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方曲艺,进入非遗就安全了吗?
2019-04-12朱嘉华
朱嘉华
2018年9月28日至29日,“青海地方曲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以及“2018青海地方曲艺展演”活动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在为地方曲艺走向舞台成为常态化而欢欣鼓舞之际,不禁为传统曲艺在民间的发展忧心忡忡。曲艺来自民间,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所以说曲艺是“市井文化”。它存活于民间土壤,离开民间土壤的氛围后,舞台化的曲艺更多展现的是视觉艺术,身着华丽盛装的演员被现代化光影技术烘托得光彩照人,为地方曲艺增色不少。虽然通过直播、录像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让更多大众感受到了地方曲艺的魅力,但舞台越华丽,伴舞越曼妙,离传统曲艺的本质越远,甚至失去了土壤的味道。
难怪有老专家指出,传统曲艺仍然在衰落,演唱走向歌曲化,失去了曲艺的味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拿本次曲艺展演来说,一台15个节目,其中6个被民间小戏、秦腔小戏、板胡独奏、民间小调(3个)占据。曲艺节目有9个,分别是青海平弦《水淹金山》;青海越弦《伯牙抚琴》;青海下弦《麻全义孝母》;快板贤孝《晚年的法图玛》;西宁贤孝《郭家寨里邀阿舅》;青海道情《总书记话儿暖人心》《张果老骑驴看青海》;还有青海官弦《老鼠告状》,搅儿《好日子》。
纵观这9个曲艺节目,概括了目前流行的主要曲种,其中《水淹金山》《伯牙抚琴》《老鼠告状》均为传统老段子;《麻全义孝母》《郭家寨里邀阿舅》《晚年的法图玛》《总书记话儿暖人心》《好日子》《张果老骑驴看青海》为近十年来创作的新段子。
从表现形式看,传统老段子沿袭了传统表现手法,青海下弦《麻全义孝母》由青海下弦国家级传承人刘延彪(盲艺人)、其徒弟郭淑珍(即郭花花,盲艺人)和民间艺人郭增吉、王占香表演。77岁高龄的刘延彪先生已经唱不动了,老先生的板胡伴奏是这个节目的一大亮点。由于自幼失明,老先生自学胡琴时满把握弓的手法一生都未曾改变,但演奏技术可以说屈指可数,在青海曲艺界享有盛名。唱腔由郭淑珍与王占香担任,遗憾的是郭淑珍的嗓子也比10年前有了明显的沧桑感,那珠玉落盘般清脆悦耳的声音不如从前圆润,假如没有王占香的加盟,估计很难将整个段子唱下来。这个段子是2012年为“青海道德模范颂”曲艺专场创作演出的,当时由刘延彪、郭淑珍、毛延奎三位盲艺人自拉自弹自唱,现在来看仍然是珠联璧合的一次高水平演唱。6年后的今天,看着工作人员搀扶步履蹒跚的刘延彪、摸摸索索的郭淑珍离开舞台时落寞的背影,不由使人潸然泪下。毛延奎这次自弹自唱的青海官弦《老鼠告状》状态也不如从前,尽管生性幽默开朗的他尽力表现出轻松自如状,但坐在第一排观看的人明显看到他的局促不安与紧张,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坐在舞台中央的他经过多次调整坐姿、气息,一个深呼吸后拨动三弦,气势还是有的,但气息明显不够,并出现了演唱中记不清唱词打啃的现象。
青海平弦《水淹金山》演唱者梁增兴,青海越弦《伯牙抚琴》演唱者祁之金均为海东民间艺人,两人都参加过2010年“青海省首届原生态地方曲艺电视大赛”初赛,8年后的今天两人状态都不如从前,尤其前者忘词,与乐队配合缺乏默契,这些现象大概与年龄偏大有关,也与民间艺人长期以来自娱自乐的随意演唱方式有关。这方面有关部门在每年开设培训班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将舞台表演纳入培训范围,让地方曲艺在舞台上能够表现得更加精准自如一些。
通过本次活动,感觉在展演曲目地域的选拔上有点狭窄,海东地区的有点多,包括地方小戏等的15个节目里,海东的占了7个之多,省文化馆选送的有5个,剩余3个分别是西宁、大通、湟中。而实际上这些年湟源、海晏的曲艺节目也是很不错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如省文化馆和省曲协的资源整合问题。我们知道,省文联和省曲协自2012年开始组织创作青海省道德模范曲艺作品以来,配合省委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曲艺创作演出活动,比如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与庆祝“七一”曲艺专场、一江清水向东流生态文明曲艺专场、党的十九大宣传曲艺演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曲艺创作等。