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湟“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19-04-12山雨

群文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山花儿

山雨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山歌、情歌、徒歌,是民间的口头诗歌艺术。“花儿”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花儿”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和宁夏回族山花儿入选国家非遗名录。2008年1月26日,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花儿”被纳入“民间文学”范畴开展保护。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中国申报的“花儿”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柯杨认为“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实现其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将其科学地整合到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护。探索‘非遗与创新相结合之路,乃是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的一種文化自觉,也是保护一切‘非遗的根本出路。”对于“花儿”歌词艺术而言,需传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

一、传统河湟“花儿”的歌词艺术特征

在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河湟“花儿”歌词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句式上,多为四、五、六句,有少量的三句、八句。字数上,四句式“花儿”每句实词多为七至八字,一首作品一般为二十八至三十余字不等;五、六句式字数更多。语言上,是河湟地区的方言口语。结构上,多比兴,赋极少;修辞上,有夸张、拟人、排比、比喻、顶针等十余种修辞。内容上,上片起兴句多为河湟地区的山川草木、历史人文、民间传说;下片主要抒发爱情婚姻情感生活。韵律上,绝大部分作品押韵,有通韵、间韵等。有自己的顿挫节奏,四句式“花儿”的第二句、第四句大多两字煞尾,也有少数三字煞尾。

二、河湟“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河湟“花儿”的创作主体是人民大众,数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花儿”作品。自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花儿”逐渐被文人认可,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不论百姓,还是文人,投身“花海”,传承创新“花儿”歌词艺术,促进了“花儿”的繁荣发展。朱仲禄与冶进元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朱仲禄

朱仲禄是公认的“花儿王”,他收集、改编、创作的作品集有《花儿选》和《爱情花儿》,经他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老爷山上的刺梅花》《下四川》《一对雪白的鸽子》《铁青骡子大红马》《袖筒里筒的千里眼》等,都成了“花儿”中的经典佳作。朱仲禄善于从传统“花儿”作品中汲取精华,精心改编后,许多传统“花儿”作品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同时,在保持“花儿”自身特色的同时,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吸取“花儿”创作养分,适度融入文人创作元素,创造了一批公认的、有影响力的“花儿”佳作。

1.保护传统“花儿”

朱仲禄的第一本作品集是1954年由西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花儿选》。这是继张亚雄《花儿集》之后出版的第二部“花儿”作品集,也是我国第一本纯粹的“花儿”选集。张亚雄在1937年增订再版的《花儿集》,是一本夹叙夹议加说明的“汇集”,里面收录了677首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作品无分类。朱仲禄的《花儿选》,是他20年的收集汇编成果,附录60首曲谱,700多首歌词,经初步分类编排,全书分为六辑,分别是“爱情‘花儿对唱”(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对唱”“一般‘花儿”“反映劳动、斗争的‘花儿”“抗日战争时期的‘花儿”“解放后的‘花儿”。首次将“爱情‘花儿对唱”分为“追求”“斗争”“波折”“别离”“重逢”“情遇”和“其他”,有效保护传承了河湟“花儿”。

2.改编传统“花儿”

朱仲禄善于整合和改编传统“花儿”作品,经他改编和演绎的许多“花儿”作品,成为了“花儿”中的经典。

案例1:《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时容易摘去时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青海“花儿”,后来流传到整个西北地区,在全国民歌中颇负盛名,堪称西北“花儿”王冠上一颗璀璨闪耀的明珠。《上去高山望平川》成为中国民歌经典,与朱仲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刘凯在《青海民歌探宝》中说:“1950年在北京天坛举行的庆祝国庆民族联欢会上,朱仲禄作为青海‘花儿歌手,第一次将这支歌带进了首都。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进行时,他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技法,去处理跌宕起伏的旋律,传达着真挚的爱的心声,粗犷、遒劲而又舒展的歌声,表现着西北高原人民豪放、爽朗的性格,受到听众欢迎……当年,中国唱片社将朱仲禄唱的这首歌灌制成唱片,这也是我国第一张记录‘花儿的唱片。”这首作品也由此成为朱仲禄的代表作。这首“花儿”是用“河州大令”成功演唱的,于是“河州大令”也便随之名闻全国。

