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扎尔巴耶夫,巅峰时刻放权
2019-04-12吴焰
吴焰
2019年3月20日,纳扎尔巴耶夫在阿斯塔纳出席新总统托卡耶夫宣誓就职仪式。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1940年生于苏联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任哈共中央第一书记,1990年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1991年任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并长期连任。2019年3月辞职。
3月20日,哈萨克斯坦举行了新总统托卡耶夫就职仪式。78岁的纳扎尔巴耶夫随后从总统府搬到了国家图书馆——那个暗夜中如璀璨星球的国家建筑,结束了漫长的总统生涯。
前一天晚7时,他突然通过电视宣布辞职。全世界都还没完全反应过来,这位浓眉大眼的开国总统已经潇洒地转身离去,走路依旧昂首挺胸,隐约透出摔跤手般的勇猛气势。
3月23日是哈萨克族的新年。外界猜测,他之所以选择新年前宣布辞职,是想“辞旧迎新”。
2019年3月21日,纳扎尔巴耶夫与托卡耶夫(右)一起出席哈萨克斯坦传统节日活动。
“哈萨克斯坦之父”
1940年7月,纳扎尔巴耶夫出生在阿拉木图附近一个普通牧民家庭。战争、旱灾、饥荒,让他童年时代总是饥肠辘辘。他回忆:“那时候什么可尽情享受呢?就是阿拉套雪峰顶上的蓝天、灿烂的阳光和山中无与伦比的清新空气。”
18岁时,他首次离乡,来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进了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当过铸铁工、高炉工、调度员、工长。7年工人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后来,他还获得了经济学博士。
22岁加入苏共,29岁成为管理干部,39岁当上省部级领导,纳扎尔巴耶夫“进步”很快。1986年,时任哈萨克部长会议主席的他妥善处理了阿拉木图一起群体事件,赢得了声誉。他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干部”,1989年当上哈共中央第一书记。1990年他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仅次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三号人物。当时盛传他可能接任苏联总理。苏联解体后,他于1991年毫无悬念地当选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当选之日他写下诗句:“你好,年轻的国家!”
那时,他十分清楚自己面临的窘境:哈萨克斯坦远离世界经济核心区域,虽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差,资金不足,经济依赖俄罗斯;国内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哈俄两族各占40%,难以团结;巨量核武器存在于国内,成了烫手山芋;极端主义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爆发;和俄罗斯之间存在铁路运输、拜科努爾航天发射场、里海划界等问题,与中国的边界也模糊不定,同中亚其他新独立国家矛盾不少……
面对困境,他以一种既温和又铁腕的方式,为这个新生国家制定“千年大计”。面对几乎瘫痪的企业,他大胆推进私有化,尽管招致大量指责,但一大批企业“起死回生”,哈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走向安定。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他大胆开拓多元市场出口,提出“哈萨克斯坦2050”国家发展战略,擘画“未来之路”和“数码哈萨克”等蓝图……
苏联解体后,哈境内有上千枚核弹头、几十架战略轰炸机、几百枚巡航导弹,成为仅次于美、俄、乌的第四大核国家。但他果断决定弃核,成为世界上首个自愿放弃核武器库的国家,又与其他4个中亚国家签署《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使中亚成为北半球首个无核武器区。这为他换来了时间和机遇。
1997年,他力排众议,将首都从东南角的阿拉木图迁至北部偏远的阿斯塔纳。当时,“很多人都说我疯了”。如今,人们意识到此举将国家重心北移,带动北部地区发展,铲除了分裂危险,让国家更稳定。在他带领下,哈国没有发生其他独联体国家出现的动荡,而是经济增长、政局稳定、民族团结,闯入世界经济前50强。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祝贺纳扎尔巴耶夫65岁生日时称,他“从零开始建起了一个独立国家,只有非凡的人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在与纳扎尔巴耶夫通电话时称赞其领导能力。而纳扎尔巴耶夫这样总结自己的执政成绩:在苏联的废墟上建立起成功的国家和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在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内创造了和平与稳定。
