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审美因素 培养审美素质
2019-04-12张彩红
张彩红
[摘 要]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尤其小学生,更应从小培养之。借助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课例《庐山的云雾》展现了教师是如何通过“创设情境”、“理清思路”、“探究联系”“启迪思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
[关键词]感知美 ;欣赏美 ;再造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74-02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尤其小学生,更应从小培养之。鲁迅先生也言,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借助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庐山的云雾》(省编小语第六册)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作者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教学时,定要紧紧把握庐山云雾的意境之美,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其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美的情致,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美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儒家大师,不只在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亦在强调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鉴于此,在教学时,因学生曾未见过庐山的云雾,感性认识缺乏,可依据学情,层层设境。首先,播放画面,引入课文。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画面,曾深深记得,当时,孩子被震撼,赞叹声,不绝于耳,更有一个孩子,背起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他孩子,亦加入其中,教室沸腾了,待孩子背完诗,师深情旁白:庐山,中国久负盛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它位于江西九江市南郊,西北濒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山体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0公里,崛起于江湖平原之上,气势雄伟,“奇秀甲天下”。它兼泰山之雄,峨眉之秀,危峰断涯,名泉飞瀑,滔滔云海,参天古木,凡名山之甲景,它俱具备,被称为“山景大观园”。尤其是这里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是庐山的一大景观。画面和旁白,交相辉映,让学生如临其境,趣味盎然。随后,配乐朗诵,激发情感。教者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思考:①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②画出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及句子。如此,妙扣美点,以声传情,春风化雨中,学生进入审美的最佳状态。
二、理清思路,感知美
“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得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师。”(叶圣陶语)因此,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抓思路,循路入境,方能尽领美景。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感知美呢?
1.抓中心句。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并画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亦很快进入文本,与文字共鸣,安静的教室,思考的孩子,课堂的最佳境界。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自信的声音亦在教室响起:“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奇幻美丽的景,欢悦颂赞的情,情景相融,给予了学生美的浸润。
2.逐段探究。在学生已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其逐段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弄清层次和写法,真正与文本融为一体。在教学第一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扶”。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写了云雾的什么特点? 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圈画重点词句。③指导朗读(多种朗读形式)。尤其是“在山上,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受云雾的美丽、变幻无常。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半扶”。(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中心句,圈画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下独特的感受。(2)学生自学后与同桌交流。(3)班级交流,师答疑点拨。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不仅明白这一部分是按照观察的顺序,先写了山头的云雾,接着写山间的云雾,最后写山谷的云雾,更深深陶醉于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放”。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相信,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更有那瞬息万变的云对学生美的熏陶。
这样引领学生理清思路,深入文本,不仅训练了思维能力,沟通了客观事物与语言文字的联系,又让学生学会了自能读书,感受作品美的真谛,何乐而不为呢?
三、探究联系,欣赏美
《庐山的云雾》文笔酣畅,色彩浓烈,结构缜密,感情真挚。要使学生能深刻鉴赏其文之美,吮吸到作者感情之清泉,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时必须深究两方面的聯系。
一是课文的内在联系。这主要指词与句、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第二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①]此段采用了什么构段方式,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②]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每句话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待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①此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先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分写,“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最后写“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②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漂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教学时,只有引领学生弄清课文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精巧,用词之精当,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二是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进行联系。所谓联系知识基础,主要是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目的是为了“温故知新”。所谓联系思想状况,主要是指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之共鸣,并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这篇课文,应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缘情悟理,油然而生热爱壮丽山川,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启迪思维,再造美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和想象的时机,积极引导他们不断地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情境和气氛,并通过想象,对作者所描写的情节、场景,进行扩展和完善,形成新的表象,再造美的形象,提高语文能力。
1.抓关键词语。训练学生再造美的能力。必须从一词一句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才能有效,如理解“瞬息万变”一词,当学生懂得“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变化快”后,教师启发他们想象:云雾有哪些变化?他们的形态如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本意,而且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想象能力。
2.抓重点段落。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是课文的重点。为了使学生领略云雾变化之快,形态之美,教师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还启发学生想象一幅幅活的画面,如想象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想象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的宏大气势,想象四蹄生风的白马的豪放,想象北冰洋上冰山的壮观。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在思维和想象的过程中,便能深刻体会出作者的匠心之所在,欣赏到课文的艺术美,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庐山的云雾》,应该充分挖掘它的美育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拓展审美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