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湖剧的发展与传承

2019-04-13浙江外国语学院310012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戏湖州市湖州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12)

一、湖剧的历史溯源

早期湖剧是介于湖州小戏与湖州说唱滩簧(湖滩)之间的一种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湖剧是从湖州说唱滩簧曲艺中的湖州琴书发展而来的,而湖州琴书又与湖州的另一说唱曲艺——湖州三跳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早期的湖滩艺人往往是小戏、琴书、三跳皆擅长。艺人们合则表演滩簧小戏,分则说唱三跳、琴书。因此,论及湖剧的渊源,自然先要论及湖州三跳及湖州琴书的发展。1

(一)湖剧的名称由来

湖剧,最早称为“湖滩”,是一种说唱曲艺。起源于吴歌,受弹词宣卷等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曲艺卷》中记载:“滩簧”,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湖滩就是湖州地区流行的滩簧。湖剧是从湖州说唱滩簧曲艺湖州三跳琴书发展而来2。明末清初,俗曲兴起,出现了“调唱”的艺术形式。“调唱”是湖州滩簧向戏曲过渡的曲艺形式,湖剧出现了比较多的小戏的特征。调唱演出三人以上,一人拉琴其他二人分饰多角。又称湖滩小戏,1951年正式定名湖剧。3

(二)湖剧的发展历程

湖州《南浔镇志》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南浔双林一带已经有花鼓戏的演出活动。这是滩簧最早在湖州的记录。4

湖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发展高峰期。1950年初期湖州市人民政府派文化馆负责人金镇同志组织湖滩艺人学习党的文化方针帮助他们成立了湖州戏曲的艺人组织——“同乐社”。5有了政府的支持,湖剧团更是发展迅速。

1955年湖州市湖剧团成立,新编排了古装戏《龙女牧羊》《十五贯》等,创排了湖剧传统戏《麒麟带》,创排大型现代剧《太湖红浪》《食堂门口》,获得各地区观众的一致好评,剧团奔赴上海安徽等地演出。六十年代是湖剧发展的高峰,根据老艺人高兴发回忆,六十年代的湖剧团可谓“四世同堂演戏,共81人”。6

“文革时期”湖剧受到了极大的摧残。1973年,应吴兴县委领导与广大湖剧观众的迫切要求下,文艺宣传队设“湖剧改革小组”编排《人老心红》,《石岭银锄》等现代湖剧,赢得不少地区观众的青睐。湖剧得以复苏。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因为受到其它文艺模式的冲击,湖剧的演出陷入低谷,1986年湖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对湖剧团采取了“保留剧种,保留建制,保留艺术骨干”的政策。但湖剧团始终在困境中发展,至1992年参加“天下第一团”和第五届戏剧节,获奖颇多。7

(三)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特点与变化路径

湖剧最开始由地方曲艺湖州三跳湖州琴书发展而来。单人或双人坐唱说唱为主,唱词七言为主,主要采用的曲调是本滩调。随着琴书的发展,艺人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形成了烧香调行路调等。8

本滩调是湖剧的主要曲调,适用表达抒情,悲伤的情绪,也可以叙事。本滩调的基本曲式是四句体结构“起”“承”“转”“合”。在湖剧中称为“笃句”“单板”“甩脚”“包底”9。

实际演唱时,会出现“叠句”10,丰富唱腔的腔调还有“吹拉赋”11“三环”12等“插句”处理。节拍是一板三眼,唱句起在中眼上尾字落在板上,俗称“闭口板”。本滩调的调式为五声音阶宫调式。如下谱所示,起句“金”一般唱“5”,落于主音“灯”“1”,承句一般落“程”字“5”,转句落“劲”字“6”,最后合句落“1”。每一句每一字的落音都有规律可循。