掌权28年,纳扎尔巴耶夫经历了1次公投、4次大选,每次选举都高票连任。最近一次是2015年大选,他以97.7%的支持率连任。根据哈宪法规定,总统可以长期连任。支持者说,他的绝对威信让他拥有最多民意支持;而反对者则称,没有政治对手的“连任”和高得票率是“威权主义”的结果。但双方在一点上有共识:如果不是主动辞职,这位“哈萨克斯坦之父”还会干下去,至少会干到2020年4月任期结束。
2002年,纳扎尔巴耶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在哈萨克斯坦一滑雪胜地滑雪。
女儿成为新“二号人物”
随着纳扎尔巴耶夫的主动辞职,他的“掌国传奇”又增加重重一笔——他创造了权力平稳交接的新“中亚模式”。
环顾中亚各国,同属于苏联解体后的“国家遗产”,国家元首同是由苏联体制内官员“变身”而来并长期执政,其他国家在权力交接上几乎都不太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选择了保守路线,维持稳定为第一,死后家族遭清算;在土库曼斯坦,“土库曼巴希”尼亚佐夫搞愚民政策,最终死因不明;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两次“颜色革命”,两位总统逃亡;塔吉克斯坦则打起了内战……有分析称,这些事也许让纳扎尔巴耶夫警醒,并及早酝酿权力传承。近一两年,哈经济下行压力趋大,国内反政府舆论有所抬头,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可能促使他在自己还能牢牢掌握主动权时,选择最有利的时机与方式完成政权过渡。
不再任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仍拥有巨大的权力。2000年,哈议会通过《首任总统法》,确认纳扎尔巴耶夫卸任后的地位是“首任总统”而非“前总统”,并赋予了“首任总统”独特的政治权力;2010年,议会赋予纳扎尔巴耶夫“民族领袖”的终身头衔,保护他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免受司法追究,确保他在卸任总统后仍有独立的行政团队;2018年7月12日正式生效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安全会议法》,更授予了首任总统安全会议终身主席的权力……
纳扎尔巴耶夫在辞职时强调,自己仍是哈国安会和执政的“祖国之光”党的主席。不过他也说,自己未来的任务是“要确保将政权交到新一代领导人的手中,他们将继续推进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
人们注意到,代替纳扎尔巴耶夫完成剩余任期的是哈国“二号人物”、议会上院议长托卡耶夫。他是纳扎尔巴耶夫最忠诚的政治伙伴,两人自国家独立第一天起就在一起工作。纳扎尔巴耶夫称他为“诚实、有责任感和说到就做到的人”,是“我们能信赖、把哈萨克斯坦交给他管理的那个人”。
托卡耶夫曾是苏联外交官,也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外界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观点非常温和的人,不喜欢在任何方向做激进改变”。人们相信他会忠实地执行纳扎尔巴耶夫制定的路线。宣誓就职后,托卡耶夫授予纳扎尔巴耶夫民族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并表示自己将继续执行原来的政策方针。他还提议把首都改名为纳扎尔巴耶夫的名字“努尔苏丹”,并在首都建一座纪念首任总统的纪念碑。
当日,纳扎尔巴耶夫的大女儿达莉佳在上议院全票当选为新议长,成为哈新政权的二号人物。人们相信,她会在哈政治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纳扎尔巴耶夫辞职后,哈民众虽然普遍伤感甚至茫然,但哈国内局势总体稳定。一向喜欢批判纳扎尔巴耶夫的西方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他在不是“非辞不可”的情况下自愿提前离任,是勇气,更是智慧。这次权力过渡没有引发政治动荡,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又一贡献。而在所谓“后纳扎尔巴耶夫”时代,他并不会真正缺席,这也为其路线的长期推行赢得了时间、空间和主动权。
平衡外交
纳扎尔巴耶夫辞职后,《纽约时报》载文称,在外交政策方面,哈萨克斯坦在两个邻国俄中之间进行了巧妙的平衡,同时保持了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俄政治观察家朱拉夫列夫则称:“作为苏联地区政治最稳定国家之一的领导者,纳扎尔巴耶夫似乎总能与国际合作伙伴找到共同语言。”
苏联解体后,哈俄关系虽有起伏,但总体保持亲密的伙伴关系。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职前数小时与普京通过电话。据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透露,两人主要谈了辞职事宜,并约定经常联系。这次特别的电话显示了俄哈的特殊关系。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纳扎尔巴耶夫辞职后公开称赞这位“欧亚一体化”倡议的提出者,并在社交媒体上感谢他为发展俄哈关系所做的一切。5年前,俄、哈、白俄罗斯三国总统在阿斯塔纳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是“欧亚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纳扎尔巴耶夫曾说,他希望“与每个人成为朋友”。在实现无核化后,哈萨克斯坦与美国在反恐和经贸等方面继续展开合作。去年1月,纳扎尔巴耶夫飞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会面。白宫将美哈关系定义为“增强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涉及航空、农业、石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20多个协议,意向总额高达70亿美元。
