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类比,发展学生思维

2019-04-12黄丽娟曹明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描述性说明性变色龙

黄丽娟 曹明霞

[摘 要]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类比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运用类比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运用类比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类比;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57-01

什么是类比呢?你见过农家的“锅屋”(厨房)吗?新砌的“锅屋”墙是白的,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过个年把两年,又变成褐色;十几年后,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同“熏锅屋”的情形差不多。这里,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就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学习语文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类比的方法,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发展思维。

一、类比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思维深度,指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的、最核心的问题,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论点与论据的匹配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第三段,想一想,三个名人的什么地方像小水滴呢?”

在讨论中,我形成了以下板书:

這里预设了一个“孩子气”的问题,用儿童化的、感性的语言类比设问,将小水滴与三位名人进行类比,引领学生发现其中核心的相似点。这样的类比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准,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二、类比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思维的广度,指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全面地看问题,并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本质。

在组织学生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类比性的拓展迁移。

《变色龙》一文,作者构思十分巧妙。第一部分,作者先用叙事的方式引出变色龙,然后采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描写了变色龙奇特的外形。第二部分,作者用“耳闻+目睹”的方法观察变色龙捕食。课文写了两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是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给我们介绍变色龙捕食的原理,另一个自然段是我们现场观察变色龙捕食的过程。写作方法是“介绍+描写”。第三部分,作者用试验的方式来观察变色龙变色。作者用“先……又……再”的句式,描写了试验的过程,写出了变色龙会变出各种颜色的特点。

我发现,《变色龙》虽然是说明性文章,但通篇采用描述性语言,非说明性语言。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上,直指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理解核心,让学生抓住要点,尝试进行描述性语言与说明性语言的转换。在学生成功转换语言的基础上,我又提供了一段《翠鸟》的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尝试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类比拓展的训练中,触类旁通,学会了描述性语言与说明性语言的转换,并能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两个来回,实现了思维的飞跃和认知能力的成长。

三、类比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思维的灵活度,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从偏见与谬误中解放出来,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能及时地修改自己原定的计划、方案或方法,能灵活地运用一般的原理原则。

来看《第八次》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王同学在讲“蜘蛛结网”这个故事时,特别强调了一些关键词句,你听出来了吗?

生1:我认为是“结了断,断了结”。因为这个句子表现了蜘蛛一直在努力,一直不放弃。

师:对。在讲这个故事时,有同学一不小心把“结了断,断了结”反过来说,变成了“断了结,结了断”。你觉得行不行?

生2:不行。好像意思不一样。

生3:的确是意思变了。“结了断,断了结”,是说蜘蛛屡败屡战,一直在结网。

师:对,换成“断了结,结了断”,意思就变成“屡战屡败”了。如果顺序变了,意思也变了。而“结了断,断了结”表示的是“屡败屡战”,一次一次不放弃,坚持不懈。

这个案例中,教师抓住 “结了断,断了结”这个关键句子,采用了变序类比的方法,引领学生从语言表象中体会出语言背后的意思,从似是而非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第八次”的含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类比思维,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读到那个例子,从读书到写作,他们就能触类旁通,获得发展。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描述性说明性变色龙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神奇变色龙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