对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和地方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烤烟工艺活态化的典范。

2 烤烟厂保护价值研究

2.1 历史价值

明朝,烟草开始由菲律宾吕宋岛传入我国闽广一带,继而传入潍坊。1913年,大英烟公司于潍县、坊子试种烟叶成功,农民由种晒烟转种烤烟,促使当地农民劳作发生变化。1917年,大英烟公司于廿里堡火车站东侧建烟叶复烤厂,厂区由坊子迁至廿里堡,成立大英烟厂(即廿里堡烤烟厂),是我国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烟厂。廿里堡烤烟厂是潍坊工业遗产中时间最早、保留最完整、保护等级最高的区域,开辟了大英烟公司在山东烤烟的活动中心,也见证了潍坊从传统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的转折。20年代中期,河南许昌与山东青州(潍坊)、安徽凤阳并称全国三大烤烟区[1]。烤烟厂的成立与发展,是拉动潍坊成为近代重要工业城市的原因之一。

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烤烟厂,廿里堡烤烟厂开创了烟叶在我国深加工(即烟叶复烤)的新纪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除了局部建筑特征与史料记载有些许变动外,大部分都是保存较为完整。从建筑风貌与工艺完整性来说,廿里堡烤烟工业遗产无疑在当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2 艺术价值

在建筑艺术价值方面,廿里堡烤烟工业遗产建筑类型有别于其他工业遗产的特征。建筑体量较小,基本以一层为主,布局较为分散。造型上,各个单体建筑如账房、别墅、复烤烟车间、仓库等均为单层砖木结构,立面饰以卷式门窗,坡屋顶以红瓦覆顶等颇具时代特色,至今仍具观赏价值;结构设计上,其中仓库区建筑室内木桁架结构采用标准的模数化设计,以宽度3.5 m基本模数布置柱网,木桁架跨度达到了14 m,体现了当时匠人高超的技艺水平,均质且宜人的模数设计尺度也为整个烤烟厂工业遗址带来极高的观赏艺术价值。

2.3 科学价值

廿里堡烤烟工业遗产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选址布局的科学性、建筑结构、材料选取等方面,代表着当时突出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合理的生产方式。

选址布局上,由于烟厂位于老城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老城空间资源的占用,缓解了老城的拥挤。临近火车站主要交通枢纽,为其近百年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工业遗产的复兴,带动城市边缘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扩张。建筑结构上,根据烤烟、晒烟、管理的需求分散各个单体建筑,以围合空地的方式来达到场地与资源的充分利用。材料选取上,合理采用砖木结构混合的方式,底部墙体与主体结构柱子砌以砖石为基础,顶部多采用木桁架材料支撑不同形式的坡屋顶。

2.4 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在于与它所处的地域、人文、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2]。由于廿里堡烤烟厂地处潍县,当地土壤特别适合种植烟草,故而衍生出烤烟工业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社会价值。

廿里堡烤烟工业遗产内亦有一处地道群,由三期工程构成,1917年大英烟公司时期修建的为一期工程,1949年初扩挖的为二期工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建的为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错综复杂[3]。该遗址被发现后,经过当地部门的修缮改造,墙壁上现存不少用水泥制成的宣传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颇具现代社会价值。

3 烤烟厂保存现状及问题

廿里堡烤烟厂于2014年被评为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潍坊工业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近代工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由于该厂地处老城边缘,受到外界的破坏较少,因此其虽也经历过日军控制,2000年之后又面临停产,但其在建筑整体形制与场地空间格局上,整体保存情况较为良好。该厂也正逐步走向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道路。传统建筑单一的功能需要得到展示与更新利用,但由于厂区内建筑较为多样,在对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时,缺乏对原有历史风貌原状的维持,传统风貌遭到一定的破坏,部分建筑立面被涂料与彩绘遮盖,颜色突兀,丧失了原有的风貌特点。一些主要公共场地空间缺乏场景营造、道路绿化等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建筑结构不稳固,出现自然性损毁,有的木构架出现结构的破损,缺乏及时的修缮和维护,如仓库区的一座建筑出现倒塌现象(图4)。

