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虎的美感民间
2019-04-12由卫娟
由卫娟
剪纸、花布、泥塑……
鲍家虎曾发愿,在80岁时做完三本书。
《乡情野趣——鲍家虎曹根娣画集》《山东民间剪纸集萃》已经完美呈现,第三本也正在筹备中。
这两本书,民间风情浓郁,集中了鲍老一个甲子的山东民间美术之旅的精华。
1988年6月,鲍老参加文化部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民间工作会议”并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这个称号是对他一生艺术之旅的切实概括。
耄耋之年,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民间美术研究工作中。
民间山东的审美“生活史”
60年代的山东乡间,黄土路上,偶尔才见一个农人路过。
20多岁的安徽小伙鲍家虎,推着一辆借来的自行车,终于寻到了一个粪堆。他跨上去,用脚使劲一蹬粪堆,自行车就冲了出去。到了集市或村庄,他就停止蹬车,等着自行车缓缓歪倒,才从车上下来。作为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的年轻人,他最初在山东民间做调研和收集,一些没有公共交通的地方只能骑车前往。而不娴熟的车技也把他逼出了土办法。
最苦的并不是粪堆,而是天降暴雨。黄土路瞬间泥泞难行,人骑车只好成了车骑人。从聊城到冠县80里路,他也骑着自行车去。在那里呆一个晚上,搜集完剪纸,他再骑着回来。
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只有从“黄土”“粪堆”里淘换的民间艺术,才真正记录了山东人的审美生活史。也只有深入那些集市、乡村,在田间、炕头、作坊里,才能真正理解民间艺术的土壤和诉求。
《山东民间剪纸集萃》一书,就是从他收藏的上万件清代以来的山东各地民间剪纸中精选编辑而成,是一部山东人民审美的“生活史”。诚如鲍老所言:许多民间剪纸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美学、哲学、政治、经济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
1989年春末,当地文化馆带着鲍家虎来到石岛的一家养老院。剪纸高手王炳君老太太的床头,赫然贴着一幅香烟壳的“圣虫”。老人家已经84岁,耳聋,没有办法交流。但当地服务员知道,那是二月二时贴在房梁上辟邪的。她在手头没有合适纸张的情况下,依然就地取材,遵循着剪纸中的时令与规则,努力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文化是最顽固的因素,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之中。”尤其是民间文化,虽然不那么精致,还有些笨拙,但一直是那么真诚地存在,慰藉、定义着草民的生活。
这幅作品被鲍家虎收录到《山东民间剪纸集萃》中,人首龙身,龙身是由四个“卍”字组成,抽象而符号化。这幅作品的旁边,是从石岛渔村收藏的另一幅“钱串子”,蛇盘曲着坠着一串元宝。当地人把它贴在衣箱和钱柜上,祈求纳福添财。虽然都是民间龙蛇崇拜的产物,但不同的图案不同的用处,放到一处进行比较,小讲究中凸显大文化。
鲍家虎曾在莱州博物馆张国铨处看到了九十多岁(当时)的毛唐氏传自其外祖母的清代剪纸画稿——光绪八年的《松筠人物本清画》。虽有残缺,但遗存的108张画稿精美异常,被鲍家虎称为剪纸界的“芥子园画谱”。有了这个清代剪纸画稿,年代不详的剪纸就可以进行断代、类型研究和文化溯源,非常难得。这个画稿还提供了清代以前的生活图景和审美情趣。比如“排云谱”已经不存,但在这份画稿中,不同的图案详细画出了不同的动作,并标注了不同的吉祥寓意:瑞气千里、腾云驾雾、一片祥光……如果有影视剧拍摄涉及到“排云谱”,比较地道的做法就是根据这些资料复刻,而不是自己胡乱比划、贻笑大方。
在莱州县城,鲍家虎还搜集到五十多枚清代剪纸 “青铜器”,约7厘米至8厘米大小,是全国民间剪纸的图谱中绝无仅有的。山东有诸多青铜器收藏大家,如陈介祺(潍县人),丁佛言(黄县人)等人,金石研究是学识广博、情趣高雅的象征。 青铜器造型复杂,装饰纹样繁多,而剪纸的创作者能够简约、概括并艺术地表现出来绝非易事,必须是文人画家亲自设计,表达他们的智趣和爱好,再经巧妇剪制。
在莱州,鲍家虎收藏的楹联剪纸颇有书法功底、收藏的八仙剪纸也有明顯的工笔韵味,加上这套“青铜器”剪纸,鲍家虎推断:胶东清代民间剪纸,已经有文人参与,部分胶东清代剪纸已经迈向高雅文化的层次。这是其他地方剪纸所不具备的。
言及此处,鲍家虎提到了胶东剪纸与高雅文化的又一渊源。
1983年,莱州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鲍家虎当时正在莱州做民间美术的收集和抢救工作,听说孙家一直用这本书夹鞋样和剪纸。书中天地头没有字的部分已经被剪掉卷烟了,因为祖上因袭的敬惜字纸的传统,有字的地方都保存下来了。当时北京图书馆来了三位专家鉴定,确认是《永乐大典》的“门”字韵。
“《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她的聚散离合也是中华古籍的悲欢缩影。”经过几代人的多方搜求,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另有200余册流落海外。因为此书实在珍贵,三位专家留下一位守着国宝,其他两位赶回北京办理手续。后来在莱州博物馆,鲍家虎见到了这册《永乐大典》的副本:字迹工整,图绘精美。据报道,如今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大门,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根据这册《永乐大典》中的“凌花双龟背”图设计的。
