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导学案”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2019-04-12谢林蔚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录屏销售业务会计电算化

谢林蔚

一、教学现状与思考

(一)现状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操作进度和掌握程度不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老师演示教学可能无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他们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操作,蕴含其中的理论知识未必能掌握,理论知识显得薄弱。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依赖老师去解决,这并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趋势要求。

(二)思考

1.理论依据。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因此,教育者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教学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性文本。“导学案”是否应用适当,要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处于主体地位。“导学案”资源的建设与运用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符合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2.教学实践。笔者在参与由马红波老师主持的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导学案”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中,萌生了一些想法。马红波老师编写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教材,把竞赛业务引入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相当完善,涉及方方面面的业务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主要阐述利用此载体建设与应用“导学案”资源的有效性问题。

二、“导学案”资源建设的有效性问题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导学案”资源也要适应学生,老师要积极研究学情,据此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导学案”资源,应该富有针对性、独特性和层次性,不能千篇一律。

“导学案”资源在不同学科表现不尽相同。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建设好这个资源值得我们思考。有效的“导学案”资源应该是“导学案”与录屏的融合体,两者相辅相成。

(一)导学案为主导,以导促学

“导学案”应当体现课前、课堂和课后评价三个过程。题目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和引导性,而不应该是题海战术。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够在课前习得初步知识,在课中深化知识,在课后进行教学过程评价,从而构建起知识体系,加深记忆。完整的“导学案”应该包括课前预习;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学习内容的简单罗列;知识框架的搭建;自学成果的检测;归纳与小结;课后评价与反思。下面来阐述撰写“导学案”应该注意的事项。

1.课前导学案的题目设置要精简。中职学生存在惰性,平时喜欢玩手机,因此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布置课前预习题。通过创设移动课堂,发布课前预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题的设置要避免繁冗,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呈现。相对传统的纸质课前导学案,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参与度,也可以大大减少抄袭现象。

2.课堂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应该分层。由于学生有差异型,不同层次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了达成不同的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利用“导学案”从旁引导,实现分层教学。

3.知识框架的搭建由学生来完成。可以在“导学案”中让学生把每个活动的操作步骤描述出来,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这种知识一旦搭建起来就不会轻易丢失。

4.检测题应该量适中和有针对性。检测题应该针对重难点,采用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形式设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题。题量要适中,不应沦为纯粹的练习题。

(二)录屏为辅助,以此促教

录屏可以采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打开畅捷通T3,移动鼠标进行操作,录制屏幕,适当添加文字说明,最后保存为MP4、avi等格式视频文件。在录制屏幕过程中,要求光标不能乱移动,以免造成观看者注意力的转移。

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课堂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习惯依赖老师,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整个课堂一个个学生轮流辅导。运用录屏为辅助,让学生自行观看操作视频,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不懂时可以先播放视频,尝试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一部分学生可能播放一次就能掌握操作要点,一部分学生可以反复播放,直到学会操作为止。这样老师不仅可以减轻负担,学生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兼顾,符合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单单靠“导学案”或录屏并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学案”与录屏有各自的作用,“导学案”是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指明道路;录屏是工具,为学生学习提供辅导,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会计电算化》课堂的有效性。

三、“导学案”资源应用的有效性问题

(一)课前导学案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

移动学习平台有很多,下面以超新星学习通为例进行阐述。超新星学习通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专业平台。学生用手机下载超新星学习通app,老师建立班级,推送课前导学案及相关资料,学生加入班级后用手机在线作答,然后直接提交。老师在教师端可以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分析,明确上课的侧重点。这种相对传统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对于“销售业务处理”可以设置课前导学题:销售货物,发出货物,收到货款,涉及的单据分别有 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联系在手工课堂上接触过的单据,提前熟悉在会计电算化中有关销售业务的主要单据,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课堂导学案与录屏相结合

1.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分层。所有学生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有:(1)说出典型销售业务的处理流程;(2)能对典型销售业务进行处理操作;(3)识记操作的原因。对于一部分学生还可以设置的目标有:描述特殊销售业务的处理操作,如涉及现金折扣或商业折扣的销售业务、销售退回业务、应收冲应付业务。这样就能改变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做完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2.课堂导学案—知识框架构建。比如,学生尝试描述4种典型销售业务的操作步骤:(1)上月货款收款核销;(2)销售商品,未收款;(3)预收货款;(4)销售商品,已收款,预收冲应收。学生可以列点说明步骤,一边回忆,一边把知识框架构建起来,一环扣一环,这样才能成为长时记忆,加强学习成效。

3.课堂导学案—学习效果检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布置典型销售业务的操作题,学生观看录屏,尽可能体会每一种销售情形,然后完成检测题。如,设置了如下检测题:收款单填制完成后,单击( )、( )、( )分别表示收到前欠货款、预收货款、代付款。A.预收B.代付 C.核销。

4.课堂导学案—录屏穿插其中。“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录屏解决,这样更加直观。如,在讲授“上月货款收款核销”业务时,大部分学生填制完收款单后,点击“核销”按钮,填写“本次结算”金额,进行核销制单,生成凭证,这时候才发现金额不对。老师可以制作逆向取消该题操作步骤的录屏,让学生回到初始状态,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就能从错误中汲取知识点,知道逆向取消操作步骤的原理,在遇到其他错误时,可以举一反三。

(三)课后评价体现学科个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应该体现学科个性。评价项目应该包括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课中完成任务时间、每个操作题业务处理正确性、账套备份正确性、上课纪律和实践动手操作的态度和积极性、“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采用自评、小组评、师评三维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情,老师据此调整课堂策略。如下表:

销售业务教学评价表

总之,“导学案”资源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不间断的课堂实践中,将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资源,适应学生。实践于课堂后,建立三维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有效性,力求建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的“导学案”资源。

猜你喜欢

录屏销售业务会计电算化
视频、音频剪辑类APP
石油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的一些思考
小企业销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思考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探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变化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Camtasia studio 在教学视频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A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商品流通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研究