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乡愁
2019-04-12韩彦如
韩彦如
斯蒂文·霍金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天才,被世人称之为“宇宙之王”。但是命运待他却十分残酷,21岁那年便被肌肉萎缩症禁锢在了轮椅上,随后,由于进行穿气管手术,霍金的说话能力也被剥夺,只能通过声音合成器发出声音与人交谈。长期的病痛折磨让霍金的身体逐渐开始萎缩、变形,医生断言他只能活两年,但是他却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这一坐就是30年。在多年的病痛折磨中,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感到悲观而放弃生活,而是凭借着身残志坚的精神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无数的贡献。
身为一名高中生,在初步阅读霍金之后,我觉得霍金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终于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于物理和哲学有着十分独特的看法。霍金的一生一共经历了身体与心理上的两次放逐,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却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霍金的“本我”意识,这一放逐形式的存在,同时也在另一种意义上突出了霍金为人的类的思考——乡愁。霍金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在寻找自我家园的同时不仅解读了自己的乡愁,同时也为人类解读了乡愁,这便是“哲学”,也是一种主体性缺少后的思想意识。霍金在怀着乡愁寻找精神自我家园的同时也等同于在寻找这种丢失已久的主体性。
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对此,我们可以从霍金的乡愁为起点开始思考,如果一个“本我”已经逐渐丧失了的“自我”,不用压抑便可以被放逐了“本我”的自我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之意义、存在之价值根本上说存在之存在,便会无限程度上逐渐放大自己的意识能动性。这种意识能动性的存在使得霍金的理论逐渐走向了最高级别,也可以称之为是“终极理论”。霍金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乡愁完全寄托了在这种理论上,这让他在很大程度上体验到了家园的感觉。但是,这也无疑可以说是一种海市蜃楼,一旦时间到了海市蜃楼消失人们就会随之产生更加深远而浓厚的乡愁,也正是这种原因让霍金怀着无限的乡愁去等待一个又一个海市蜃楼。
在读懂霍金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种生命体存在亦是如此,我们的主体性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次次建立,却又一次次被剥夺至失去。同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海市蜃楼一次又一次的在消失之后,却又一次以此的出现。从我们人类诞生初始便开始,那种一次又一次建立起来的主体性在一次次变成假象之后,我们可以想象到:“人类”已经不再是“人类”,而是一种“披着人皮的虚无”。这种主体意识的消失相较于古神话中“上帝之死”以及哲学家们的“哲学之死”来说性质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将人类的乡愁再次无限的放大,甚至说是打入到了万劫不覆的乡愁深渊。
于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不甘于屈服于这样悲惨的现实,不愿意生活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经过无数次理性分析,试图发现现实、寻找现实的“达达主义”诞生了。不久之后,哲学家们在碑文上拓下了超现实的绘画,将之与哲学融合在一起,这让疯癫的哲学表现形式、无意识的文化创作成为了主题。但是这种主题的存在依然没能帮助人类找到生命的主体,超出现实、寻找现实的达达主义随后便与之殊途同归,坠入深渊,同样而来的是人们依然没能摆脱乡愁的缠绕,依旧是在不尽的时间长河中寻找归宿。与其说霍金宣布“哲学死了”,不如说霍金宣布“主体死了”,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所谓的哲学“从未活过”,甚至从未存在过,这无疑是最悲惨的现实。于是霍金开始了新一番的思考,他甚至尝试着将哲学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去思考和分析,但是最后却发现这依然演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与其说思考“人类如何在布满黑洞、满是粒子中的宇宙中自由生存”,那不如说是思考如何在“布满黑洞、粒子的宇宙中寻找主体,并使其可以驾驭万物”。这不难理解,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希望能够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主人翁的感觉。
当我再一次深读霍金之后,我觉得,哲学并未死去,事实上哲学依然是存在的,哲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等同于“上学对于学生的意义”,并非是毫无作用的。霍金的乡愁源于人类的乡愁,指的主要就是“主体丧失了主体性”,且急迫的去寻找这种主体性。在我们人类诞生至今,在某个特殊的阶段导致主体性丧失,人类在苦苦寻找之后依然未能寻到结果。哲学就是丧失主体性的主体确立自己主体性的过程,随着人类的诞生与灭亡,哲学便也会存在或失去。而我们生为地球的主体,在这个寻找主体性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导致行差踏错,不可置疑的是,一旦过程中确立的内容或者寻找的方向出现错误,整个人类与社会的價值观必然会形成一个盲区,这无疑是一个主体在寻找主体性的过程中有待解决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知道,在这无尽的岁月里,如何确立主体的主体性,并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逻辑的、历史的解读,离不开我们人类更多的系统阅读和细致解读,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哲学还健在,这些工作的价值便永远不会失去,在寻找和发现中我们付出的精力和汗水不会白白浪费,我们有理由相信,主体终会有找到的一天,人类的乡愁也终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