这首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在青海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青海“花儿”中可以找到许多“上去高山XXX”起兴的青海古“花儿”,如:“上去高山拔鞭麻,鞭麻刺儿把手扎,妹妹两手捂住嘴,哥哥痛烂心肝花。”(《古老传统汉族民间歌谣》)“上去高山九龙殿,十二个叶叶的牡丹;从前煨你心牵烂,没知道后来的闪惨。”(《大通花儿集》)1954年北京版的《青海民歌选》中就有多首与“上去高山望平川”一样起兴的作品,如:

上去高山有高山,松柏树长下的青山;

多人伙里要数尕妹鲜,好像才开的牡丹。

上去高山折松柏,青柏枝上水汪着哩;

我唱个“少年”你明白,你明白了就是装着哩。

上去高山往下看,清水河里漂著牡丹;

琵琶三弦没心肠弹,一心儿跟上你转。

高山上点灯灯红了,平川的花儿么俊了;

花园里栽葱根深了,我俩的缘法儿重了。

另外,在青海《传统〈花儿〉专辑》中,亦有诸如“上去高山往下看”“上去高山射一箭”之类的作品。“上去高山×××”是青海“花儿”惯用的一种起兴程式。1958年,甘肃人季家成到青海采风,一个月就收集到了8000多首“花儿”作品,取名《青海山歌》在甘肃出版。其中有两首五句式“花儿”:“上去高山了平川,平川里一朵牡丹,下来平川折牡丹,心牵了你,手拔了两把马莲。”另外一首区别仅仅在于把“马莲”改为“马兰”。我们看到这两首作品的第一、二句,与朱仲禄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前两句相差无几了。1979年西宁版的《传统〈花儿〉专辑》入选的“上去高山瞭平川,平川里长的牡丹;想起尕妹折牡丹,心牵你者折了马莲”和“上去高山有高山,山尖上开一朵牡丹,看是容易折时难,眼望着整哭了九天。”两首四句式作品,其前三句基本上与朱仲禄演唱的作品是一致的。但是“上去高山了平川”不符合“花儿”的节奏,“上去高山瞭平川”不符合青海方言习惯,朱仲禄把“了平川”“瞭平川”修改成了“望平川”,补了一句“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不仅使“花儿”语言大众化,而且使这首“花儿”更具哲理性。

案例2:《老爷山上的刺梅花》

在朱仲禄的唱片中有一首《只要尕阿姐说句话(黄花姐令)》,内容如下:

老爷(吧)山上的刺(呀)玫花,扎是扎(嘛)摘(呀)两把(呀)。(尕罐罐儿,煤疙瘩呀,实话拉加一挂捡着来呀,我的黄花姐呀,阿哥把你想着,阿哥把你想着。)

只要(你)尕阿姐说(呀)句话,死哩(嘛)活哩(是)我(呀)不怕(呀)。(尕罐罐儿,煤疙瘩呀,实话拉加一挂捡着来呀,我的黄花姐呀,阿哥把你想着,阿哥把你想着。)

兔儿(嘛)卧给(者)刺(呀)底下,老鹰来了它(呀)不怕(呀)。(尕罐罐儿,煤疙瘩呀,实话拉加一挂捡着来呀,我的黄花姐呀,阿哥把你想着,阿哥把你想着。)

要想(嘛)把这路(呀)断下,除非我把(这)气(呀)咽下(呀)。(尕罐罐儿,煤疙瘩呀,实话拉加一挂捡着来呀,我的黄花姐呀,阿哥把你想着,阿哥把你想着。)

西宁市大通县裴银梅馆长,提供了这首作品的出处资料。原来这首作品的部分内容和音乐旋律出自《老爷山上的刺玫花》(东峡令):

手拿上镰刀(了)割沙柳,(哎哟)有心肠割来没心肠走。(哎呦噢花儿)(呦)(阿姐早来哎领上么撂下)老爷么山上的刺(呀)玫花,扎是个扎来着摘呀两把。只要你尕阿姐给(呀)句话,死哩么活哩是尕呀不怕呀。(尕罐罐儿,煤疙瘩儿,实话拉加一挂挟着来呀我的黄呀花姐哩么阿哥把你想呀着,阿哥把你想呀着)。

