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情景、情心
2019-04-12谭茜
谭茜
摘 要:要想引导学生在“心”上做文章,写出“有境界”的游记,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以“三情”教学为支架:即“情境导入”——唤醒记忆巧选材,“情景细摩”——心物交融品景味,“情心渗透”——有感而发真表达。
关键词:游记写作;情境教学法;情境导入;情景细摩;情心渗透
《学写游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四篇游记后,理应“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在游记写作教学中,应明确:游记是通过移步换景叙写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从而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写有境界的游记呢?
荣维东有言:“写作教学的三个核心要素学生、任务、支架。”当游记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已然基本明确,即写“有境界”的游记,教师应该如何依据具体学生来搭建支架呢?
笔者认为,基于学情,单元要求和课程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游记写作教学的支架莫过于三“情”教学,即“情境导入”——唤醒记忆巧选材,“情景细摩”——心物交融品景味,“情心渗透”——有感而发真表达。
一、情境导入——唤醒记忆巧选材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好的情境导入设置是兼具生活化和创意性的,它能将任务驱动与写作欲望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内在情感欲望与外来写作任务相融合。其要素包括:作者的身份——读者——话题——目的——跟生活的关联。
以下是笔者在游记写作教学备课中,基于五要素思考下的情境设置表格。
“公开课的新奇感”、“师生间的地域差距”、“春天”、这些因素碰撞在一起,自然引起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以,当老师请同学们为初次到深圳的老师设计一条最美旅游线时,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兴趣。学生在推荐过程,即确立游记写作的景点过程中,已經融入了自己的哲思和情感。
二、情景细摩——心物交融品景味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在关于学写游记的课程要求中明确指出:“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一次串联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重点,须详写。”因而,在游记写作教学中,应侧重于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若想要写地“有滋味”,就必须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即钟嵘所说的“指事造形”和“穷情写物”。于是,“细”与“摩”就成了游记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两点。情景细摩应运而生。
所谓情景细摩中的“细”主要有以下三点要求。
其一,范例精细,以学生熟悉并学过的课内名家名篇为佳。
其二,咀嚼仔细,关注字词,把握文字细节,学习精要的写作技巧。
其三,点拨心细,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和积极的鼓励。
所谓情景细摩中的“摩”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其一,描摹,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通过各个角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求尽可能真实地展现景物之美。
其二,“摩”通“磨”,即雕琢之意,即反复雕琢文字,锤炼语言。故,在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学生成果展现后,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反思“细磨”,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互磨”,教师指导学生“精磨”。
基于“细”“摩””原则,笔者在游记写作教学中的学习景物描写的环节通过:“①展示名篇经典句子;②梳理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③练笔;④练笔展示和点评”这四个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归纳方法、模拟写作、相互修正的过程,实际是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促成理性的写作方法指导关照下感性写作,而最后,学生与老师的现场点评,带来的理性思维的火花和感性认知的升华,其写作效果是明显的。
以写作水平居班级末几位的学生A描写樱花园的句子为例。
所谓“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在作者的三遍的情景细摩过程中,其实“物”“我”已渐渐相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情心渗透——有感而发真表达
关于情与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早在南朝,刘勰就曾有过相关的论述,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写作,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语文教科书八下第五单元导读中,编者明确指出:游记是“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情思。”为目的的。由此可见,情心渗透于行文之中,才是游记写作中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有“我”,更要“以‘我的目光看世界,艺术地、真实地,坦率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内心生活图景。”
基于此目的,教师要想教会学生“真”感悟“真”表达,就应该关注三要素:学生学情、经典范例和抒情角度。
首先要关注学情,要通过各种途径分析出学生的写作困难点,并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要点。
以笔者的教学设计为例:笔者在课前曾针对班级学生统一所写的14篇作文做过统计,约88.7%的学生作文中有明确的情感表达,其中53.1%为对某事某物某地某人的情感,为直接抒情;10%为通过个人感受来间接抒情;20.2%在文章中有生活感悟,但感悟多不深刻;5.5%曾经有出现过历史文化的关注或者感叹。基于统计数据,笔者将学生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并制定了分层学习的三个目标:①学会间接抒情(64.3%);②学会透过现象感悟生命的哲理(10%);③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地域文化。
此后,笔者又针对三层教学内容,向学生做了难易度的调查,结果显示,89.9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难度1<2<3,10.0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难度1<3<2。由此,笔者确定了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2和3。
其次是选择范例。
众所周知,基于学生经验的归纳比演绎的效果更好,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好。要让学生在归纳后有明确结论,在探索中有所惊喜,经典范例的找寻至关重要。其必须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笔者择选范例时做了如下安排:
最后是抒情角度。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范例积极思考、讨论、总结抒发感悟的角度和方法,并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真实体验来选择合适的情感抒发角度。
而笔者班级的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后,归纳出了他们以为的感悟三维度:第一,心灵层面:抒发内心情感,进行心灵互动;第二,生命层面:讴歌生命韧性,探讨人生哲理;第三,文化层面:追溯历史渊源,挖掘地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梳理这三方面的感悟,客观上为了给学生写作中提供一些范例和角度,这样的做法不仅未限制学生的思维,更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经笔者课后统计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在游記写作中情感抒发达到了100%,其中,36.15%的同学通过各种写作方式间接表达自己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46.70%的同学透过美景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感悟;27.15%的同学在借美景而释文化、颂文化。而其中更是有多人在感悟中糅合了两种,甚至三种抒情角度,借文字袒露心声。
而B同学在夜月之行后道出了她心中的信仰和公理。
“这样的月夜让我突想起李太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唐朝这只斟了一半的酒杯,被宋朝的苏东坡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何止两次追问。纵是如此,现代社会,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将夜晚用来追寻月亮的足迹,看着婵娟在月宫清舞,将光阴世间肆意抛洒在山水间呢?工作的浮躁、喧嚣逐渐撕扯着人们的内心,眼高手低的喟叹,消磨着人们仅有的耐心。这何尝不能显露出一种精神的淡亡!人活着总要一口气儿吊着,那就是信仰,人无信仰不可活,这是公认的理。”
这样有“心”的文字很真实,却又实在令人动容。
总而言之,游记写作,“重”在移步换景,合理确定游览顺序和路线,“点”在运用多种写作角度,将印象深刻的景物生动细摹,而“心”则在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要想引导学生在“心”上做文章,写出“有境界”的游记,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以“三情”教学为支架,研究其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M].厦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95-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3]庄涛,胡敦骅,梁冠群.写作大辞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023-1026.
[4]刘勇,邹红.中国散文通史(现代卷下)[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33-35.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