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盟观摩课我看懂的……

2019-04-12郭勇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泥塘支架青蛙

郭勇

习作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教学五大板块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着相当的分量,习作的好坏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杆秤。习作教学虽然一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热门话题,却是令多数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习作公开课更是90%以上语文教师不敢轻易触碰的课堂“处女地”。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不断地思考着、探索着,期待着作文大咖的引领,希望自己能在作文教学上有突破。2018年10月,第2期全国小学生作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团队展示观摩活动在苏州如期举行,短短的两天半时间,10节现场展示课,5个专题讲座,1个主题沙龙,加上晚上的说课、微讲座和下水文习作现场比赛,让我和我的团队不虚此行。细细琢磨品味着名师的课堂、专家的讲座和同仁的碰撞,我似乎感觉到了作文教学的方向,也有了更远大的愿望。

一、习作,需要元动力激活情趣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写作是把外在的现象转换为思维的意象,再转化为语言的表达,这是一个层级的转换序列,在此过程中,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引导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到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地表达,是学生完成习作心理转换的关键所在,这是习作的元动力,情景创设就是产生元动力最佳的发动机。

联盟观摩课中就有多位老师创意性地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情景中充分地关注、体验人、事、物,从而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牵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習作的磁场。如郭学萍工作室张静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课始,老师就问,这节课我们来干什么,学生自然地回答是上课,但是张老师话锋一转说,这节课我们来玩,快乐地玩,黑板上大大的“玩”字已经激发了学生好奇感,老师不上课,带我们玩什么呢?抽屉里神秘的礼物——纸,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老师告诉学生:“这是一张神奇的纸,在你们的手中能玩出什么神秘花样?”学生玩的无非就是普通折纸花样,这不能从根本上产生习作元动力,张老师高明之处就在用纸玩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说:“这张纸能让学生穿越时空。”大部分学生当然不信,也有几个附和着老师说是真的。老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在魔术的引力下,个个屏气凝神,魔术做完了,学生大呼,这张纸根本没有让人穿越时空的功能。老师要求用笔写下刚才的一幕,这就是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观察真实发生的情景,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再现观察情景,确保用语言把刚才的外部表象转换出来。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乐于接受习作的任务,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习作目标。

通过这种创意的情景,学生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再感到窒息,却体验着习作过程的快乐,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元动力,才能激活学生的习作情趣。

二、习作,需要真心话激发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所以习作贵在情感,有了真实内心话,学生的情绪就能得到迸发,在情感涌动的时刻,下笔如有神,自然成文,其他技巧也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没有情感的源泉,习作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学生就像挤牙膏似的,写出的也只是干瘪瘪的几行字。如果有情感的平台,敞开了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话,享受自然倾吐的快乐,习作便少了桎梏,文字也就顺着学生的语言自然地显现出来。

陈德兵工作室郭武松老师执教的《这份情》,首先就是有一段《小男孩怒怼妈妈》的视频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吐苦水,说一说妈妈或者爸爸让自己委屈、难过、气愤、烦心、郁闷、反感等方面的事儿。学生在刚才视频的情绪感染下气愤填膺地倾诉着自己的苦水,用笔写下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郭老师在此时又出示一段视频《运营总监招聘会》,招聘条件是有耐心、责任心、充沛的体力,每天工作24小时,你只有在其他同事吃完饭的时候,你才能有时间去吃饭,没有节假日。这个岗位还有更高的要求:谈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要具备金融、烹饪、医疗和文艺方面的能力,当你的客户饿的时候,你要第一时间给他做饭,还要有营养;当他生病的时候,你要第一时间判断出是什么问题,这确实不是开玩笑,必须身兼数职你不得不在混乱的环境中工作,你还要放弃现有的生活,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但是,在这世上却有数亿人在做着这份工作!知道他们是谁吗?她就是妈妈。看完这段视频,学生已经泣不成声,郭老师此时再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时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呢?学生在啜泣声中写道:“妈妈,我错了,之前我那么多的抱怨真不应该,如今我知道了,应该对您多一点体谅,多一点理解……”“妈妈,您十月怀胎的辛苦,您为我付出的我没有感受到……”交流之中,学生没有任何的困难,语言流畅,文从字顺,精彩的语言感动在场的所有听课教师。

