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修改,使作文锦上添花

2019-04-12计国英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事例习作文章

计国英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文豪曹雪芹的不懈修改,让《红楼梦》成为文学巨著而彪炳史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大诗人贾岛不断地“推”与“敲”,一字而费周章,成就千古佳话;“留得天宽地阔,以便修改”,海明威执着于精雕细刻,而荣膺诺奖……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无不诉说着“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对于一篇好文章的成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至简而行不足,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大摞的作文,又是眉批又是总评,批得昏天暗地,然而发下去后,学生仅仅改一下错别字,甚至只是轻轻一瞄后置之不理。一次又一次,老师仅剩下苦力,有时把学生叫到身边一对一苦口婆心地面批,但时间又不许可,于是习作修改对学生来说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而对教师来说也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了。在茫然中,一次有幸聆听了一堂作文修改课,教师的驾轻就熟与教学有序,让我茅塞顿开,“文章三分写,七分改”,更加坚定了对作文的修改信念,不禁感叹,习作修改任重道远。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胸中有度,指导有据

我们说“修改”主要是为了达到提高文章质量的目的。但修改并不是乱改,作为教师,在让学生改之前必然先做足功课。

(一)精把握课标要求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就一个写作而言,其重点呈阶梯式分布,由低段的词句训练为重点过渡到中段的自然段、结构段,再到高段的篇章训练。三个学段各有要求:

低段 中段 高段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与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

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的目标都进行了螺旋上升,有梯度的设定: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习作的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精准地把握课标要求,让胸中有个轮廓与位置的安放,整体的布局了然于心。

(二)多探究学生学情

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同一课题下不同班级不同呈现,不同孩子不同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孩子们在自我的理解下所写出的习作也是各有模样,有的孩子擅长条理性叙述,有的对细节描述更有展示,有的长于情景描绘,有的……各具特色。当然也有些对题意不甚理解而剑走偏风。总之,对学生的学情多探究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平时对于学生的课堂问答,作业表达,作品文笔风格都了然于心;学生的年级特性以及所目前现状都需要有个整体了解,望闻问切后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三)细整理作品体貌

除了对学生前期的水平有所了解,修改课还必须对这篇文章清晰有数,真正的病症才能显现,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并在以后的修改之路上有所体悟,得到真正的帮助。胸中有竹,方能让竹跃然纸上。面对孩子们的作文,老师先是进行了一个统计与梳理:

观察发现,孩子们的作文大致的框架都比较类似,第一片段为写人物的外貌,第二片段为写人物相关事例。又根据孩子们写人物外貌的进行分类,星级评分;相关事例的描述进行了“几件事的数量性、事情的详略安排、事情与中心的关系”等的星级评定,这样一来,对孩子们的作文有个整体与个别的把握,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修改时,便显得有的放矢。这“望闻问切”得实在,正确,才能有之后的对症下药,方能有一种名医效应。否则学生怎能静下心来听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会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只是一种徒劳而已。

二、授之以渔,操作有序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修改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使他们在修改中有所体会,有所收益,那么这样一来,孩子们对于作文修改有了一定的方法收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一)化千篇一律为独具特色

写《一个有特色的人》这一作文,题眼中就有“特色”一词,学生知道“特色”一词的重要性,但当提笔时,清一色的“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粗一看,难道都是写同一个人,当然不是。于是出现了这一写作特色—— 千篇一律。教师面对此现象,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发现,将部分学生习作呈现眼前,可谓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孩子们看后不禁失笑。这时教师看看火候,不禁反问“你发现了什么?”会得出“乌黑头发全都有”的结论,再次追问“这些外貌里边有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特点?”回答必然是没有,因为这些所谓的特点几乎大家都有,那么又何来“特色”呢?

于是,学生从同伴的习作中感受到“特色”一词的真正含义,要有特点。接着让学生举例,如抓住“胖”这一特点如何写。学生马上有了感触,通过体重,脸部特写,走路的姿势等词句,把胖的外貌一览无余地形象化展现眼前。自然对“特色”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化苍白表述为情意浓浓

我们说文字也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既然写的是人,那么人是有血有肉的,而且这个有特色的人对你而言,想必也是熟悉的,你对他是有感情的,那么你筆下的文字也应该是带着情感的。于是老师出示了一段学生习作“弟弟的大眼睛水灵灵的,像一汪清泉,又好似熟得有些透明的葡萄,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让学生去感受:这段文字读过后,你觉得弟弟怎么样?学生自然是感受到了弟弟的那种可爱,教师把握学生众向之感,是的,通过比喻,写出了弟弟的可爱,再读一遍,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异口同声的“喜爱”。接着,教师紧握时机,让孩子们把浓浓情意,加入文字表述,出示:她的头发又黑又长,风一吹,(            )。孩子们开始续写,根据自己对人物的情感,对头发的情感,有的写到了“头发像小精灵,轻轻拂过脸颊”;有的写到了“头发像恶魔一样,有的扫到了眼睛,有的扫到了鼻子,很不舒服”。这样一来,对头发的不同情感明显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一来,外貌有了特色,更是有了情感,让读者在开始就被紧紧抓住。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给文章带来了无限生机,让人忍俊不禁地乐意往下看。