谱1 2017年8月20日 老艺人冯雪男提供

早期湖剧只是民间的小戏,形式简单。一丑一旦,一把胡琴,一副鼓敲,便可上台。此时的湖剧大多在农村演出,所唱曲调多为春戏调,风格活泼。

春戏调,适用在欢快活泼的场合。小戏调唱腔口语化,乡土气息浓厚,结构与本滩调相同,也是“起承转合”,板眼位置是闭口板。小戏调的基本曲调分男调和女调,都是五声音阶羽调式,男女音域相差四度。如谱2所示女腔A调,如谱3所示男腔D调。男女声旋律不同,女声在最后第二个字“啊”拖六拍,再结束。13不同的板式,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女腔的中板对比男腔的中慢板,稍微活泼欢快,明朗一些。

谱1 2017年8月20日 老艺人冯雪男提供

谱3 2017年8月20日 老艺人冯雪男提供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湖剧由小戏向大戏发展。从对子戏发展到多人同台的同场戏,剧目情节也开始曲折,演出地点也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书场、茶馆。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湖剧开始在城内舞台演出,表演者增加到十几人,并出现了职业剧团与各社团流派,形成了本滩大戏为主,小戏并存的格局,唱腔主要是本滩调与小戏调14。五十年代,湖剧发展趋于成熟,成立了同乐湖剧团,排演大型清装剧与现代剧,一度风靡杭嘉湖平原。五十年代以后,湖剧更多的是注重于剧目内容及表演形式的创新。如现代戏《太湖红浪》、《食堂门口》、《青春之路》等。与此同时,湖剧团还积极深入农村演出1963年,剧团下乡205天,为农民演出321场(其中现代戏演出百余场),观众达36 万人次。15

(四)湖剧发展过程中与湖州地方传统音乐的关系

湖剧的发展与湖州曲艺、民歌、戏曲等地方传统音乐密不可分。据中国戏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戏曲剧种手册》载湖剧于清末(约1900年)由吴兴一带的当地滩簧、湖州琴书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湖剧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地方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

湖剧中的基本调本滩调与小戏调均吸收采用了地方曲艺湖州琴书的曲目,在唱词与版式方面较多参考了湖州三跳的特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湖剧艺人分开唱琴书,合作唱小戏的现象十分常见。16

湖剧跟江南的民歌说唱也有关系,曲调和艺术风格上与地方民歌十分接近。唱腔上“起”、“平”、“落”的结构,本滩调的“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都与当地传统民歌十分接近。

湖剧的曲调分两种,一种是基本调,本滩调,烧香调,小戏调均为基本调。另一种是各种民歌小调,劝世调,四方调,绣荷包,十三拍等各种派生调。湖剧中的蚕花调、四方调,都是由当地小戏的曲调派生而来。

(五)湖剧对其他剧种的影响

湖剧对周边的剧种影响深远。据周怡白的《戏曲音乐研究》:越剧的嘀多调最早是从湖州说书和余姚秧歌发展而来。据高义龙《越剧史话》“1889年,艺人金芝堂”在余杭葫芦桥茶店唱书,唱书之余听到湖州三跳艺人在卖唱,曲调柔美,帮腔灵活,他就偷偷的将湖州三跳的曲调融进“四工唱书调”用尾腔的“呤吓呤呤吓”命名为“呤吓调”老艺人又称“湖调”,在越剧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现在的无锡市歌《太湖美》,曲调与湖剧的蚕花调极为相似。由此看来,湖剧与周边戏曲音乐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湖剧与其他嬗变的传统戏曲相似,基于农民喜爱的小戏,曲艺,民歌,从对子戏到同场戏,再到清装戏,由简到繁演变而来,并融入了几代人的创作与表演风格。对周边剧种有所影响,也曾深受观众追捧。

二、湖剧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外来音乐的大量引进,大众流行音乐文化发展,并迅速占据市场,取代了地方戏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风潮下,国营的湖剧团无法及时适应,人员流动较大。政府文化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未能引起高度重视。2000年,湖州市湖剧团遗憾解散,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2007年6月,湖剧被列入了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承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湖剧的任务,十分重要紧迫。2009年塘甸小学成为湖州市首个“湖剧传承实验基地”,邀请高兴发,冯雪男,许丽娟等老一代艺术家及湖剧传承者每周进校园教导孩子们学习湖剧。学校还编写了湖剧学习课本《遗城古韵》,来帮助孩子们学习湖剧。2016年,湖剧参加省里演出,临时创作排演的小戏《山那边有座亭子》,在省小戏曲汇演中获得两个金奖和一个特等奖。