就是有了真心话流露的需要,学生习作便少了许多言不由衷、天马行空。让学生说出真心话,我手写我口,我口诉我心,哪怕就像聂闻副主编抛出的三篇“另类真情”作文《妈妈真无用》《当班长的感觉真好》《我恨爷爷》,这种“另类真情”的作文,正是现在习作追求“表达真情”的结果,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后面的讲座中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社会人,他们也有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子只是大胆真诚地写出罢了,情绪上有点强烈,甚至有点过激,但是不能阻止学生真情地表达,在真情表达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健康地表达,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做赘述。习作贵在情动而辞发,情感得到自然真实的流露,就能达到习作预期的效果。

三、习作,需要支架引到潜在区域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有着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是学生现在实际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两头的是已知和未知,穿越“最近发展区”,从已知区域到达未知区域,需要有支架作为桥梁,学生才能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习作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情,把丰富多彩的创意情境,转化作学生写作的原材料,再把原材料转化为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写作内容。有原材料转换为特定阶段的习作内容,就要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支架,引导学生走到自己习作的潜在区域。

在联盟观摩课中,如姚淑琪老师给三年级学生上《青蛙卖泥塘》作文指导课,就利用故事中前3次卖泥塘的情节和描述改造泥塘时所用的动词作为支架指导学生习作。在故事中,青蛙3次都没有卖掉泥塘,都是根据顾客的要求,不断地改造泥塘,到了第4次青蛙卖掉了泥塘吗?要求学生利用这样的句式,————走来了?看了泥塘,对青蛙说:“这个泥塘真不错,要是————就好了。”或者“这个泥塘好是好,可惜没有————。 ”姚老师帮助学生梳理了前3次青蛙改造泥塘时所用的动词,再加上学生有了故事中3次卖泥塘情节的支架,学生自然会很顺利写出小狗等其他顾客提出的要求,青蛙再根据要求改造泥塘的过程。泥塘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适宜住家了,结果青蛙肯定舍不得卖掉泥塘了。

学写童话,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习作”,在此之前学生接触过不少的童话故事,但是真的要写起童话故事来,学生恐怕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陈德兵工作室的张波老师就带领学生寻找童话文本的奥妙,首先让学生观察几幅童话故事的图片,发现童话的密码一,童话世界无论是什么都能开口说话;接着学生在回顾熟悉的童话《小壁虎借尾巴》和《去年的树》,寻找并引导学生发现了童话故事其他密码,童话故事中的主角都有一个走在路上的理由、每次都有一个难题摆在主角的面前、故事一波三折地反复。有了这样支架搭建,学生在写《一粒种子》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就很顺利想到“这粒种子飘呀飘,飘到了金灿灿的沙漠里……它又飘呀飘,飘到银光闪闪的湖泊里……它接着飘呀飘,飘到了黑黝黝的泥土上……它疲惫地闭上双眼,睡着了。当它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变了……”

现实的习作教学也给我们多次验证,如果没有习作支架,一味地强调创意情景和情感的激发,学生的习作仍然是低效的。有了习作支架,再加上真实的情感和愉悦的情趣一双翅膀,学生就可以在支架的帮助下,“模仿”“体验”“实践”“内化”支架所蕴含的习作思维策略,才能有自己已知的区域走到自己习作的潜在区域,不断地提升习作能力。

猜你喜欢

泥塘支架青蛙
《青蛙卖泥塘》的“愣”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青蛙卖泥塘》教学实录
泥塘广告词
小青蛙捉虫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谁能叫醒小青蛙?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