白布的汗褟(儿)青夹夹,(哎哟)尕妹妹好比一朵儿花。(哎呦噢花儿)(呦)(阿姐早来哎领上么撂下)老爷么山上的刺(呀)玫花,扎是个扎来着摘呀两把。只要你尕阿姐给(呀)句话,死哩么活哩是尕呀不怕呀。(尕罐罐儿,煤疙瘩儿,实话拉加一挂挟着来呀我的黄呀花姐哩么阿哥把你想呀着,阿哥把你想呀着)。

朱仲禄将“东峡令”中的部分歌词稍加改编后,便成了今天《老爷山上的刺玫花》的前二节;他又补了两句:“兔儿卧给者刺底下,老鹰来了它不怕”和“要想把这路断下,除非我把气咽下,”使得这首作品基本定型。其弟子马俊等又对该作品进行了三度创作,在继承相关音乐旋律的同时,结合大通传统“花儿”文本“老爷山上的刺玫花,刺玫花把人的手扎;人前头见了嫑搭话,大眼睛一闪了笑下”等,创编了更为完美的《老爷山上的刺玫花》:

石崖头上的山丹花,刺玫花把人的手儿扎;

人前头见了嫑搭话,大眼睛一闪了给回答。

老爷山上的刺玫花,扎是个扎来就摘两把;

只要尕阿姐给句话,死哩么活哩是我不怕。

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仲禄在整合、改编传统“花儿”及打通“花儿”壁垒方面所做的努力。《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的“花儿”文本,他用了“河州令”演唱;《老爷山上的刺玫花》中的第二句“摘两把”、第四句“我不怕”、第六句“它不怕”、第八句“气咽下”都是三字尾,最后一句“要想把这路断下,除非我把气咽下”是洮岷“花儿”中的传统文本,这种文化的传承、糅合和调和,在朱仲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传承优秀民间艺术,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艺术精神。

3.首开文人创作先河

朱仲禄的第二本作品集是由张君仁整理出版的《爱情花儿》。张君仁所说:“朱仲禄向来雅好中国古典诗词,他自己又堪称民间文化的活字典,方言、土语、民事、民俗等,他都了如指掌。因此,既是他全新的创作,也是根植于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和民间文化水乳交融,难分彼此,这也是他的“花儿”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在“花儿”创作中,朱仲禄不断学习借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传承与创新并举,首开文人创作先河。

天空里借一把金梳子,龙宫里要一把篦子;

摘下个月亮当镜子,给花儿梳给个辫子。

此类富有想象力的“花儿”创作,充分发挥了文人创作的优势,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提高了“花儿”创作的格调与品位。再如《望穿五更月》:

(女)一更的月亮将起床,咋这么亮?照上了尕妹的绣房;想爬上云头望一望,出门人哟!你在(着)什么地方?

(男)一更的月亮格外亮,洁白的光,照上了沙娃的帐房;热身子爬了冷地方,受苦的人哟!流落到沙河的岸上。

(女)二更的月亮明又亮,多情的光,悄悄地爬到了炕上;面对着青天问月亮,离乡人哟!几时儿到我的身旁?