在省文联关注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省曲艺创作队伍逐步成熟,演出团体更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如果在曲艺展演活动中省文化馆与省曲协加强联合,各方面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近些年,省文化馆对非遗传承人的挖掘保护成效显著,精心录制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段子,用影像资料记录了目前健在的非遗传承人的宝贵资料。尤其是本次展演选送的刘延彪等三位盲艺人的作品,讓广大曲艺爱好者目睹了民间盲艺人精彩的技艺与非凡的才能,更感受到了他们不畏艰辛积极进取的艺术风采。
然而,曲艺舞台的辉煌更加折射出民间传统曲艺的落寞与无奈。 2010年笔者对西宁市曲艺茶社现状进行过一次田野调查,形成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该报告被中国曲协“柯桥高峰论坛”选中参加中国曲艺盛会。如今,当初西宁市中心及周边的七八家曲艺茶社全部倒闭关张。著名曲艺茶社经营者、曲艺艺人马登花老师在七一路的曲艺茶社因房租上涨等原因而关闭,歇业多年后,她参加西宁市文化馆“青海地方曲艺研究社”的演出活动,但这样的演出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曲艺传承,最多是个群众文化的积极参与者。挚爱青海曲艺的她终于在2018年7月从远离西宁的湟中县总寨镇野牛沟村租到一院民房重操旧业开始经营曲艺茶社。当然,她仍然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参加市馆组织的每一场演出,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对人的滋养与影响是多么厚重深远。笔者曾经问过年过花甲的马登花:“你每天这样奔波,累吗?”她笑笑说:“因为热爱,所以不感觉累!”
目前,西宁市中心地带甚至近一点的市郊都没有曲艺茶社,只有到了郊县才可以找到。还是拿马登花新开业的曲艺茶社来说,距城中心20多公里,并且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可搭乘,曲艺爱好者们乘坐各路公交车到达位于城南新区的城中区政府门前,再花4块钱换乘到土门关乡的小公共汽车才能到达。且不说路途遥远,都知道曲艺好家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如此繁琐的出行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何不到社区活动室?今年三月,笔者与青海电视台帮女郎栏目组共同寻求社区文化活动室,所有接触到的活动室都欢迎来参加活动,但不准经营曲艺茶社,因为社区的房屋属于国家,不能让个体经营。尽管活动室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洁净优美安静,但我们的民间艺人与曲艺爱好者说白了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和这里却有点格格不入。他们闲暇时到曲艺茶社休闲放松,一是享受喜欢的地方曲艺,二是打发时光,抽抽烟、嗑嗑瓜子,喝点小酒吃点小菜。他们每天吃完午饭送走上学的孙子就开始前往曲艺茶社,合得来的人往一桌一坐,打上一壶价格低廉的白酒,点上几个小菜,酒微醺时便摇头晃脑闭着眼睛享受悠扬的曲韵,有人跟着拉梢子(帮腔),有人眼角滴出泪来……他们不分春夏秋冬不分节假日,只要家中无事,就整个下午都沉浸在曲艺艺术的享受中,这种氛围才是传统民间曲艺的味道。
曲艺,向来如此,它抚慰着底层人民饱受生活磨难的心灵。它教化人们诚实守信,告诫为官者清廉正直,教育男儿尽忠报国,教育女人贤惠善良,教育孩子孝亲敬老……《孔子拜师》《敬德务农》《岳母刺字》《岑母教子》《伯牙抚琴》无一不是教化民众启迪智慧的结晶之作。然而,正在我们为这些传统经典进入非遗项目而欢欣鼓舞之时,猛然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曲艺正在迅速衰落,其速度之快,来势之凶猛让人目瞪口呆,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