(三)化群而发之为万箭一心

我们发现不论是叙事还是写人,终究离不开写事,然而,这个事例的选取,给孩子们出了个大难题,经常会为此犯难,要么没事例,要么不管合不合适,全用上。如何改变与提升孩子的选材能力,这份重任就挑在我们肩头。

上课老师将孩子们写事例的部分进行统计后,以“射靶”的形象比喻,让孩子们对事例的选择有了一定的明晰,同时以具体实例再现,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判断,关于箭射靶的结果,学生一看便一目了然,于是开始了明确化的删减。

最后孩子们在针对第一个特点时,将第一事例作为脱靶箭,第二事例作为中靶心的合格箭,录用了第二事例,还当即请写这篇文章的小作者自己做了判断,在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下,孩子马上发现了问题,毅然删除了事例一。这样一来避免了孩子们在写完后不舍得割舍的后顾之忧,二来也明白了取舍有道。在这一特点事例选取进行修改后,后面的特点也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孩子们产生了“特点太多,像鹅卵石,没有棱角”的共感,于是提议可以一起射向一个靶,众望所归。孩子对于事例与特点的选择配对通过射箭的比喻,形象而直观地感知,一切便水到渠成,自然舒畅。然而此处教师并没有点到为止,再次用学生的习作《挑刺》《睡神》等为例,让学生一起做一回名医,把脉;当一回教练,望箭。

(四)化无从入手为锦囊对症

前面环节的学习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已经对自己的文章有所感知,是哪方面出了问题,修改也有了方向。但不免有一些孩子因为没有存在老师所提到的问题,写的文章比较好好,反而不知道怎么改,还有些孩子对文字不敏感,也不知道怎么改。面对这些我们听之任之?当然不可,我们说五个手指有长短,不可能一刀切,这时教师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没有忽视这一问题,在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后,因人而发,在作文背后写上了锦囊妙计,辅以特殊处理。有的教师针对学生习作提出自己会怎么处理这个环节,有的以自己的句式范例提出,让学生有所依托,参考,仿照。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对策,孩子们对于自己得到的锦囊很是喜爱,受用之至,当作文再次到自己手上时,不再无从入手,而是在思考片刻后就是埋头修改自己的文章;不再有抓耳挠腮,不再一筹莫展,尽情享受这修改的美好。

三、学之善用,拓展有向

对文章进行修改,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深知,也得践之,上课老师在课末进行了总结,紧紧围绕课,结合板书,让孩子对于修改这一类文章有了一个清晰画面与步骤,得其法,见于心。对于写人的文章,写外貌,抓特点,有感情;写事例,不脱靶,中靶心,有画面;让学生觉得改是件大事,实事,重要事,只有心中认可了,才能放手去做得更好。当然教师也并不是因钟声的响起戛然而止,而是让孩子们可以在课后自己修改后,利用课间闲暇时间,进行进一步地修改入文。

(一)生本联结,有所依托

当学生的作品呈现后,尝试与书本中的文本进行对接,联结性地对比。学生对于课本的蓝本自然很是崇拜与喜爱,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的文章也需要有个范本,写作有时也可从模仿开始。何不尝试让课本文本作为蓝本,选择片段化的学与练?在此过程中,虽然学生的作品往往无法与书本中的匹敌,但童趣盎然的笔触间也能有更多的脱颖之处,当两相联结后,再进行修改整合,取人长补己短,何乐而不为。

(二)生生联盟,互动促进

同龄人之间的互通性想必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最易接受的。在教师引入学生作品后,孩子们对同伴的作品有所感悟,在一起修改学习的过程中也习得了一定的方法,此处再利用课后等时间,让学生之间产生联盟性结合,互相点评,评改作品,一个良性的,互相学习借鉴的循环也正在形成。通过班级作文公众号等平台,有机会欣赏别人的优秀作文,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修改、欣賞别人的文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积累一些写作心得,在一个互评互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本本对照,积累内化

在平时,大量的文本学习后,教师还可引用一些同体裁不同写法的文章,进行本本对照,课堂内外,书本与课外相应,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对于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需要一定的归纳与积累。在这样的一来一回中,也更能接受与习得;在一次次本本对照方法的过程中,想必也能有更多的感悟。

作文之路长长,我们知道写好作文不是容易的事,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多读,多记,多写,多改,才能有所提高,然而在修改上使足力,便能在改文中练出硬功夫,让文章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事例习作文章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习作展示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