湖剧的保护虽然得到了不少关注,但在现实中也的确遇到许多困难。湖剧老艺术家们虽然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湖剧,但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湖剧演员的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最年轻的湖剧传承者如今72岁高龄的肖明芳是从8岁开始学戏的,其他的湖剧艺术家们也都是十三四岁开始学习。演员的青黄不接也是传承湖剧的一大难点。

湖剧的萎缩,笔者认为这与湖剧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大潮掀起之时。政府重视的是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加快,大家想的是如何下海经商,如何走向时代潮流,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

八十年代,大街上流行的是喇叭裤,爆炸头,收音机,播放的是通俗歌曲,影视歌曲。观众的审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五十年代时,湖剧的观众大多是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去茶馆看滩簧,去书场听说书,去剧院看湖剧,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接受文化知识的方式。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广播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早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再局限于“看传统剧”的方式。同时,湖剧的剧目有限,题材也不再丰富,人们不愿意去看这些“陈词滥调”。缺少了观众的湖剧,就不再有生命力了。急剧萎缩的市场,不景气的发展前景,使一些湖剧人才,丧失信心,转行他业,另谋出路。观众少,人才流动大,使湖剧团生机不再,只能选择解散。

三、改革湖剧传承方式

随着湖剧的发展,其传承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解放前,湖剧艺人一般以曲艺人行会组织的形式出现,以湖州明裕社,德清的正古社为较早。一般是师徒制,招收学龄的儿童进社,拜师培养。解放后,由于政府大力支持,同乐社暨后来的湖剧团成立,招收大批学员,重点培养如高兴发,劳志良,肖明芳等老一批湖剧传承人。

立足湖剧的现状,湖剧的传承方式必须有所革新。日前,湖州努力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城市,这是保护传承湖剧的良好时机。湖剧是地方特色,本土文化。传承发展湖剧更利于体现湖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历史风采。

(一)优化就业政策,助力剧团建设

湖剧传承人,湖州市国家一级演员高兴发先生认为:传承湖剧这项大工程十分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长期的资金投入。学习湖剧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漫长又艰苦的学艺过程需要精神动力。

1.演员队伍培养。当下,在老一批湖剧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与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合作开展湖剧团的建设。2018年湖州市文广新局委托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开办湖剧表演人才委培班,招生三十名湖剧演员,于2018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录取后,需与湖州市文广新局签订协议,学生学习期间由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统一管理,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颁发全日制中专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湖州市文广新局承诺安排学生与湖州市湖剧团签订入职合同并就业,年薪不低于10万。17这一演员培养模式要在坚持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向下延伸至初中甚至小学,向上延伸至高校和大学,以提升演员基本功和文化层次。

2.乐队建设。仅有演员还不够,还需要乐队。湖剧团解散以后,剧团的伴奏人员散落各地。湖剧演唱伴奏,大多采用个人编创的MIDI伴奏带,价格在几百到三四千不等,质量良莠不齐,在演出过程中容易出现伴奏带死板无法适应临场的变化。乐队人员的传承和培养十分紧迫。笔者认为,社会上掌握乐器演奏技艺,尤其是主要民族乐器的人才资源是比较丰富,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湖居乐队中来。

首先是要有一批固定人员;其次,可以有一批兼职人员;第三,改进乐队编制和,让一些现有的乐器融入乐队,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乐器,就用什么乐队编制。

3.剧本的创作。剧本是剧团的生命线,创作贴近生活的剧本也是湖剧团吸引观众打开市场的一大有利举措。如何培养湖剧唱本剧本的创作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剧团的发展,在当前体制下,关键在于政府财力物力精力的投入。也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让民间有识之士加入到湖剧传承发展中来。稳定所培养人才就业渠道,提高待遇。