4 烤烟厂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从历史发展沿革上来说,廿里堡烤烟厂从1917年兴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加上国民政府于1945年驻军此地,使得1941年到1948年,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1948年潍县解放,廿里堡烤烟厂修复并开工生产,并于1957年向苏联、东德、波兰、印尼等十几个国家出口,达到繁荣局面。2000年该厂停产。

从发展到停滞,继而兴盛又衰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亟须保护原有烤烟工业遗产建筑风貌,重现当地烤烟工业遗产城市记忆,发展更新烤烟工业遗产建筑空间,使其重新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4.1 烤烟工业遗产建筑风貌保护

对烤烟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就是要保护现存烤烟各个建筑实体的传统风貌。具体地说,就是要保护该建筑的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任何一个工业建筑一经破坏就不可能被重建,其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4]。

因此,在对廿里堡烤烟厂工业遗产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时,应注重其原有历史格局、建筑风貌及周围环境要素,在材料使用上采用原有材料样式,对需要整修的部位如破损的立面风貌进行修缮加固。基于不破坏原有风貌及维持现状尺度的原则下,重塑原有风貌特点。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采取整治更新改善的措施,保持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建或装饰物[5],在其内部亦可进行改善和更新,通过空间的划分以适应现代的使用需求。若由于损毁严重而难以通过改造后继续利用的传统风貌建筑,应在保持其原有肌理和尺度的前提下进行修复。

4.2 烤烟工业遗产记忆的重现

在城市方面,廿里堡烤烟工业遗产是潍坊鲜活的城市记忆。从保留完好的厂房遗存,到工人工作与生活场景,都是该地区一个时代的印记,烟厂的存在是一种情感寄托。廿里堡烤烟厂的诞生,是潍坊从传统农业到工业的转折点,承载着潍坊近百年工业发展的记忆。

从20世纪初胶济铁路的修建和黄烟种植的成功到抗战时期烟厂繁荣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烟厂生产进入停滞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烟厂迎来了改制;2000年后,该厂停产;2014年,该厂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可见,该厂的发展同社会的进程节点也息息相关。

可以通过城市记忆展示方式,如将原有建筑打造成主题博物馆,同时还原原有建筑与场地特征,重现历史记忆,以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原址原状地保留工业遗产,通过主题展示的方式,将该厂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重塑在公众面前。

4.3 建筑空间的发展更新

不仅仅需要对烤烟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修缮,更需要对其建筑空间进行发展更新。单一的保护只能基本保留工业遗产的价值,却不能将其价值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工业遗产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再利用,可以使工业遗产获取新的使用价值、新的生命并焕发出新的生机[6]。

廿里堡烤烟厂的建筑空间多元,可利用性极强。其停产后转型为文化产业园的模式是合乎时代发展的,但若要对其建筑空间进行重塑,便需结合原有建筑格局特点。可对原有厂房、场地与基础设备等进行保护性地改造与再利用,从而吸引游客,使其在功能发展与更新上具备科普、文化及休闲等意义[6]。

考虑到厂区内建筑形式多样,室内空间大小不一,应在保留与重现原有木桁架结构基础上,对其室内大空间进行灵活划分,并植入文化产业园所需功能。为吸引更多的活力,使廿里堡烤烟工业遗产更具文化气息,亦可对地下空间修缮加固后作为地下主要游览区域。

通过工业文化的展示,使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在室外空间处理上,由于该工业遗产毗邻廿里堡火车站,亦可采用公共休闲与主题景观公园植入的方式,把原有场地景观打造成铁路公园,并配套相应的附属功能,在基于不破坏原有空间尺度原则下,发展丰富园区内的空间特点。同时,厂区内建筑单层分散式的布局带来了室外围合空间的多样性,亦给场景重塑带来了多种可能。通过对建筑室内室外、地上与地下的原有要素进行发展更新,重塑烤烟工业遗产新的活力。

5 结束语

廿里堡烤烟厂作为近代国内烤烟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工业城市发展记忆。通过阐述其保护价值,提出相应的建筑保护与发展建议,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风貌,延续现代活力。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发展其现有建筑格局,适当引入更新发展的活力元素,以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延续原有烤烟工业遗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风貌潍坊烤烟
包裹的一切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筝”艳潍坊四月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库车城市风貌
烤烟漂浮育苗和移栽改进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