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心理学,从学生视角应对 校园欺凌

2019-04-12刘晓雪

江西教育A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疚感同伴标签

刘晓雪

关注教育问题的社会人士和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路径,他们用成人的理性思考校园欺凌,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危害和对策,也借鉴各国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办法。但成人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对应的行为模式是儿童在他们所处的一个个小群体中慢慢形成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有了游离于教师视野之外的“王道”和规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校园欺凌的生态远比成人想象的复杂。

一、从防止孩子受到欺负做起

防范欺凌,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欺负的人,这是既治标又治本的着力点。

受欺凌者抵御欺凌可以利用自身的两种资源。一是好的身体素质。欺凌者大多都是恃强凌弱的,当孩子具有身体优势时,自然不会被欺负;即使欺凌发生了,凭借身体的优势也可以第一时间保护自己。如果自身条件比较差,也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弥补。二是心理素质。包括意志力、自我肯定的能力以及自尊感等。

因此,一是要培养孩子自信的心态。一个相信自己价值知道自己优势的孩子会自带光点和气场,这种姿态会让欺凌者“望而生畏”。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教益。

其次,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要只是死读书,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要为孩子创造机会,多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促进友谊关系的形成。要鼓励孩子与新的伙伴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孩子有可能建立新的友谊关系,扩大同伴互帮网络。一个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和同学相处融洽的孩子,一般不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最后,教孩子待在学校及活动场所中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避免卷入受欺负的情境;不要远离能够在危机时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课间活动或其他自由活动时间最好和朋友在一起;把自己担忧的事情告诉家人或者好朋友,请他们出谋划策。

二、了解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欺凌者

欺凌者往往通过欺负他人来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认为支配和控制他人可以得到同伴的认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证明自己的强大。

什么样的学生容易欺负别人呢?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商与其攻击性和暴力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语言能力的缺陷限制了儿童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能力,使其不能够认真思考并且易冲动;智力较低限制了儿童学习恰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能力。从我们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到,班级里经常欺负人的孩子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在学校生活特别是学业竞争中经常体验到挫折与失败。在受挫、学业竞争失败的情况下,他们会以攻击性的方式行事,这在十几岁的青少年身上更容易出现。

内疚感缺乏的个体也有较高的敌意性和攻击性。这部分人易表现出不良行为,在欺负了别人之后不感到内疚或不认为自己有错。还有些欺负者并非缺乏内疚感,只是他们具有非恰当内疚感。比如,一个孩子因为打人受到惩罚,在其和母亲的谈话中,他不是对打伤别人感到内疚,而是对违反母亲制定的规则感到内疚。这种内疚感对纠正不良行为无益,他不仅不反思自己,反而迁怒于被他打的人。

在溺爱的环境中被惯坏的孩子,行事常常不考虑别人。家中的父母长辈对其言听计从,导致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稍有不合就会大动干戈。再者,一些家庭的父亲有较多的高压管制、情感冷漠,易导致父子关系冷漠,使孩子不认同父亲的教养方式,表现出反抗和对立,这种孩子也会有欺负行为。

三、防止孩子成為欺凌者

第一,要提高孩子对欺负的认识。有些孩子不知道欺负他人是错误的,有的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欺负行为,认为只是开玩笑。所以,家长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欺负,欺负会给被欺负者带来怎样的伤害,从受欺负者的角度考虑欺负带来的伤害,让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当行为要严加看管。不少家长会纵容孩子的调皮捣蛋,并给出“孩子小不懂事”等等看似合理的解释,殊不知这正是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一个调皮爱动、古灵精怪的小孩子,看起来可能比一个安静、沉稳的孩子还可爱一点,但原则性的问题不能不管,等小打小闹上升到暴力犯罪,可爱就变得狰狞了。

第二,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标签。标签效应同样会对欺负者发生作用,如果许多人都说某个学生“爱打人”“爱骂人”,这个学生在心理上就会被这种标签暗示、牵制,最终表现出更多的打人、骂人等欺负行为,也使他们更难以改变自己的欺负行为。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欺负者”的标签。而且,当欺负者出现被社会所认可的积极的行为时,家长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孩子按照好的标签行动,增加孩子的利他行为,减少欺负的发生。

第三,让欺凌者的性格特点发挥在积极的事情上。在成人眼中,欺凌者霸道嚣张,傲慢无礼,在群体中应该不会有较高的同伴地位。然而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欺凌者都会遭到同伴的拒绝,有的也会受到同学们的“拥戴”。不难发现,在同伴群体中,欺负者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有力量并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要引导欺负者以积极的方式,如运动、音乐、艺术和领导活动等方面的施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在为同学们服务、为班集体取得荣誉的过程中落实积极价值。

第四,让欺负者正确运用手中的力量。第一步,和孩子探讨运用力量的不同形式,在古今中外有影响的人物中,哪些人拥有并恰当运用了自己的力量,哪些人没有力量或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第二步,和孩子讨论他们有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第三步,探讨一个人如果运用自己手里的力量来伤害别人会有什么感受。最后转到孩子自己力量的问题,就正确或不正确地运用力量及其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讨论。鼓励欺负者把力量同积极上进的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使其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猜你喜欢

内疚感同伴标签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拆屋效应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寻找失散的同伴
内疚也是病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标签化伤害了谁
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