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及生命质量评分的影响分析
2019-04-12许燕瑜
许燕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院,福建泉州362000)
恶性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以休克、意识障碍、突发性晕厥、心力衰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亦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治疗的同时,开展护理干预亦十分必要[1]。我院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 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68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
观察组34例患者年龄为34-75(55.69±8.42)岁,男女分别为 23(67.65%)、11(32.35%)例;激动性起源异常性失常18例,激动传导异常性失常16例。
对照组34例患者年龄为35-74(55.72±8.36)岁,男女分别为 22(64.71%)、12(35.29%)例;激动性起源异常性失常19例,激动传导异常性失常15例。
两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 法
对照组34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主要给予患者吸氧干预,对其实施心电监护,并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等。
观察组34例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1)心理干预:为控制病情进展,保证患者拥有一个平和、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解释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及良好心态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意识到积极心态的意义,从而自主调节心态。
(2)心电监护:加强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增加病房巡视次数,详细记录心电图,若出现异常波形,应立即向医师报告,并协助其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
(3)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留置针管,以免在抢救时第一时间输入药液,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同时,给予患者持续吸氧(每分钟3-4L),以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准备相关的急救药物及器材,将其放置在固定位置,派专人对其进行检查、管理,提前准备好除颤器,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并制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若患者发生室速、室颤,应及对其实施电除颤工作;若患者为阿斯综合征,可立即叩击其心前区,按压心脏,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对其实施电除颤;若患者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可给予其阿托品等药物,并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
(4)注重多学科联合工作:预先和相关科室(心导管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等)取得联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最大限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1.3 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
1.3.1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及满意度。
1.3.2 评估标准 睡眠质量评分: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21分,计分制为0-3分)进行评定,评分越高,则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生命质量评分:选择WHO制定的量表(总分120分,评价内容为生理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独立性、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等)进行评定,评分越高,即生活质量越高。
满意度:选择我院自制问卷(满分100分)进行调查,满意度为十分满意与满意占比之和,其中<60分、60-85分、>85分分别表示不满意、满意、十分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05%)高于对照组(73.53%),P<0.05,如表 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 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s)
组别例数(n)睡眠质量评分 生命质量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 4 3 4干预前1 7.2 7±1.3 2 1 7.2 6±1.3 0 0.0 3 1 0.9 7 5干预后9.0 2±1.0 2 1 2.0 5±1.1 5 1 1.4 9 4 0.0 0 0干预前6 5.2 7±1.5 2 6 5.2 4±1.4 8 0.0 8 2 0.9 3 5干预后9 2.1 5±2.0 2 7 8.3 2±4.1 2 1 7.5 7 5 0.0 0 0
3 讨 论
较多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短时间内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易导致患者出现猝死,因此,为减少病死率,做好相关的急救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以往,临床常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但该护理模式的效果欠佳,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预见性护理意识,不能有效满足临床需求[3]。
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上亦被称为超前护理,具有前瞻性,相比于其他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可有效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变化情况,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进行预测,从而结合预测结果制定合适的针对性干预方案,对增加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预见性护理能够预测患者护理风险,从而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明显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规避护理风险[4]。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出现该现象可能是由于预见性护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结合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或预测,从而制定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安全感,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且预见性护理的措施更丰富,有助于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好评度。
李小红、闫振等人研究中详细分析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其以85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观察对象,干预组43例、对照组42例分别实施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通过研究其发现,干预组非常满意率为 90.70%、满意率为 6.98%、不满意率为 2.32%,对照组非常满意率为59.52%、满意率为26.19%、不满意率为14.29%,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患者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研究其认为,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十分可行,有助于改善预后,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生活质量[5]。将李小红、闫振等人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均认为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得,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具有较佳的效果,可有效提高其生命质量,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