(男)二更的月亮明又圆,将闭上眼,睡梦里我把你梦见;悠悠忽忽地到跟前,撒了个欢,没知道天上么人间。

(女)三更的月亮懒洋洋,不开腔,把月光挂在了树上;树叶儿迎风把曲唱,哗啦啦响,谁知道尕妹的愁肠。

(男)三更的月亮像凤凰,它不飞翔,高臥在天河的岸上;千里马备下了金鞍装,嫑愁肠,阿哥在回家的路上。

(女)四更的月亮像牛郎,柔美的光,洒在了天河的岸上,日日思念夜夜想,想断肠,看不见阿哥的模样。

(男)四更的月亮咋这么圆,像宫灯,太空里照明着哩;睡梦里骑马拉夜川,早见你的面,马蹄子蹬云着哩。

(女)五更的月亮像新娘,巧

换装,躲在云里头梳妆;梦见尕阿哥到炕上,他把我,差一点囫囵囵咽上。

(男)五更的月亮柔又亮,清冷的光,射进了温暖的帐房;一晚上梦见了十几趟,没人(哈)讲,自己把自己怨肠,

(女)五更的月亮水汪汪,多愁肠,跌在了西海的岸上;猛听见醒炮一声响,鸡三唱,惊走了好梦一场。

(男)牛郎星爬上了天河口,织女星,她躲在天河的背后;睡梦里梦见头对头,我把你搂,醒来时怀抱的枕头。

(合)天外的月亮俏又圆,圆上加欢,好像是少女的笑脸;两头里望月见不上面,日日牵,夜夜盼,总有个团圆的一天。

这组“花儿”作品,语言架构上呈现出方言和普通话交织的特点。“格外”“几时儿”“悠悠忽忽”“天上人间”“不开腔”“飞翔”“高卧”“柔美的光”“清冷的光”“柔又亮”“自己把自己”“鸡三唱”“少女”等不是河湟地区的方言,而是文人语言。普通话与方言的整合,提高了“花儿”的传播能力。修辞上,采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和引用手法。比喻的如“三更的月亮像凤凰”“四更的月亮咋这么圆,像宫灯”,夸张的如“想爬上云头望一望”“高卧在天河的岸上”“马蹄子蹬云着哩”,拟人的如“一更的月亮将起床”“多情的光,悄悄地爬到了炕上”“三更的月亮懒洋洋,不开腔”等,引用的如“热身子爬了冷地方”“差一点囫囵囵咽上”“两头里望月见不上面”。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花儿”作品更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艺术手法上,梦境与现实相结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写梦境的如:“悠悠忽忽地到跟前,撒了个欢”“梦见尕阿哥到炕上,他把我,差一点囫囵囵咽上”“睡梦里梦见头对头,我把你搂”等。写现实的如:“日日思念夜夜想,想断肠,看不见阿哥的模样”“一晚上梦见了十几趟,没人(哈)讲,自己把自己怨肠”“猛听见醒炮一声响,鸡三唱,惊走了好梦一场”等。与之同时,作者还充分调动想象,“三更的月亮像凤凰,它不飞翔,高卧在天河的岸上”“五更的月亮像新娘,巧换装,躲在云里头梳妆”“牛郎星爬上了天河口,织女星,她躲在天河的背后”等。这组“花儿”作品,想象丰富,意境凄美,展现了文人创作“花儿”的比较优势,体现了朱仲禄雅俗共赏,雅为主,俗次之的基本创作理念,不能不说,他是第一个成功地将“花儿”语言引向现代、将“花儿”意境引向深入的人。

(二)冶进元

冶进元是活跃在民间的“花儿”艺术家,被称为“民间草根大师”。他编写创作的《童养媳》《沙娃泪》《走西口》《红樱桃》《阳欢乐》《马五哥》《方四娘》《拉夜川》《上新疆》《赞青海》《解放大西北》《梦系沙柳河》《禁烟歌》《花儿问答》《花儿擂台》(一、二、三、四集)《方四娘》《十二月牡丹》《新编三闪直令》《老来难》等作品,在西北地区广为传唱。冶进元立足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扩大了“花儿”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推动了河湟“花儿”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1.从其他民歌中汲取“花儿”创作养分

小调与“花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河湟地区,小调不仅多,而且非常流行,演唱小调的人,往往也是漫“花儿”的人。小调内容较为雅致,一般在家里唱,故为“家曲”;“花儿”内容多为爱情,常常在山间唱,故为“野曲”。虽然它们是两种民歌,但演唱主体相同,在家唱小调,在外漫“花儿”,许多小调经过适当改编后即成“花儿”。

冶进元是演唱小调、宴席曲的高手,他不断从小调等民歌中吸取“花儿”创作养分,凭借着过人的记忆、敏捷的思维和扎实的民间文化根底,成为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花儿”民间编词家。经他创编的《送大哥》《想起花儿拉夜川》等作品,不仅对西北“花儿”王子马俊等歌手产生了影响,而且对西北“花儿”产生了巨大影响。

2.立足“花儿”传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冶进元与朱仲禄不同,他的语言完全是民间语言,由于对民间语言相当熟悉,便能手到擒来,无需雕琢,便感人至深。

我老汉今年六十三,好给了半辈子“少年”;

冇有个朋友心不宽,老头上好一回旦旦。

我是正正经经的老百姓,本本分分地做人;

谁是谁非我不争,教留给后人们去评。

盘盘的路儿上盘上来,清风儿吹上个雨来;

把我的好“少年”还上来,把你的杂烂班取来!