游走于俄美之间,需要“左右逢源”的能力,纳扎尔巴耶夫做到了。身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活跃的一员,哈积极参与俄方牵头进行的军演;但同时,哈美也每年举行名为“草原之鹰”的联合军演——这是完全按北约标准进行的。
不仅如此,纳扎尔巴耶夫还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提高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他提出建立一个全亚洲范围的地区性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即“亚信会议”),他首次倡议召开两年一届的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以提倡宗教对话、抑制极端主义;阿斯塔纳还举行过为解决叙利亚局势而进行的谈判。而他在总统任上最后一项外交成就是去年8月与俄罗斯、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伊朗领导人共同签署“里海法律地位公约”。
正如朱拉夫列夫所说,纳扎尔巴耶夫是“罕见的国家领导人,他设法追求平衡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做出选择”。
“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这句话来描述纳扎尔巴耶夫,可谓名副其实。他曾多次访华,并说“中国是一个巨人,哈萨克斯坦始终在关注伟大邻邦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更亲自担任火炬接力境外传递首站阿拉木图站的第一棒火炬手。这位多才多艺的总统擅长弹唱冬不拉,早年创作过一首思念故乡的曲子,后来成为徐克电影《七剑》的主題曲。喜爱摔跤、网球、滑雪、滑冰的他,访华时看到中国百姓在户外打太极拳,还专门学习过太极拳。
习近平主席也多次访哈。纳扎尔巴耶夫陪同习主席参观,曾在谈起各自国家发展建设时,兴之所至叫停车队,邀请习主席信步走上大桥;为抓紧时间交换意见,他主动提议乘坐中方飞机,陪同习主席从阿斯塔纳飞赴阿拉木图,在机上共进早餐,咸菜、馒头、小米粥,促膝相谈,纵论天下。
与中国的交往,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呼应,则展示了纳扎尔巴耶夫作为政治家的战略思维。2013年9月,习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哈萨克斯坦由此成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纳扎尔巴耶夫立即响应,提出将哈“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与“一带一路”无缝对接。哈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关键国家,中哈在产能、农业、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正全面开花。
2008年4月2日,纳扎尔巴耶夫从时任中国驻哈大使张喜云(右)手中接过北京奥运火炬。
经济学家李稻葵教授曾于2017年参加阿斯塔纳经济论坛时应邀同纳扎尔巴耶夫进行深入对话。当时,有国外专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质疑,认为它无法造福中亚地区人民。纳扎尔巴耶夫说,哈萨克斯坦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没有出海口的困扰。尽管有很多阿拉伯国家提出愿意为哈萨克斯坦提供长期的出海口,而“中国的近14亿人口就是最大的市场和经济动力。跟中国合作,等于为哈萨克斯坦找到了最大的海洋”。2018年11月,他在出席活动时公开驳斥所谓“中国威胁论”。他说:“我多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些话题。中国没有任何扩张、侵占他国领土的意图。相反,他们需要的是发展、平静的生活,做自己国内的事,实现科技进步。”
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在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职的电视讲话中,他介绍托卡耶夫时特别强调后者“掌握流利的中文”。看得出来,他不希望因自己的辞职,让人们对哈中关系的未来有任何担心。纳扎尔巴耶夫的另一亲密战友、前总理马西莫夫也是“中国通”,曾在中国留学多年。哈政坛人物的“中国情结”,连俄罗斯人都注意到了。有评论指出,随着托卡耶夫的就任,这位曾在北京语言学院留学的外交家总统,只会将纳扎尔巴耶夫的“中国情缘”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