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徐匡版画作品中人文思想的表现

2019-04-13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10100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篇版画人文精神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10100)

徐匡出生于1938年,早年在上海陶行知艺术学校与中央美院附中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美协工作,在从艺六十多年中,创作了大量的版画作品,其内容与题材多来源于生活,早期创作以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题材为主,反映人民的生活,表现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生产活动,宗教仪式等多方面均有涉猎。

一、关于作品《待渡》

徐匡在1959年曾以作品《待渡》参加“莱比锡世界版画比赛会”,作品的入选无疑给了正值青年时期的徐匡莫大的鼓舞,可以说是徐匡的成名作。《待渡》(图1)是一幅套色油印版画,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四位青年以不同的姿态静靠在小船上,左边的红衣男青年回头眺望,似乎在等待开船的时机,中间的女青年要么看书,要么挽手低头沉思,似乎在思考他们坐船的终点,也可以说是当时青年们人生的出路。船要开了,开去何方,航路中定会有艰险与曲折的伴随,作者抛给观众们无数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深深思考。在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人们的命运随着国家的急剧变化而面临着不同的转折。作为青年时期的徐匡,正是把这种“生命的不确定性”记录在了作品上,大家意气风发,带着期待、惶恐甚至一丝迷茫上了小船,驶向彼岸。作品中角色们情感正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波澜,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印记,让读者们回味无穷。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青年们的风华正茂与精气神儿正是徐匡想要着重表现的。前进的路途遥远且不确定,但我们终要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道路的艰难困苦,就如同《待渡》中男青年那叉腰挺胸的模样一样动人。

图1

二、关于作品《乡村小学》

《乡村小学》(图2)是徐匡于1963年创作的一幅套色木刻版画,这幅作品取材日常,作者用一个巧妙的视角把一个平常日子里农村小学上课的场景所交代出来。在构图上徐匡采用了“满构图”的形式,整个画面显得圆润饱满且富有张力,画面下方的斗笠与上方的草棚形成呼应。

图2

作者对于画面构图的巧妙处理还在于作者大胆的舍弃了乡村小学中的“教师”角色,把教师藏于白墙之后,反而去强调同学们上课环境的艰辛,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大胆肯定,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场景,简陋的教室,琅琅的读书声与一个个求知眼神显得真实自然。《乡村小学》这幅作品,徐匡就把城乡教学的差异性表现了出来,当时极具特色的“上学用品”斗笠和镰刀放在了画面中最显眼的位置,阳光下的鲜花、木窗、板凳,一下把场景的距离拉回了农村,充分体现了乡村小学特有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方式。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课画面跃然于眼,这幅作品的表现方式质朴自然,主题明了,让读者感到亲切而又熟悉。

三、关于作品《草地诗篇》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徐匡版画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例如《小骑手》《主人》《纳木湖畔》等,《草地诗篇》也是其中的一幅。

《草地诗篇》这幅版画描绘的是当年女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场景,在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身背长枪的女青年倚靠在马背上写诗,女青年的美丽阳光的形象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画面背后则是云彩漫天,辽阔的草地百花争艳,昔日老红军走过的草地已是生机盎然。歌颂青春,记录美好,女青年形象更多背负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祖国对于下一代人的期待。这幅作品作为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除开作品过人的思想性与技术性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它能勾起一代人对知青生活的情感共鸣。优秀的艺术作品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而是能够给人以人文关怀与情感慰藉,《草地诗篇》便是。

图3

四、把握作品中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随着当代艺术的冲击,版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门类也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在网络与科技发达的今天,艺术创作似乎是“技术化”越发严重。笔者认为,这种只顾技术化的炫技创作只会远离大众审美,抛离了人文精神的美术创作都是无水之源,正如画坛前人李焕民所说,“艺术创作,思想是弹头,构思与技巧是导弹”。好的作品,思想性是第一步。徐匡的作品思想深邃构思巧妙,刀法表现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学习与研究徐匡的版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于塑造人们向“真善美”的艺术追求,对于作品态度的真诚表达,也对于艺术家对人性的美好关怀,都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诗篇版画人文精神
版画作品选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华诗篇
静待绽放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雪峰山诗篇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律诗篇法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