这个传奇意味深长。在鲍家虎收藏的剪纸中,相当一部分关于戏曲。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出版时,专门选取了几十幅做成一本明信片形式的《纸上戏》。鲍家虎坦言,年轻的时候并不熟悉戏曲,只好找专家去确认曲目。有趣的是,他收藏的梁祝剪纸中,有祝英台过河脱靴露出三寸金莲的造型,这样的细节在戏曲中已经不存,却保留在剪纸中。另外有一种肩扛长柄拨浪鼓的秧歌舞也已经失传,却在鲍家虎收藏的剪纸中完美再现。剪纸,完整地保存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纹样,是另一种“存于野”“求诸野”,不愧为“活化石”。
六十年的山东民间美感之旅
鲍家虎是安徽人,1959年毕业于山东艺专。之后在山东群众艺术馆、山东美术馆工作,一直从事着民间艺术的搜集和整理、筹展和培训等工作,如:搜集民间剪纸、印染花布、泥塑玩具……举办全省剪纸创作学习班、山东民间工艺美术汇报展览等等。
这些经历,让他收藏的剪纸门类全面,地方特色明显,更有研究价值。在他收藏中,山水人物、神话故事、花卉蔬果、鸟兽鱼虫,流风遗俗、宗教神话无所不包。在《山东民间剪纸集萃》中,他收藏的迎亲图有数十个人物之多,仪仗俨然,体现了鲁北平原的婚礼习俗。而同书中收录的《老鼠娶亲》作品,则有100多只老鼠,是其同事叶又新和烟台艺人赵淑琴根据旧稿创作而成,反映了胶东的婚礼仪仗。它们和省博保留的鲁王出行仪仗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山东的仪仗文化。潘鲁生认为《老鼠娶亲》剪纸“准确性和可信度高,可以作为研究北方这一题材民间美术作品的‘样谱来看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北方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郭沫若)。在鲍家虎看来,山东剪纸,也是各地各有风格,鲁西北粗犷胶东精细。即便是在相近的蓬莱、黄县、掖县等剪纸最为著名之地,风格都干净利索、形象优美、讲究虚实,但细究起来也有不同。掖县民房多用雀眼窗,窗户多为小品。每套十几张上百张不等,如百子图、百福图等。而蓬莱窗花多用细线与大片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大多八幅一套,外形相仿,花纹不同。
鲍家虎认为,只研究不亲手创作,是不可能领会真谛的。在山东民间美术界数十年的浸淫,让他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能手。他创作剪纸《向大海要油》(合作)参加了全国美展。与夫人曹根娣合作年画《万象更新》,参加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民间年画联展。
他刚参加工作时,和叶又新一起到乡间收集民间印刷的花布,形成《山东民间彩印花布》一书。他对山东彩印花布的田野调查非常详尽,具体到地点、传承人、工艺流程、花样纹案等等。他的介绍如数家珍:版样有木版、纸版之别,套色印刷的时候,每版上都有三四个小眼以固定位置,以保证图案精准。民间艺人用极少的颜料互相搭配,用桃红加黄即成大红,品绿加黄成草绿……在平邑县的染坊,他还收集到两副对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雅青鹤顶红”“喜见蒙山浓染黛,欣看沂水淡拖蓝”。
生活难免暗淡与贫乏,但民间总有办法让日子生机勃勃,文明就在这些色彩和闲暇中野蛮生长、生生不息。在有根的民间文化中浸淫日久,鲍家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审美视角。在《乡情野趣》画册中,处处可见民间艺術的造型、色彩和想象。1988年,他创作国画《面老虎》参加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获奖,作品被长安民俗博物馆收藏。
单应桂先生这样评价:在他的写意画中把民间玩具的造型与写意花卉非常自然而协调地糅合在一起,如《大吉大利》中的泥玩具——鸡,身上的羽毛用写意的方法几笔就勾画出来,既有民间艺人的写意技巧,又有文人画用笔的简约之风,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翻阅他的画集,好像是跟随他的画笔,把他这几十年的乡间美感之旅重游了一遍:布老虎、蓝花布、小泥哨、花鞋垫、窗花……许多艺术家穷尽一生也走不出他的童年。但在鲍家虎笔下,他一直在山东乡间跋涉,收集乡情野趣的美、呈现土味风情的美,构筑了一个纸上的民间美术馆。
鲍家虎,1938年出生,安徽和县人。现为山东省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聘专家等。他的创作有剪纸、年画、版画等作品,近年专事水墨丹青,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和赴国外展出,2004年应邀在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成功。2013年,荣获中华文化促进会颁发的“中华剪纸艺术终身成就奖”。著有《剪纸艺术》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山东工艺》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