(二)推动湖剧“返乡”活动

湖剧源于农村,植根于本地民俗生活,也有广大的观众群体。如今,新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大部分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大礼堂”。充分利用文化大礼堂,让湖剧“返乡”有利于传承湖剧,是传承湖剧艺术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农村的老人对湖剧的热情与喜爱不容小觑,“返乡”演出,不仅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高兴发先生就在下乡演出时收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徒弟,跟他学习,四处演出。18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前村的沈根法草根艺术团,也有部分爱好者请来肖明芳老师排演经典剧目《庵堂相会·过桥》《朱三刘二姐》,活跃在各种汇报演出中。若是艺术团正式聘请湖剧艺术家,定期培训排演,独唱湖剧特色剧目也不失为发展湖剧的别样方式。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网络应该加大推广和宣传湖剧经典表演片段。比如,在知名节目《开心茶馆》中,穿插湖剧表演。电视专门开设湖剧的专栏戏曲节目。湖州日报等媒体可以设专栏发表关于湖剧的征文。文化部门可以创办“说家乡话,懂家乡戏”等民俗艺术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关心湖剧,了解湖剧。

新兴自媒体潘氏梁言就是用湖方言来说时事新闻,配音娱乐的地方网红,拥有大量年轻粉丝群体。其内容如果能涉及湖剧的推广和宣传,将会起到极大的效果。

(四)让“湖剧”走进中小学乃至高校音乐课堂

塘甸小学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剧)传承基地”,在改革音乐教材,传承湖剧文化方面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其编写的湖剧音乐教材《菰城遗韵》,排演的湖歌和湖剧舞台剧(《半夜鸡叫》《中山狼》、《小熊请客》、《三个和尚》等),充满童趣,富有湖剧方言湖剧音乐的特色,赋予了湖剧新的生命,受到观众的欢迎,多次在“湖州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如此好的“样板”,还要继续发扬,要在更加多中小学进行推广。

湖州师范学院是湖州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将湖剧作为通识课,对大学生进行湖剧知识普及,培养欣赏兴趣。尤其是对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湖剧艺术宣扬,使“准老师”走出校门,能更广泛的传播湖剧文化。

(五)改革湖剧音乐顺应时代潮流

湖剧,时湖州人民的精神财富,湖州地方性的浓郁民俗文化,湖州地区人品以及生活的真实写照,应该即时反应时代潮流。湖剧,是湖州人民的集体回忆,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湖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许顺势改革。

笔者认为:可以将以往大篇幅的湖剧音乐故事精简化,碎片化,拍成小视频,在自媒体娱乐平台中广为推广。选取时事政治,民众的生活热点,作为湖剧的新题材。用以往的“蚕花调”,改编湖州的城市宣传歌曲,比如冯雪男老师编创的《天堂中央美湖州》,将熟悉的旋律,赋予新的歌词。

四、结语

本文从湖剧的历史溯源、发展、现状以及传承,在立足现状的前提下,提出对湖剧传承一些思考与建议,祝愿湖剧能够拥有广阔前景。如今,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剧传承人不遗余力的努力,学校的普及,新媒体的宣传推广,湖剧的传承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注释:

1.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15.

2.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16.

3.湖州市文化局.中国曲艺志·杭州卷·湖州分卷[M].1998年第一版P37-40.

4.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17.

5.湖州市文化局.中国曲艺志·杭州卷·湖州分卷[M].1998年第一版P27.

6.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30-64.

7.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74.

8.湖州市文化局.中国曲艺志·杭州卷·湖州分卷[M].1998年第一版P77.

9.湖州市文化局.中国戏曲志·浙江卷·湖州分卷[M].1998年第一版.P72-84.

10.叠句,起句后接合句,或出现两句上句两句下句。

11.吹拉赋,一般用在起句,在唱词最后第二个字上加拖腔,再唱尾字最后落“1”.

12.三环,一般用于起句,在七字句唱词第四字落“2”,接过门后再唱三字句,然后接起句的长过门。

13.湖州市文化局.中国戏曲志·浙江卷·湖州分卷[M].1998年第一版.P72-84

14.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30-49.

15.蒋中崎、许丽娟.湖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P74.

16.2017年8月20日采访老艺人冯雪男口述。

17.学校网址与招生简章http://www.ysysj.net/。

18.根据老艺人高兴发先生的口述。

猜你喜欢

小戏湖州市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还小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小戏骨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