蜘蛛拉下的八卦网,嘴馋着吃苍蝇哩;

一肚子“少年”哈你不唱,坐下着听香瘾哩。

石崖头上的山丹花,长不大,在石头的缝缝里挣扎;

把失学的儿童帮一把,钱算个啥,你的美名儿青史上留下。

从上述歌词内容来看,冶进元的“花儿”创作,既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清风儿吹上个雨来”是传统“花儿”作品中已有的句子,这里运用巧妙,不留痕迹;“蜘蛛拉下的八卦网,嘴馋着吃苍蝇哩”也是传统“花儿”中的句子。有些作品不乏创新内容,“冇有个朋友心不宽,老头上好一回旦旦”“一肚子少年哈你不唱,坐下着听香瘾哩”显得诙谐幽默;“谁是谁非我不争,教留给后人们去评”展现了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把失学的儿童帮一把,钱算个啥,你的美名儿青史上留下”则是人文关怀,是对帮扶弱势群体的高声一呼。从整体上看,冶进元的作品正如吴红燕所说:“他的花儿唱词,语言形象洗炼、干净利落、通俗流畅明白如家常;声韵合律、音节流亮悦耳和谐;对仗自然天成、章法绵密谨严;逻辑严密,句句表意递进、无懈可击;唱词与曲令的结合相得益彰、巧思妙构、宛若天成,极富歌唱性并具有浓烈的群众语言特色。其语出诙谐,性多戏谑。”“他是诗人,才思如泉涌,字字胜珠玑;但他又是青海山乡最低层的乡言俚语最生动鲜活的代言人。”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认为冶进元是“一根金手指”,他能把被人遗忘或僵硬的“花儿”作品“点石成金”,焕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魅力。据董绍宣《“三闪令”歌词格式探源》云:“最近偶翻1980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民歌》第一卷‘青海民歌部分,发现类似‘三闪令歌词格式的花儿,‘古已有之,它名叫《绷个凉圈儿》,它的标题下面,还特以括号注明‘古老花儿是祁奴海演唱,朱健记录的。”这首“花儿”歌词是这样的:

我你(哈)绷给个(嗨西唠唠)凉圈儿(呀)/(哎呀)尕妹子/头道箍儿/二道箍儿/三道箍儿/五福捧寿的凉圈儿/戴上(者)到地里(我的尕妹子)/拔(啊)两天草(啊)来。

我也你(哈)做给个(嗨西唠唠)肚兜儿(呀)/(哎呀)阿哥/大红洋缎/二龙戏珠/寒雀儿探梅/鹿羔儿朝山的肚(啊)兜儿/你来到“六月六”的会场上/夸(啊)我的手(啊)段。

巨奇君在《青海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中的记载如下:

我你(哈)绷给个(哎西尕艳姑)凉圈儿,

(哎呀)妹子,

头道箍儿,

二道箍儿,

三道箍儿,

芝麻花儿,

五福捧寿的凉圈儿。

戴上了六月天的麦地里拔两天草去。

我你(哈)做给个(哎西尕艳姑)肚兜儿(呀),

(哎呀)阿哥,

大红洋缎,

二龙戏珠,

寒雀儿探梅,

鸳鸯对对,

鹿羔儿朝松的肚(啊)兜儿。

来到这“六月六”的会场夸你的手段。

董绍宣說:冶进元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将这首《绷个凉圈儿》改编成了《大河沿上的麻石头》。作品如下:

大河沿上的麻石头,

一头儿尖尖,

一头儿扁扁,

尕磨上能配个底扇;

我背上了走吧,

手拿的皮绳儿太短。

尕妹给我绣给个满腰转,

褐子的边边,

里子是毡毡,

牛毛俩扎上个牡丹;

