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阅读的表现形式及矫正策略
2019-04-12朱翠萍
朱翠萍
[摘 要]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浅层次阅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情感的浅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拓宽知识的领域、引领阅读行为转向、创设亲近文本的情境等途径,对学生的浅层次阅读进行矫正,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浅层阅读;思维;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25-01
何謂“浅层阅读”?浅层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思考就能理解的内容,它通常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囫囵吞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在阅读教学中,浅层阅读主要包括知识、思维、情感的浅层次性,是一种浅表化的阅读现象。这种阅读形式不利于学生获取深潜的言语信息,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浅表化阅读行为的矫正,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知识浅层的矫正:拓宽阅读知识的领域
知识的浅层次主要表现为对文字意义、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等方面把握的肤浅性。由于知识的浅层次性,导致学生认知的肤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应引领他们就不同体式、题材的知识进行触类旁通的学习,以帮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等方面规律。一旦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他们的思考就会逐渐有深度。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江雪》这首诗,在读完后,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冷的冬天,老翁为什么要独自到江边钓鱼呢?他为什么不在家里待着呢?”这个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是他们的知识有限所导致的。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补充了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唐朝中期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亲人都不在他身边,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怕被牵连,周围的人也都避着他。但是,朝廷仍然没有放过他,四处对其进行追杀。在这种情形下,柳宗元仍然没有屈服。请大家再读古诗,想想柳宗元想借这首诗来表达什么。”结合资料背景的,学生再读古诗,感受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如此教学,使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走向深入。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作家、话题、题材等引领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向深层次的目标迈进。
二、思维浅层的矫正:引导阅读行为的转向
阅读是复杂的动态思维过程。造成思维浅层次性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碎片化、形式化。阅读态度支撑阅读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阅读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就要引领学生实现两个阅读转向:一是从内容向言语形式的转向,二是从理解性阅读向审辨性阅读转向。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朵杏花》一文,有这样一句话:“爷爷,您又看花啦?”在教学的时候,如果学生只是粗略一读,而不去仔细地品味,就很难发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意。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从‘又字中,你读懂了什么?”经过仔细品味后,学生仿佛看到了竺可桢爷爷常常伫立在杏花树前的身影,说明他经常来这儿看花。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了深入。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改变学生浅层次思维的现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等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形式展开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情感浅层的矫正:创设亲近文本的情境
情感的浅层次性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情感只是进行机械的分析,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无法与作者、文本主人公产生情感的碰撞、共鸣。改变这种阅读现状的主要策略是创设出以心契心、以情悟情的情境,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课堂教学,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点。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鞋匠的儿子》一文,如果只以演讲的内容为教学内容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林肯独特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人格魅力、演讲的艺术以及作者以小见大、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教师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出发,提出这样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阅读课文的感受。文中林肯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刻?说说你的理由。你想对林肯先生说些什么?”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阅读的深处。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就不会再游离于表面,而是真正地展开深层次阅读,收获了阅读与表达的快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囫囵吞枣、一带而过等浅层次阅读的现象,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