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基于儿童的古诗词教学
2019-04-12郑芸芸金贤芬
郑芸芸 金贤芬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古诗词的文本特点探寻阅读理解的路径和方法。对古诗词的教学,应基于语文本体选择教学内容,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本体性教学;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40-02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走近经典,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但是,因古今文化、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原因,所以学生对古诗词感到陌生。那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实效呢?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磨课过程为例,探讨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语文,确定古诗词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有其特殊性,教材只是提供课文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需要教师自己来确定,这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零散化、无序化。从课程层面来反思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一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等。这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质任务。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由基础教育各门功课共同承担。
下面是我们对《渔歌子》这一课文前后两次的教学。第一次教学,我们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读词,感悟词中美丽的景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从本体性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它们都属于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过程上看,我们也想方设法插入词牌知识、生字词教学、朗读教学、课外阅读等各种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但这些本体性的教学内容是呈碎片化的,只是点缀,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我们引导学生研读、品读词句,但落脚点还是在体会美景和思想感情上。学生学完这首词后感受最深的,是体会到了词中描绘的美好景色和作者悠闲自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真正的语文本体性内容,学生根本没有学习、掌握。
反思这一次教学,我们决定将“读词想画面”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整节课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
1.初读,将词读通、读顺。出示“鹭”“鳜”“箬笠”“蓑衣”,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意思,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2.品读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学习“读词想画面”的方法。
3.运用“读词想画面”的方法,学习其他句子,感悟词中美景。
4.插入张志和与哥哥写词互答的故事,读词说画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小结学习词的方法。
6.拓展延伸,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第二次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读词想画面”的方法。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引入这一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习感受。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感悟词中美景。通过实践,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学习方法,进而掌握它。接着第四个节,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说出整首词中描绘的画面,将“读词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第六个环节,让学生对这一环节进一步巩固。至此,“读词想画面”的学习经历了“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领会、理解、掌握了这一方法。
这个课例启示我们,诗词教学只有从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入手,突出重点,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流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儿童,让古诗词教学更有趣、更有效
“情趣”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核。小学古诗词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师需要更多考虑的是怎么达成这个目标,让一首诗成为火把,点燃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审美的基本方式是游戏。真正好的教学应是具有游戏的本质,不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从中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请看《渔歌子》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从中看到画面。
……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看见了什么?
生:看见了山、白鹭、桃花、鳜鱼、人。(教师相机点拨、板书)
师:现在我们能从词中看到一些画面了,但这些都是模糊的景象。你们想看得更清晰些吗?老师放一段动画给大家看好不好?
生:(齐,兴奋)好!
师:(调侃地)看你们多懒!动画看起来不要动脑筋。这么好的词要自己去感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看画面?(生:词里面)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最喜欢词里的什么,要让同学和老师都能感受得到。
(指名品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从几个同学的朗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西塞山?
生:郁郁葱葱、万紫千红的西塞山。
师:但是有一点遗憾,这美丽的画面是老师带你们进去的。用心读读下一句,看看能不能自己走进画面。
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如果安排不当,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有些教师简单地采取画停顿、重音号的方法,使学生读得小心翼翼,把诗词的意境读得支离破碎。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带着游戏的心态,教给学生学词的方法,激发他们读词的兴趣。“放动画片”“有一点遗憾”,两次话锋的转折尽显教师的幽默和智慧。
成尚榮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故事元素,让课堂更“好玩”,是一个好方法。再看《渔歌子》的另一个教学片断。
师:张志和是诗人,是画家,还精通音律,很有才华。他16岁那年写折子给皇上,谈治国良方,皇上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想劝隐居的弟弟回家。我们来个穿越,我是哥哥,你就是弟弟,我叫你“且需还”,你说你“不须归”。分组准备准备。
(师生表演展示)
教育的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的立场。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体,把他们是否喜欢古诗词当作评判教学的核心尺度。学生天生喜欢故事。教师让学生在故事情境里尽情发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妙不可言。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在一古一今间,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慧。在“好玩”的课堂里,学生“玩”出语文的情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了诗词的意境美、节奏美。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寻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基于语文本体的教学内容、基于儿童视角的课堂教学,让看似陌生、深奥的古诗词教学清新自然、情趣盎然,让学生在与古诗词相遇时能拥有一份喜悦、产生一份依恋。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