我勒上了走哈,

人前头显你的手段。

董绍宣还说,原本的歌词在祁奴海的家乡还有人传唱,但这首歌并没有广泛流行开来。经过冶进元改编的《大河沿上的麻石头》,却在西北地区流传甚广,几乎成为“花儿”会场上必唱之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肯定《绷个凉圈儿》的内容很美,很生动,是优秀之作。上阕描述的是情哥给情妹制作“五福捧寿”的凉圈儿,希望情妹戴着它去地里除草;下阕描述的是情妹给情哥制作“大红洋缎、二龙戏珠、寒雀儿探梅、鹿羔儿朝山(松)”的肚兜,希望情哥穿上它到“六月六花儿会”的会场上,夸耀一下自己的针织手艺。以此表达了男女双方浪漫的爱情想象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之情。其次,我们也觉得这首“花儿”作品,存在着一些缺陷,问题主要来自下阕,虽然用词造境很优美,但“肚兜儿”“阿哥”“洋缎”“珠”“梅”“对”“肚兜儿”“山(松)”和“手段”在音韵上参差不齐,不够朗朗上口。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大河沿上的麻石头》,这首作品在模仿中,呈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它不像《绷个凉圈儿》,依托美妙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取胜,而是以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个体的审美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幽默的语言风格和上口的音韵效果来取胜的。上阕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在河边捡石头的所见所感,所见即看到的石头“一头儿尖尖,一头儿扁扁”;所感即心理活动,主人公认为这块石头很有用,可以在“尕磨上能配个底扇”,很想背回家,但是却遭遇到“手拿的皮绳儿太短”的尴尬。下阕明显吸收了《绷个凉圈儿》的写作手法,原来的制作“肚兜儿”,变成了制作“满腰转”;最后一句“人前头显你的手段”,借用了“来到这‘六月六的会场夸你的手段”;在保持整体结构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描述的内容则有所不同。“满腰转”凸显了土族服饰文化,“边边”和“毡毡”强化了语言节奏,“牛毛俩扎上个牡丹”富含幽默和情趣,“勒”字更具民间口语化,“人前头显你的手段”语言更洗练、更纯净。上下阙基本上用“an”押韵,“走吧”和“走哈”又用“a”押韵,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总体来看,《大河沿上的麻石头》笔法细致入微,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饱满,逻辑循规蹈矩,音韵和谐上口,是“花儿”中难能一见的佳作。作为一首“花儿”而言,这首作品未能跳出《绷个凉圈儿》的框架体式;但作为一首“花儿”文本,这首作品已经跳出了《绷个凉圈儿》的叙述模式和情感模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世“花儿”爱好者和编创者的优秀创作范本。

“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要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花儿”是劳动人民的“心头肉”,劳动人民是“花儿”的主人,在数百年的岁月中,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花儿”,而且完善、丰富、推动了“花儿”,若没有劳动人民,也就没有“花儿”艺术,所以首先要树立人民大众在传承与发展“花儿”中的主体地位。二要从人民群众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创编能手,发挥引领模范作用。三要鼓励文人积极参与“花儿”创编活动,适度提升当代“花儿”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花儿”的歌词创作,须理好三个问题:一是传承与创新。“花儿”歌词的创新,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应该有借鉴、有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譬如:起兴上要创新,要有新的、符合时代特征、朗朗上口的语言,成为新的起兴程式;表述内容上要创新,不只描述爱情生活;题材选择要创新,不只描写农耕生活;结构上要创新,不只是四、五、六句。二是思想与情感。近年来,“花儿”界由于过分强调“花儿”的押韵,导致了许多人只重视押韵,而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了“形而上”文学的产生,破坏了山歌真实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产生了许多假山歌,所以要及时纠正。三是比与兴。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要重视“花儿”创作中,起兴内容与抒情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此作为创新“花儿”艺术的一项重要标准。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头诗学河湟‘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15XZW039)。

猜你喜欢

高山花儿
公交车逃生窗为什么要砸边角处
高山动物的捷径
太阳、高山
那些花儿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李琪,历奇(11)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越长大越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